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
時間:2022-09-20 10:26:30
導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校企合作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行業協會、企業、職業院校等,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不盡相同。由于校企合作還存在很多問題,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難以得到滿足。當前,推進校企合作的關鍵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動力機制,文化對接機制,多元參與、科學合理的效果評價機制和反饋機制,保障校企合作長期健康運行。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校企合作;職業教育;長效機制
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職業教育必須進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從利益相關者視野下,對校企合作的各利益相關者進行訴求分析,并明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推動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
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分析
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能否滿足,直接影響到合作的效果。因此,只有首先明確各利益相關者的具體利益訴求,才能實現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平衡,促進校企合作取得預期的效果。(一)政府。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產業發展的技能型人才,滿足地方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開展校企合作有助于培養技能型人才,而將高素質的人才輸入社會中,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質,推動產業發展,維護地區的穩定。因此,政府是開展校企合作的受益方。[1]政府為了促進校企合作的開展,會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撥付財政資金,監督和管理校企合作項目。政府在職業教育中的主要利益訴求是社會效益最大化,期望通過校企合作促進職業教育與地方發展需求的對接,獲得技術支持、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2]。(二)行業協會。行業協會是某個行業的代言人,是通過規范行業標準協調行業內企業的利益,最終促進企業健康有序發展而成立的組織。行業協會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項目中充當學校和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梁,能夠促進學校和企業之間合作的達成。行業協會介入校企合作項目,主要有以下幾點利益訴求:通過制定從業標準和崗位技能標準,鼓勵校企合作項目培養本行業急需的人才,滿足行業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幫助行業內的企業獲得政府支持和幫助,降低人力資源的成本;借助行業力量影響政府優惠政策的制定,維護企業在校企合作項目中的合法權益。(三)企業。企業通過提供資金、技術、人員或者培訓場地直接參與到校企合作中,通過利用職業院校的科學研究優勢、優秀人才資源和知識信息儲備,實現人才、技術、經費、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的利益訴求。具體說來,通過校企合作項目吸引優秀的實習生,并為企業未來發展儲備一批畢業生,能夠降低人力成本;通過職業院校的培訓項目,提升企業內部勞動力的素質;利用學校的先進設備和技術,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校企合作項目成果能夠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有助于企業產品設計和研發,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校企合作項目還能提高企業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提升企業形象;企業可以通過校企合作項目獲得政府財政補助、稅收優惠和技術支持等。(四)職業院校。職業院校是校企合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和參與者,其利益訴求包括:通過校企合作增加與企業的溝通交流,及時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結構,適應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利用企業的資金、技術和人員的優勢,改善學校的配套設施和辦學條件,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實踐場所,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通過校企合作,增加學生的就業選擇和就業機會,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從企業吸收優秀的從業者擔任職業院校的兼職教師,壯大職業院校的雙師型隊伍。
二、當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
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不夠完善,尚未建立長效的運行機制。由于政府管理缺位、企業缺乏合作意愿、職業院校缺乏吸引力、行業組織缺乏參與的積極性,校企合作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難以實現。(一)政府管理缺位權責不明,監督評價機制缺失,校企合作缺乏長效保障。政府是校企合作當中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目前,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主要表現為:第一,政府管理缺位,權責不明。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管理不夠嚴格,對于校企合作未來的發展方向統籌不足,缺乏多個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各級政府部門在校企合作當中扮演的角色沒有明顯的區別,權責劃分不夠明確,導致校企合作中產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3]。第二,政府沒有發揮主導作用,缺乏實現校企合作的路徑與方法,對于校企合作不夠重視,相關的保障機制不夠健全。第三,缺乏有效的監督評價機制。政府沒有明確規定校企合作應該取得何種成果,沒有相關的評價標準。校企合作項目完成之后缺少總結提升的過程,導致校企合作缺乏長效性。