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道德教育低效原因及對策詮釋

時間:2022-04-13 09:24:00

導語:職業道德教育低效原因及對策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道德教育低效原因及對策詮釋

摘要:職業道德教育實效低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依據調查的結果,其表層的原因:一是職業院校內部對職業道德教育的不重視或邊緣化;二是社會道德大環境的不理想或失范化;三是兩者的教育影響力方向不一致,產生相互抵消甚至反相作用。但這些都沒有觸及該問題的本質,需要繼續追問其更深層的原因:一是職業院校對“道德人”的假設,這就使得人們在道德判斷中缺失了個體的自身利益的維度,從而與社會現實情況相沖突;二是職業道德教育中采用的是“規范倫理”,這就使得職業道德絕對化,沒有涉及沖突情境中的權衡問題,而這些沖突情境在工作中是極為常見的。為了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應正確對待“經濟人”的假設,運用“應用倫理”來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讓學生學會選擇和權衡,有能力處理工作情境中的道德沖突,使得學校培養的人和社會人的角色一致起來。

關鍵詞:職業道德教育低效原因

職業院校中德育低效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職業院校中的德育內容較豐富,但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職業道德教育。因為職業院校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即面向社會實際培養一線的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個體的職業道德就關系到社會各行各業從業人員的基本道德素養,同時也關系到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高低。就目前我國道德教育的實施狀況來看,職業道德教育主要在基礎教育之后,對職業教育而言,主要在職業院校。然而,當前職業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實效令人擔憂,成為企業和行業對其畢業生抱怨最強烈的方面。筆者就此問題進行了專門的調查訪問,結合調查結果.本文就此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對策展開討論。

一、“邊緣化”和“失范化”的夾擊:職業道德教育低效的表層原因

教育的效果是合力的作用,包括來自學校內部和學校外部的系統力量。職業道德教育實效問題同樣如此,是職業院校內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拷問職業道德教育低效時,也必須從這兩個部分入手探討三個方面的問題:職業院校內部職業道德教育有沒有問題?學校外部特別是社會對職業道德教育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兩者的教育效果是否一致,其合力是增加各自的效果。還是相互抵消或出現負面效果?

(一)“邊緣化”:職業道德教育低迤靄熬效的內部原因

筆者對上海市、南京市和溫州市的8所職業院校進行了實地走訪和羼調查,從調查的結果來看,職業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處于整個職業教育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的“邊緣”。事實上,職業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徑:一是制度性的職業道德課程;二是專業課程;三是就業指導課程;四是班級活動和課外活動。

(1)制度性的職業道德課程比例較小且內容單一。當我們問及職業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時。院校的老師就會拿出教學大綱告訴我們有5-6門,甚至7—8門課都進行此類教育,這些課程事實上絕大多數都是政治課,還有少量的人文課程。這一點。也從學生那里得到證實,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沒有涉及職業道德。當然,不可否認,在職業道德教育中需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引領以及人文精神的熏染.但從職業道德教育的課時比例來看,僅占這些課程的20%左右。一般而言,職業院校僅《思想道德修養》或《職業道德與法律》一門課程。即使在這門課程中,所講授的內容從教材上來看有幾個特點,一是不分專業;二是職業道德內容比例較少,從字數上看,僅占1%左右;三是內容以職業道德規則或基本規范為重點;四是少有情境性的職業道德問題探討。

(2)專業課程中的技術倫理教育較少出現且容易被壓縮。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院校的某些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中有部分任課教師把技術倫理列入課程計劃中,但在訪談中該教師坦誠的表示,這些內容雖然非常重要,需要系統講授,但當前隨著科技的進步,需要教授的專業技能越來越多,在課時緊張的時候,有時不得不砍去這一部分。可見。在日常的專業課程中,職業道德教育很難占有一席之地。

(3)就業指導課程中職業道德的篇幅偏少且內容偏淺。所有院校都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且有些非常新鮮活潑。但在所有內容中,職業道德教育所占篇幅很小。例如.某職業學校職業指導課總體為16學時,而職業道德僅占2學時,且這在職業院校是普遍現象。在有限的2學時課程中,教師傳授的職業道德多數不涉及具體的職業道德問題,比較淺顯、簡單。因此,就深度而言,職業道德教育還很不夠。

(4)班級活動和課外活動中職業道德教育時有時無。除了正規的教學之外,學生還參與各種班級活動和課外活動,例如在中等職業學校中開展主題班會,在某些班會中會把職業場景中的禮儀教育作為主題來談。在實習和見習之前,合作單位會就與工作相關的勞動紀律和職業規范來學校講一課。這些活動中的職業道德教育可謂零零星星,時有時無,沒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很難起到實實在在的影響力。

由此可見,在上述幾個環節中,職業道德教育的特點是:比例小、內容淺、以知識和職業規范的傳授為主、容易被壓縮。因此,無論從數量、廣度還是深度來看,職業院校中的職業道德教育越來越呈現出“邊緣化的傾向。

