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下的職校產學研合作探析

時間:2022-12-04 02:51:10

導語:供需下的職校產學研合作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供需下的職校產學研合作探析

一、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供需網特性

鑒于高職院校的特點,相比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不僅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職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在《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文件中明確指出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雖然高職院校的產學研合作正從初級發展步入高級階段,但目前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有學者認為主要是對產學研結合的認識含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不緊密,以及體制機制不健全這三個方面導致的產學研合作被動局面,供需網模式不僅綜合了共建模式的優勢,也能夠突破局限有效幫助解決這些問題。在供需網環境下,高職院校產學研的合作要素也被稱之為供需網節點,其內涵趨于多樣化,它可以是單個學校,也可以是由學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共同組成的已形成的產學研聯盟或合作子網,其中任何一個節點可能是需求方,同時也可能是供應方。其供需流除了物流、資金流之外,更強調技術、人才、管理理念、信息等供需流的存在,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真正實現1+1>2的集成功能。通常高職院校與某個企業、科研機構合作時間較長,合作內容、合作形式較固定,以供應鏈等聯盟結構存在,然而以核心創新主體為依托的供應鏈組織結構呈現出的合約性、有限功能性、鏈式結構、靜態穩定性、半開放性等特征在一定意義上導致了傳統產學研合作科技創新模式的局限性,而科技創新供需網模式正好可以克服上述這些局限性。在開放的供需網環境下,其節點間的信息可以通過人才流、技術流、知識流等供需流的交互作用得到充分地分享和交換,以實際需求尋找合作節點。

二、基于供需網模式的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角色活動模型

高職院校、企業、科研機構、政府、產學研聯盟都是產學研合作的供需網節點。從高職院校層面,教師(包含教輔人員)、學生是該節點的主要角色,工程師等員工都作為單個企業節點的主要角色,科研人員作為單個科研機構節點的主要角色,角色之間的交互活動使得所在的供需網節點更容易形成新的合作子網或重構合作子網。有關供需網的IDEF模型在構建過程中有5個階段,分別是市場機遇識別、動態合作子網的目標確定、伙伴核心能力識別、伙伴選擇與優化,組織與運行模式的選擇,以及運行與反饋。高職院校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性人才,學生除了基礎的理論學習外,技能訓練尤為重要,可以在強穩定合作伙伴信息庫中搜索是否存在滿足合作條件的企業信息,使學生通過到企業頂崗實習或在畢業實習階段得到鍛煉,合作企業可委派具有資質的工程師前往學校作為校外兼職人員,為在校學生傳授實際經驗和操作技巧,指導學生實訓、實踐。除此之外,遇到技術攻關難題,在人才流、技術流、文化流、資金流等供需流的作用下,不斷加入到其他合作子網中,尋找合作節點的具體角色參與到應用性研發或科技創新工作中來,而且通過政府的作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學研合作效益。

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的角色活動。在供需網模式結構中,從高職院校層面出發的產學研合作不存在核心科技創新主體,網中的任何節點都是平等的,不再是固定的某一企業或科研機構,而是根據市場需求、資源的匹配情況靈活地選擇合作伙伴,合作結束,其他角色的互動活動可能馬上產生另一個合作子網,所以節點間的合作信譽記錄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在學生頂崗實習階段把他們輸送到適合所學專業的企業節點的第一線,通過其生產環境和文化熏陶,加強對學生的職業人格、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如果該角色活動停留在短暫的簡單操作訓練上,那么就需考慮是否中斷與該企業節點的合作,尋找更適合培養學生的合作節點,使企業節點真正參與到學生的人才培養中來;教師深入合作節點,去生產一線掛職鍛煉,參與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共同解決技術難題。高職院校的產學研合作必須要兼顧企業的需求與利益,否則就如現狀般,合作多方信息不匹配,企業參與熱情度不高,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模式是有力提升企業技術能力與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時也是高校提升自身科研成果轉化率的關鍵。

除此之外,高職院校也可為企業節點或科研機構節點提供咨詢服務,為其員工進行技術培訓或再繼續教育培訓。各節點的不同需求會產生不同動機的合作子網,由于供需網的網絡型、多功能性、開放型以及穩定性四大主要特征,在良好信譽的保障下,高職院校的產學研合作不會停止,伙伴選擇環節會更加優化,角色活動會更加頻繁,真正實現育人、研發、盈利一體化;輸血、換血一體化;教師、工程師、教學一體化;學生、實習、就業一體化。供需網理念將高職院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等合作節點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社會生態環境,通過產學研合作取得科技創新效果和經濟成果。首先,不斷擴大產學研合作范圍,豐富合作內容,深化合作程度;其次,可以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再次,提高教師解決技術應用問題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科研合作;最后,整合資源和力量,建立合作平臺,為區域經濟服務,滿足區域的技術創新、技術開發需求,為行業企業解決實際難題。

三、結論

在供需網環境下,高職院校產學研環節中的合作形式不再簡單停留在形式,合作節點根據角色活動發生變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緊密結合生產和科技的發展,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創新,從整體上提高社會服務能力,不僅有助于獲得全球性合作機遇,也能確保產學研的充分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楊麗陳荔羅堯成單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規劃與科研處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