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職業教育發展分析
時間:2022-11-27 10:46:58
導語:新經濟職業教育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傳統的教育方式不能與職業教學進行融合。現行的職業教育教材與職業技能的要求不能做到很好的銜接,教學內容與實際生產有較大的偏離。職業教育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理論,忽視了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造成教學內容與企業和行業的需求脫節,學生在畢業后進入企業,缺乏對工作的適應能力,影響學生的正常就業。(二)教學內容不能與企業的需求相連接。職業院校的教學內容應當與社會和企業的需求相聯系,滿足企業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但現有的職業院校教育缺乏與企業的合作,教學內容落后,缺少對先進理論和信息的接收,導致學生就業時容易受到阻礙。在部分校企合作中,企業與職業院校之間缺乏良性互動,兩者之間的運行機制缺乏互利性,缺少合作的基礎,使得校企合作失去動力,影響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升。(三)缺乏現代專業的師資力量。職業教育的師資力量不僅要擁有完善的理論知識,還要實踐經驗和水平。職業院校缺乏高素質的創新型教師,將影響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提升。由于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大多缺乏一線實踐經驗,在新經濟形勢下對學生的教育經常脫節或出現問題。(四)學校資金投入不足。學校對職業教育資金投入不足,無法建設完善的實踐基地,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和動手能力。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新經濟形勢下社會的需求,缺乏實踐資金投入,就會導致學生缺乏應有的實踐操作能力。(五)教育體制亟需改革。新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推動職業教育體制的改革。現代化的職業教育可以實現過剩勞動力轉崗培養,提高職業工人的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新經濟形勢下職業院校的管理體制和教育體制已經嚴重滯后于社會的發展,成為整個教育體制中運行的障礙。在我國的職業教育中,一直存在民主管理和行政干預的問題,放權和權力下移的效果并不理想,教職工聘任合同流于形式,學校缺乏自主權,制度運行過程中法律缺失,學校的權利義務方面規范不夠明確。(六)現有職業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比較落后。在新經濟形勢下,我國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校園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相較之下師資力量和教學理論、文化發展等方面比較落后,師資力量薄弱,重視考試考核,考核形式單一,并以理論形式考核為主,對于實際操作缺乏科學的考核標準,學生在畢業后與用人單位需要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差距較大。職業院校的學校文化,更加突出職業氛圍的塑造。
二、新經濟形勢下職業教育發展的措施
(一)轉變觀念,建立現代職業教育制度。在中國經濟新形勢下,職業教育學校要轉變觀念,結合中國特色,在市場需求中擴大生存空間,通過市場得到發展,與市場緊密聯系,促進職業教育大眾化,認識到職業教育的特色,以社會需求為目標,整合資源和專業設置,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從而在市場競爭中擴大影響力。結合當地產業結構、就業需求和辦學能力,創建特色教育品牌。根據實際的社會需要,強化校企合作,擴大辦學自主權,為社會培養大量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促進學生順利就業。實施以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目標體系,以綜合素養和專業素質的培養為核心,建設專業技能平臺,將教學內容模塊化,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重點,大力發展精品課程和特色專業,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思維和能力,通過硬件設施、網絡資源和校企合作等新形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二)加強校企合作,保證職業教育為社會需求服務。新經濟形勢下,職業教育的改革必須要打破舊有的模式和制度,建立適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師與臨時企業聘請的專家相結合,為學生傳授實訓技巧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指導學生進行實際訓練。學校開展校企合作,可以將教師定期送到企業中去實習,學習新技術、新經驗,學習先進的職業理論。加強校企合作,為企業專門培養技能型人才,學生畢業后可以很快適應職業要求。學校可以在正常的教學安排之外,針對企業的用工特點,實際設置相應的課程使學生能夠體驗工廠生產環境,提高學生的實踐機會。這種教學方式針對性強,培養的學生可以更好適應企業的需求。但在實踐中要注重國家政策層面的指導和相關的法律保障,注意簽訂協議,明確保護學生和企業的權利和義務。(三)加大資金投入,打造完善的實訓基地。學校要優化配置教學資源,建立專業的實訓基地,組建由學校、企業和培訓機構共同組成的教學網絡,分別進行實踐教學,實現資源共享,將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材編寫都與實際相結合,打造具有實用性和多樣性的職業教育體系,在教學中應用技能證書取得制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培育技能型人才。(四)加強高素質師資的培訓。教師文化水平和理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質量。培養技能型人才,教師必須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對于教學學科體系進行全面深刻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職業院校要改變用人觀念,引進專業人才,掌握現代教育手段,通過引進大量的具有實際工作經驗和專業理論技能的高級人才,培養學生的興趣,積累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創新,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不斷探索新問題,在課堂上可以從不同角度解決教育教學課題,迅速接受新事物和接受先進的理論。(五)推動職業院校內部改革,適應市場需求。加強職業院校內部教育改革,注重理論和實踐的全面創新,適應新經濟形勢,順應教育市場規律,滿足社會需求,推動職業教育內部的改革,促進內部管理的高效運行,推動職業教育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發展職業教育必須要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科學定位,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改革創新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設計、教學評價等方面突出校企合作,促進制度創新,利用國家政策克服內部阻力和障礙,大膽改革,整合資源,實現多方合作共贏。提高人才質量,實現工學結合,產教融合,升級職業教育的價值追求,完善校長負責制,技術人員與骨干老師相互兼職制度,激發辦學活力。改革考核制度,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文化基礎能力的同時,采取更加多樣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對于學生綜合能力、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考核,重點考核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改革傳統的閉卷考試形式,加入課堂評價分數,以考核形式的變化推動學生向著實踐型、技能型人才的方向發展,為社會培養急需的專業型人才。(六)實現職業教育大眾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的培養和教學理論和文化建設方面的改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用人單位的適應能力。在學校專業教學中要形成自身的教育文化,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增強教育對外合作,適應市場的需求。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解決新經濟形勢下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提高就業創業能力。以市場為導向,結合新經濟形勢,根據政府行業規劃,大力推動新能源、節能技術、信息技術等高端制造業的職業教育,穩定特色專業,發展新專業,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
三、結語
新經濟形勢下,我國的職業教育獲得了長足發展,更加強調對職業的針對性和職業技能能力的培養。在職業教育發展中,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以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力為教學的核心,在實踐中完成改革,使職業教育向著更加高效的、特色鮮明的方向發展,滿足社會對高素質實踐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閆智勇,吳全全.經濟新常態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層矛盾探思[J].中國高教研究,2017(01).
[2]溫鈺芳.經濟新常態下職業院校教育資源整合模式的探討[J].山西青年,2016(13).
[3]范皓.經濟新常態下職業教育的改革[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0).
[4]邵會婷,閆志利.經濟新常態下的職業教育發展范式轉型[J].教育與職業,2016(07).
[5]陳文偉.經濟新常態下職業教育亟待調整的關系[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6(01).
[6]張正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職業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1).
作者:黃維國 單位:廣東省技師學院
- 上一篇: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內涵及培養路徑
- 下一篇:醫學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