(二)“失范化”:職業道德教育低效的外部原因

職業道德教育的低效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除了職業院校的影響之外。還有學校外部的影響,可以把它稱之為“社會環境”,主要包括大眾傳媒、社會風氣、家庭環境等等。我國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那些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相匹配的道德要求受到調整,有些已經瓦解,但是,一些新的倫理道德規范尚未及時形成和確立。于是在轉型過程中的社會道德領域出現了一些‘真空’地帶”。再加上,當前社會職務犯罪比比皆是,弄虛作假堂而皇之,這種情況已經嚴重到可以用風氣來形容。種種見利忘義的行徑導致了社會的“失范化”現象。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人們的道德也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而獲得的。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職業道德就難上加難。

(三)“內外脫節”:職業道德教育低效的系統原因

當然,從上文中,我們也不難看出,職業院校所進行的正面的職業道德教育和社會環境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相互抵觸的。當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會發現學校中所宣講的和社會實際情況反差較大,開始的時候會出現不適應.后來漸漸也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從個體的道德發展來看,職業院校所呈現的道德生活情境和社會生活實際是脫節的,而他們對此又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由此出現了道德混亂和隨大流的情形。這種脫節可以說是職業道德教育在教育大系統形成合力過程中的一種失敗。但對于這種失敗。學校和社會雙方總是互相埋怨,互存不滿。在這種情況下職業道德教育要見實效實在很難。

二、“道德人”假設和“規范倫理的主流地位:職業道德教育低效的深層原因

(一)“道德人”假設:職業道德教育的基礎

在埋怨社會“失范”和學校——社會環境脫離的現實時,我們有沒有考慮到職業院校對人性的假設是否符合社會現實?杜時忠教授指出“傳統德育作為一個整體對于當代中國來講,尤其是對于現代化的社會來講是過時的。不適用的。它對人性的設計,欠缺知性,不屬于科學”目,而這種“欠缺知性”的人性假設就是“道德人”。對于“道德人”,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但總體都表達了“人之初性本善”。經過一定的修煉后“人皆可成堯舜”,“重義輕利”,即只講付出不論回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些就是當前職業院校中職業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礎。在這樣的假設下,學校積極推崇“奉獻精神”、“大公無私”“犧牲小我,顧全大家”,總是把不顧家庭、不顧個人健康,全心投入工作有些甚至以身殉職的案例作為榜樣來教育學生。由此,我們可以認為。職業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目標是培養未來職場中的“道德人”。這種“道德人”的假設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例如,孔子就提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諸如此類的論述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

但是,這種假設事實上帶來了種種不利影響,具體表現為:一是學生把職業道德等同于職業規范和工作中的順從,一定程度上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二是學生本能的會產生對個人利益的追求,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在上述這樣的院校職業道德目標的引導下,學生只能隱藏這些追求,否定自我,轉而“偽善”地服從集體利益,這會導致嚴重的人格分裂;三是社會人的追名逐利無時無刻不在學生的周圍發生,從“道德人”的眼光來看,當然,種種社會現象確實“失范”。于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定會產生沖突、困惑和無所適從,經歷了這一切以后,有些人會正確的反省。但更多的人可能會漠視職業道德,我行我素。

可見,職業院校所采用的“道德人”假設,從根本上使得職業道德教育難以取得實效。如果不轉變這種人性假設,不正視個體的自身利益。然后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或集體利益之間關系的話,我們的職業道德教育改革難以有所突破。

(二)“規范倫理”的主流地位:職業道德教育的依據

我們目前的職業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職業規范教育,那么在知曉了一整套職業規范之后.學生為何仍然“規范”不起來呢?是內容有缺失嗎,從教材分析來看,顯然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呢?事實上.當前我國職業院校中的職業道德教育所依據的是“規范倫理”,即強調學生知道規范,牢記規范并執行規范。而這些規范是“死”的,是絕對的,是條條框框的,只要遵守就可以了。于是,在教學中,強調“知識”和“規范”的“講授”和“灌輸”.考核中,強調的是對職業規范的“記憶”和“復制”.即使有材料分析題。也不過是虛擬的紙上談兵而已,并不會對學生的內心產生任何影響。總體而言,目前的職業道德教育是把職業道德看成一種知識.而非一種實踐。

然而。現實的職業情境是極為復雜的。雖然這些職業規范都會遇到,但情況并不是那么簡單,只要做出是與非的判斷即可.而是多種道德因素錯綜交織,需要更多的是權衡和選擇,而不僅僅是非此即彼的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畢業生往往會不知所措。因為他們沒有相關的體驗。也沒有為這種沖突做好充分的準備。

可見,職業院校中“規范倫理”的主流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即使了解了所有的職業規范,考核滿分.也難以在錯綜復雜的職業情境中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

