幼兒的音樂感知與表達研究

時間:2022-02-18 09:53:08

導語:幼兒的音樂感知與表達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的音樂感知與表達研究

摘要:幼兒期是音樂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文化的繁榮,家長和教師越來越重視幼兒期的音樂能力培養。但音樂教育的發展同樣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集中表現為學校教育“重技能輕素養”,許多幼兒沒有能夠在音樂中感知和欣賞真正的美,缺少表達音樂美的能力,從而導致幼兒漸漸失去了對音樂的興趣。只有回歸到音樂本身的各個要素去感知,才是幫助幼兒培養持久而良好的音樂感的有效途徑。對音樂的感知主要有節奏節拍的感知、旋律和聲的感知、力度的感知、音色的感知和音樂風格的感知這幾個方面,從這些角度出發所進行的音樂活動,能夠更好地促進幼兒音樂感的發展。

關鍵詞:音樂感知;幼兒音樂教育;音樂表達

音樂幾乎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同時出現的,音樂最早產生于人們的勞動,激發人們的勞動熱情,但最初的音樂形態只有簡單的節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對音樂的需求越來越高,音樂的表達方式愈漸豐富,音樂的節奏和織體也越來越復雜。《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階段對音樂感知的要求是要感知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欣賞藝術作品時會產生相應的聯想和情緒反應。對音樂表達的要求是:樂于模仿自然界中有特點的聲音,會用多種工具材料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和他人配合,也能獨立表現。

1音樂的表現特征

要想感知音樂,首先要理解音樂的表現特征。音樂的表現特征不同于其他的藝術形式,相比于其他多數靜止的藝術作品,音樂是流動的、有組織的、通過時間來運動的聲音,它包括時間(表現為節奏)和音高(表現為旋律與和聲)的相互作用,因此從音樂的強弱、長短、高低、速度上來理解音樂的表現特征尤為重要。1.1節奏與節拍。節奏一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的文獻典籍之中,其本意是“均勻地進行”。后來出現了引申含義,即指世間萬物均勻、整齊地交替進行。例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輪回、白天與黑夜的更替,都可稱之為節奏。人體的生理機能本身也存在著節奏,例如每分鐘的心跳、脈搏和呼吸等。從音樂的角度解釋“節奏”一詞,它囊括了不同時值的音的長短與強弱關系,包含了音樂中與時間相關的所有因素。節奏是音樂作品的脈搏,是旋律的骨架,從某種意義上說,節奏的樣式決定了樂曲的類型與風格,任何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都有其鮮明的節奏。節奏有著多樣的形態,在音樂作品中最常見的節奏型有平均型、切分型、附點型、連音型等,這些節奏型在不同的節拍中有著各自不同的組織形式[1]。1.2旋律與和聲。如果說節奏是一部音樂作品的骨架,那么旋律就是樂曲的血肉。旋律是一系列音高的排列所組成的一個有凝聚力和令人愉悅的音樂線條。旋律為音樂提供了一種抒情的聲音,節奏給這種音樂以活力,而和聲則為之增加了深度和豐富性,就像繪畫中的透視深度為藝術增添了豐富的背景。1.3力度。力度是音量的不同程度,包括強音和弱音,音響由此產生出來。力度和音色結合在一起影響著我們聽音樂和對音樂做反應的方式。同一個樂器在不同的演奏力度下可以發出較強的音和較弱的音,對力度的控制不僅能幫助幼兒感受自身動作強度和音樂響度之間的關系,也能恰當地讓幼兒進行音樂的表達。1.4音色。音色,即音樂中的色彩,簡單地說,就是由人聲或樂器發出的任何聲音的音質。不同的樂器根據其自身材料和發聲方式的不同可以發出完全不一樣的聲音,多樣化的樂器能夠提供多樣化的音色刺激。1.5音樂風格。音樂中的風格指的是音樂的諸多因素———節奏、旋律、和聲、色彩、織體和形式在相互作用下產生的特殊的音響。所有這些因素表現出的獨特方式建立起一種風格。在浩瀚的音樂發展歷史進程中,每一位音樂家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另外,音樂的不同歷史時期也有著各自的音樂風格。