第四,配套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對學校和企業的約束力不強。我國與此相關的法律法規雖然很多,但是大多數是零散的政策性文件,缺乏系統性,可操作性不強[4]。對于校企合作中的細節缺乏相關法律規定,導致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產生偏差。企業和學校的責權劃分不清,容易產生問題,校企合作缺乏長效保障。(二)企業缺乏參與校企合作意愿,校企合作動力不足。企業作為校企合作的參與者,很多時候處于被動的地位,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不足。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校企合作層次較淺,僅停留在學生“頂崗實習”的層面,沒有更深層次的合作,導致企業無法從中獲利。其次,合作缺乏長期性,沒有長遠的合作協議和合作規劃。目前的校企合作多為短期合作,企業難以從中獲得較高的回報,也無法預估未來的收益,因此沒有投入的動力。再次,對于企業來說,校企合作中的投入成本大于收入。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效果不夠理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大多數學生在實習結束之后不能滿足企業所需人才的條件,企業投入了成本卻不能獲得所需的人才。最后,校企合作多為學校主導、企業參與,我國企業在合作中處于被動的地位,缺少話語權,利益訴求難以實現。(三)職業院校自身吸引力不強,校企合作形式單一。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加快,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與企業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職業院校的自身吸引力不強。首先,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尚未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能根據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存在滯后性。其次,職業院??蒲心芰^差,缺少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直接影響到企業對校企合作項目的評價,校企合作缺乏穩定性[5]。再次,校企合作的形式較為單一,多數是進行學生的“頂崗實習”,合作形式缺乏創新性,難以吸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最后,職業院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認可度有待提高。企業在尋求合作伙伴時更傾向于社會影響力較大的高校,與職業院校的合作較少。職業院校應不斷努力提升教學質量,輸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為自身樹立良好的口碑,吸引企業主動尋求合作。(四)行業組織缺乏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難以發揮指導作用。職業院校和企業是校企合作的兩大主體,他們之間的溝通交流需要第三方機構進行協調,行業組織可以成為校企合作的“潤滑劑”。目前我國的行業組織尚未發揮對校企合作的指導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我國缺少行業組織參與校企合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對行業組織缺乏約束力。行業組織在職業教育中的職責和權限沒有明確的規定,缺乏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能發揮指導和監督的作用。其次,我國的行業組織沒有制定崗位標準、課程標準的權力,學校和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并不是依托行業組織進行的,行業組織很難發揮積極作用。最后,我國行業組織自身發展水平較低,在校企合作中處于邊緣化的狀態,難以發揮中介作用。
三、構建利益相關者共同管理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一)完善校企合作相關法律法規,建立保障機制,形成多主體共同治理的格局。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是構建長效機制的前提條件。首先,應重修《職業教育法》,邀請行業組織、企業、職業院校和政府共同參與法律法規的修訂。要明確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規定各主體的職責、權利和義務;規定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和合作細則,包括政府購買制度、企業獎勵制度、學生權益保障制度以及監督評價制度。其次,出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依據修訂之后的《職業教育法》和其他相關的法律,制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保障和促進校企合作的有效實施。該條例應平衡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調動利益主體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最后,修改和完善校企合作的配套法規制度。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不僅包括《職業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還需要更多配套的法律法規,將配套法律進一步完善,才能保障校企合作中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和權利。構建合作的長效機制,還需要建立內外部的保障機制,形成多主體共同治理的格局。首先,建立外部保障機制,包括政策、法律保障和資源協調機制。政府應積極頒布促進校企合作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條文,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引導社會輿論支持校企合作的發展。還要建立良好的資源協調機制,發揮各利益相關者的作用,協調多方面的資源,共同促進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其次,建立“協同管理、共同治理”的內部保障機制。職業院校首先要擺脫以往單一治理、封閉治理的傳統理念,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各利益主體的合理建議和有效管理[6]。充分發揮政府的介入作用,落實共同治理的模式,激發各利益相關者的辦學活力,調動各方面參與共同治理的積極性。(二)深入挖掘合作動力,分析合作需求,構建內外部動力機制。收益是校企合作最大的動力,構建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最重要的就是使合作收益最大化。合作收益等于合作總收益與合作總成本的差額,收益越大校企雙方的參與意愿越強烈,收益越小各利益主體的積極性越低[7]。影響合作收益的變量包括職業院校的人才質量、教師教學水平,企業性質、人員構成、資金力量,行業組織的監督與管理力度,校企合作采用的形式,政府的相關政策等。