三、“經濟人”假設和“應用倫理”的選擇職業道德教育低效的出路

市場經濟是一種體現利益關系的系統,在這樣的背景下,忽視個體利益的“道德人”很難站穩腳跟,而只是大膽地提出“經濟人”的假設,并正視這種假設,才能正確處理市場經濟中的種種利益關系。此外,基于道德實踐、道德沖突,追求制度倫理和程序倫理的“應用倫理”繼承并超越了“規范倫理”的閾限,更適合作為職業道德教育的依據。在這兩個根本性的方面做出變革,職業道德教育才可能取得實效。

(一)正視“經濟人”:職業道德教育改革的根本

根據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經濟人”具有理性和自利兩個基本特征,所謂理性是指這種人具備關于其所處環境方面的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即使不完備也是相當豐富透徹的,同時。這種人還被設想為具備一個有條理的、穩定的偏好體系,并擁有很強的計算能力.以此來獲得其偏好尺度上的最佳方案。所謂自利是指經濟行為的當事人是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的人。當然“經濟人”也經歷了古典模式到新古典模式向廣義模式的轉變,特別是貝加里·貝克爾、詹姆斯.布坎南已經把它拓展到了非商品性領域,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自然職業道德也在其中。

在這種假設下,作為道德主體的人在一般情況下,進行價值判斷及行為選擇時,通常處于對自身利益的權衡.希望用最小的德行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經濟人”并非完全以利益為中心。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許多不求回報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仍然存在。但這些不是處于常態下.而是處于某些特殊需要和特殊情況。否則的話,人們就會處于天天加班而無法獲得津貼的偽道德狀態。

由此可見.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自由、平等符合倫理學上的“善”,經濟學所承認的人的求利動機的正當行為也可以或應該看成是道德的,在這樣的前提下,“經濟人”假設就比“道德人”假設更貼近社會現實,更容易把職業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和復雜的社會現實情況聯系在一起。

在“經濟人”的假設下,職業院校中職業道德教育不僅要宣揚無私助人的崇高舉動、超越純粹的仁愛之心.更要從學生的常態出發,分析在工作情境中可能遇到的道德事件,并強調此時如何以合乎道德的方式來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如何權衡,然后以最小的德行成本獲得最佳的道德效益。另外,由于經濟領域和學生的專業學習息息相關,可以把對這些問題的探討納入到專業課程中。更有利于激發情境化的思考。

(二)運用“應用倫理”:職業道德教育改革的實踐基礎

倫理學中的難題,從某種意義上講.往往并不在于對道德作用與地位的體認,而在于道德原則的應用;特別是當出現兩難(道德悖論)之時,也就是說在同一事例上發生了不同的道德規則相互沖突的情形之時,人們應當采取何種態度,應怎樣根據不同的因素與幾率進行權衡。這是“應用倫理”的核心觀點。一般情況下,當單一道德規則出現的情況下,人們都會按照規則行事,不會出現是否道德的疑問。只有當幾種道德規則同時出現,又產生沖突時。人們才會去考慮怎么做是道德的。事實上,職業世界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常常屬于后者。在這樣的情況下,“應用倫理”比“規范倫理”更具有實用價值,成為個體職業道德實踐的基礎。

如果職業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能夠運用“應用倫理”,那么其教育教學必然轉變原來的知識性、規范性的特點,而是在內容上。注重工作情境中的兩難問題,在方法上,采用“實踐”和“參與”的方式,讓學生在貼近職業現實的情境中,了解、討論、爭辯,從而確立起正確的職業道德觀.獲得一種真實的內心體驗,增強對職業道德規范的認同度,提升對道德沖突的處理能力,以便為未來就業和道德的從業做好相關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應用倫理的運用不僅僅是指在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中的運用,也包括社會道德建設方面的運用。在社會道德建設中,需要強調的不僅僅是建立一套經典的、經得起推敲的道德原則或道德規則,更重要的是通過制度的道德和程序的道德使得這些原則和規則可以應用。合乎道德的制度和程序一旦建立起來,就能夠從制度上避免社會的失范,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當抵及職業道德教育低效的根本性問題解決了.即“經濟人”假設和“應用倫理”的選用,才可能從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和互相埋怨中脫離出來,真正建構一個有效的職業道德教育系統,培養符合時代特征的、具有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勞動者。

注釋:

[1]李剛,高靜文.市場經濟與道德代價.哲學研究,1997,(3).

[2]許鋒華,杜時忠.從“道德人”到“經濟人”——關于德育實效問題的根源探討與視角轉換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6).

[3]薛飛.“經濟人”的德行選擇與道德制度建.長白學刊,2001,(1).

[4]甘紹平.倫理智慧[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11-14.

參考文獻:

[1]肖平,朱孝紅.職業道德現狀與職業道德教育的邊緣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2]許鋒華,杜時忠.從“道德人”到“經濟人”——關于德育實效問題的根源探討與視角轉換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6).

[3]朱冬英.從“理論灌輸”到“實踐參與”.高職德育模式的轉換.江蘇高教,2005,(6).

[4]杜時忠,當前學校德育面臨的十大矛盾.當代教育論壇,2004,(11).

[5]劉春全,朱平.對學校德育實效性影響因素的多層面思考[U].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1).

[6]甘紹平.倫理智慧[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