2幼兒園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感知與表達

2.1對節奏的感知與表達。2.1.1節奏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節奏教學在幼兒音樂教學中,占有很大的主導作用。“伊利英曾這樣寫道:“節奏是兒童對音樂的最初印象,兒童能夠重復他對音樂的這種印象,兩歲半至三歲的幼兒已經具有對劃分均勻音樂片段的最簡單的節奏感。”有研究結果顯示:3-5歲的兒童在歌唱時,主要是重復音樂作品的節奏輪廓,甚至6-7歲時,他們首先重復的也只是力度和節奏要素,而對音高(和聲和旋律)的知覺較差。”從上面的一段材料不難看出,幼兒階段孩子的節奏感優于其他的音樂形式。節奏學習較容易,孩子們聽到音樂以后,感受最為強烈的就是節奏,以節奏感覺的訓練入手,從感受最單純的節奏聲響和拍子敲擊聲音開始,我們慢慢將生活中的節奏帶進音樂教學中。很多資深的幼兒園老師,當他們還不是很明白這樣一個理論的時候,這個理論就已經在進行實踐了。“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誰坐的最整齊”,這是我在幼兒園見習時,一個小班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由老師說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這種有節奏地進行常規訓練,孩子無意識的情況下,節奏感也被加強了。節奏感的培養是無處不在,在一定的意義上也說明了節奏的學習,在幼兒階段很容易地進入[2]。2.1.2體態律動中的節奏感知與培養律動,是指有規律地運動或搏動。律動的概念千姿百態,在幼兒階段,可以簡化為聽到音樂后,按照音樂的節奏進行身體動作的表達。律動是以音樂為載體進行的運動。由達爾克羅茲音樂課程中的節奏運動發展而來的“體態律動”幼兒音樂課程,就是律動培養幼兒節奏感的一個優秀的教育例子。“幼兒律動就是幼兒在音樂伴奏下進行的韻律性活動,其特點是動作簡單,容易被幼兒掌握。活動過程是:幼兒隨音樂的節奏,反復做一個簡單的動作,例如拍手、點頭、腕花或者個別模仿動作(吹喇叭、刷牙等),這些動作可以分別在站、坐、走的姿態中做。”這一概念界定充分清晰地呈現了幼兒律動的教學內容和特點。幼兒律動可以簡單地劃分為模仿律動和自由律動。不管是以模仿動作進行的律動,還是自由運用身體的動作和表情進行的律動,在教學中都要以游戲的方式進行,保證律動的趣味性,而非一味簡單機械的律動。2.1.3語言念誦中的節奏感知與培養人類的語言不僅是表達情感、溝通交流的工具,同時也擁有著獨特的豐富美妙的節奏,它是音樂節奏的主要來源之一。幼兒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階段,將語言和音樂節奏的培養聯系起來,可以達到非凡的效果。德國音樂家奧爾夫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結合語言的節奏進行音樂教育。在運用語言進行節奏感知培養的過程中,要注意選材符合幼兒的生活,例如用幼兒自己的姓名、熟悉的事物、食物、動物名、花草樹木等作為詞的起點,進行節奏朗誦訓練。2.1.4打擊樂訓練與節奏感知與培養節奏打擊樂的教學是培養幼兒音樂活動興趣的有效途徑,打擊樂樂器的音響豐富,音色各異,演奏方法簡單,幼兒只要會拍手就能掌握。無論是歌唱活動或韻律活動,配上節奏樂后,聲音動聽、氣氛活躍,十分能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音樂配上打擊樂之后,節奏鮮明,可以幫助幼兒感受音樂的性質和節奏。幼兒園經常使用的打擊樂器主要有:鈴鼓、串鈴、三角鐵、鈸、鑼、木魚、雙響筒、響板、沙球、木琴、大鼓、小鼓等。對節奏的感知是感知音樂最為基本的要素,因此幼兒園音樂活動中對節拍節奏的感知是最為常見的,小班階段就有了簡單的音樂律動類的活動。打擊樂活動是有效地幫助幼兒感知和表達節奏的方法,瑞士教育家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法正是專注于幼兒對節奏節拍的感知和表達來進行的。2.2對旋律和聲的感知。和聲是音樂理論中的概念,幼兒音樂活動中選用的音樂一般不會涉及和聲的概念,但也有少許對古典音樂的欣賞活動中會出現和聲,旋律和和聲是音樂元素中較為抽象的部分,幼兒園中教師通常采用圖形語言來將這兩個元素進行具化,方便幼兒進行理解。