在進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每個變量,尋求利益平衡點,盡力滿足各主體的利益需求,使合作收益最大化。在明確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校企合作的動力,構建內外部的動力機制。一方面,通過分析學校和企業合作的內部動力,構建校企合作的內部動力機制。對于學校來說,校企合作的內部動力包括獲得人才需求信息、優化人才培養過程、為學生提供實訓機會、獲得經費和技術支持。對于企業來說,內部動力包括獲得學校的技術支持、獲取企業未來的人才儲備、享受政策優惠、提升企業知名度等。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必須重視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注重對接地方企業的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共享技術、信息、師資,并積極解決校企合作項目資金來源問題。另一方面,要營造良好的氛圍,構建校企合作的外部動力機制。外部動力機制的構建,主要依靠政府和行業組織。政府通過提供優惠政策、法律保障、資金支持等方式推動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起到統籌規劃的作用。行業組織要發揮監督和指導的作用,通過制定崗位標準和從業標準提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質量,承擔校企雙方溝通交流的重任。通過政府和行業組織的外在推動力,為校企合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形成。(三)構建校企雙方的文化對接機制,形成戰略協同效應。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很多學生在“頂崗實習”時難以適應企業文化。為了促進校企合作的穩定性、長期性,急需促進校企雙方的文化對接,形成戰略協同效應。一方面,職業院校要將企業文化滲透到校園文化中,努力推動企業文化進課堂,讓學生樹立服務意識、競爭意識,更好適應企業文化對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企業應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將企業文化精神傳播到校園之中,尋求學校師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提升企業在職業院校師生心中的形象。院校和企業要尋找雙方文化的相似點,努力夯實校企合作育人的文化基礎。(四)明確校企合作利益分配的原則和方式,平衡多主體的利益訴求。平衡多主體的利益訴求,關鍵在于如何進行合理的利益分配。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原則包括:第一,組織利益最大化原則。利益分配機制必須建立在組織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第二,互惠互利原則。保障參與校企合作的各主體的利益。第三,風險補償的原則。要充分考慮企業和學校在參與校企合作時所承擔的風險,保證承擔的風險與獲得的收益成正比。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方式包括以下幾種:一是提成銷售利潤。對于校企合作的科研成果,學校和企業按照事先規定的比例進行利潤的合理分配。二是共建合作實體。學校和企業以技術、資金、場地入股,建立培訓基地,共享培訓資源。三是技術轉讓費。職業院校將成果轉讓給企業,由企業支付技術轉讓費,然后投入生產創造利潤。(五)建立多元參與、科學合理的效果評價機制和反饋機制,保障校企合作長期健康運行。職業院校、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作為利益相關者,應積極參與校企合作項目的效果評價。效果評價的內容包括企業人事部門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教師教學效果評價、實踐教學條件評價等方面。企業人事部門評價是按照企業標準對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評價,主要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8]。學生自我評價主要是對在企業實習的綜合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和總結。教師教學效果評價是對學校教師和企業的兼職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考核。實踐教學條件評價是對企業和學校能夠提供的實踐基地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要及時公布,鼓勵各利益主體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校企合作的質量,保障校企合作長期健康運行。與此同時,還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反饋機制,將各利益主體的意見進行匯總,及時反饋各方意見。
參考文獻
[1]詹華山.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中的利益沖突與平衡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7(23):17-23
[2]萬偉平.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形成機理——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視角[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05):13-16
[3]柴草.多中心治理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合作治理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4):61-67
[4]盧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探究——基于協同創新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16(02):106-110
[5]孔珊.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多維度博弈、沖突與治理[J].職業技術教育,2018(24):39-44
[6]陶泱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動因、沖突結構與消弭之策[J].教育與職業,2018(23):31-37
[7]王秦,李慧鳳,趙瑋.基于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實現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6(02):101-105
[8]王生.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3):28-30
作者:柴草 單位:東莞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與對策探討
- 下一篇:高校微思政及黨建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