北師大的一項研究表明:教師在表現音樂旋律、曲式結構方面使用圖形語言的頻率明顯高于對音樂力度、速度、音色和音樂情緒的表現。教師多會運用線條的空間位移象征音樂的旋律走向、運用圖形圖解來分析音樂的曲式結構。圖形語言不僅僅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更能幫助幼兒獲得更為深刻真切的審美體驗和愉悅[3]。2.3對力度的感知與表達。力度是音樂元素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常常不被重視。實際上,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關注音樂力度的表達是必不可少的。同樣的旋律用不同的力度進行傳達可以給幼兒不同的、新鮮的感受,在幼兒年齡階段,對抽象的事物尚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重復地感受音樂是必不可少的。但這種重復不是單調的重復,可以是力度相差較大的重復。例如,教師用不同的力度在鋼琴上彈奏同一段旋律,強的力度能夠引起幼兒的關注,弱的力度可以提示幼兒安靜下來。在音樂的表達過程(例如打擊樂活動)中讓幼兒學會用不同的力度去表現音樂也可以起到類似的效果。他們通過控制力度來簡單有效地感受到音響在自己的演奏中產生的變化。2.4對音色的感知與表達音色是由樂器本身的制作材料和發聲方式決定的,這也意味著要增強幼兒對音色的感知,就要增加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配器數量。材料和發聲方式不一樣的樂器能夠發出相似或者完全不一樣的音色,這種多樣化的感知能夠幫助幼兒認識到音色類型的多樣性,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啟發幼兒發現生活中不同的、多樣化的聲音,將幼兒對音色的感知從課堂延續到日常生活中去。2.5對音樂風格的感知據筆者對幼兒音樂活動和相關研究的觀察發現,幼兒音樂活動中對音樂風格的感知與表達是較為欠缺的,實際上,音樂風格多種多樣,教師在選擇音樂時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幼兒音樂,可以將視野拓寬。國內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音樂風格,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中也有不少值得傳達給幼兒的部分;國外有優秀的古典音樂和別具特色的部落音樂。這些多樣化的音樂風格不僅拓寬了幼兒園中音樂教育的內容,更能豐富幼兒對音樂的體驗,加深幼兒對美好音樂的情感。

3結語

隨著人們對兒童藝術教育重視程度的發展,幼兒的音樂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關注。但音樂教育價值觀的不同,決定了家長和老師會從不同的出發點看待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與表達。“音樂存在的根本意義是為人生、為審美。音樂的立足點是人,是人的活動,是通過音樂活動達到的生命的沉醉。”因此,要論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與表達,應該回到音樂本身,遵從音樂自身的各大要素,從節奏、旋律和聲、力度、音色、音樂風格這幾個方面出發,確定適合幼兒年齡階段的音樂素材,潛移默化地幫助幼兒建立整體的、綜合的、豐富的音樂感受以及初步的音樂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付虹靚.整合性音樂教學與5-6歲幼兒音樂節奏感發展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2]陳美含.幼兒視唱練耳教學中節拍節奏的訓練[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3.

[3]聞雪昆.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中教師運用圖形語言的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8.

作者:陳東月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