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2-06-01 11:48:24
導語:成本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成本會計》是會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本文從中職學生的實際出發,分析了現行的成本會計教學中存在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對成本會計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成本會計;問題;建議
成本會計作為會計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相對于會計專業的其他課程而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但是成本會計的日常教學注重的是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很少涉及到,以至于很多學生出現思路不清晰、計算方法不易把握、不會分析問題,這些原因導致學生覺得學習成本會計這一課程比較枯燥、沒有興趣,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老師的教學效果都不好。
在成本會計的課程開設之前,學生已經學過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會計專業課程,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困難在于掌握成本會計的知識與技能。目前成本會計的教學還是注重運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方法進行成本核算的練習,缺少對企業實際生產流程的感性認識等原因,影響學生對成本會計知識的理解和靈活應用,導致學生覺得自己所學知識很難適應實際工作的要求,學不能致用。歸納起來成本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現行成本會計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
盡管在成本會計課程學習之前,學生學習了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相關課程,并對這些課程已經有了一定的的知識功底,但是成本會計實踐性強,學生因未直接從事過企業成本核算的實際工作,缺乏對企業生產的直觀認識和了解,理論和實踐分離,導致學生從成本會計中學到的不是一種實用技術,而是純粹數學的計算方法,沒有某種產品的具體形象,甚至連半成本與產成品的區別都想不出,這就給教學帶來了難度。一些問題對于實際的企業工作者來說一目了然,而在教師的授課過程中要費很多的心思才能解釋清楚。學校的大部分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接觸過實際工作,理論只是比較扎實,對實際工作中的問題處理較生疏,不太注重學生成本核算中實踐能力的培養,以致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面對具體的成本核算時無所適從。
(二)現行成本會計教學手段落后,不能滿足成本核算實際工作的需要
成本會計與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不一樣,其內容組成有特殊的地方,從要素費用分配到完工產品成本的計算,都會涉及到很多的數據、公式,而成本核算的過程必須通過表與表之間的數據勾稽關系則反映,這些數據在成本會計教材中又主要通過各種表格來反映。針對成本會計中這種樹狀的非線性知識體系,教師在黑板上寫一系列的公式,畫出一個又一個表格,雖然板書效果好,但是占用了大量的時間,教師在板書過程中學生顯得無事可做,造成學生講話,注意力分散,這樣就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一味地從書本上針對表格解釋某些數據的關系及其來源,前后翻書查找,學生聽起來乏味,教學效果比較差,盡管越來越多成本會計教師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但是卻很難在教學課件上體現出成本核算數據前后的勾稽關系,效果也不是很好。目前,成本會計的教學方法采用了板書和PPT兩種教學方法,但從教學過程來看,板書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體教學也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教師制作的課件質量不高:計算過程展示不形象,很多課件能把計算公式和過程表現出來,但不能實現過程與各種表格中的數據形象的統一,給學生學習和理解帶來不便,甚至出現聽不懂又無法做好筆記的情況。各種表格中的數據,在課件中的顯示不清晰,哪些是給定的資料,哪些是期初留存的,哪些是本期計算的,表現得不形象,易使學生混淆,在課件制作中,格式應用不靈便,很多費用分配表無法表現,而采用格式連接又不太方便,所以高水平的成本會計課件的制作使用效率低。
(三)教學方式相對單一、滯后
在成本會計的日常教學中,只注重“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講授為主,課后學生練習為輔,教師的側重點在于講授理論知識,詳細講解各種費用的分配方法、產品成本的計算方法,忽視了學生切身感受實踐的過程。學生學完成本會計,最直面的感覺就是要面對許多的計算公式及表格數據的計算,最后要進行成本分析時,學生只會計算幾個分配率、填寫成本計算單,失去了對不同產品生產組織形式如果選擇成本計算方法的能力,比如說界定劃分責任成本中心、制定成本費用預算并分解到責任中心直至個人成本控制指標等等,這些知識之間如何形成關系、形成體系、怎樣配合完成具體的成本計算等問題卻幾乎是一概不知,這種能力的缺失責任歸于教師的教學方式,很難想象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學員被動接受的講授法,能對此有多少實質性幫助。
(四)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的僵化
現行的成本會計的考核基本上還是最原始的閉卷考試形式,考核內容無非就是對書本知識的考察。很多學生經過兩天的突擊就能拿到很好的成績,失去了考核的最終目的。在動手能力的考核上,雖然很重要,但占總分數的比例是很少的,決定分數的高低仍然是卷面成績。這樣根本不能起到應有的以考助學的作用。
二、成本會計教學方法改進建議
(一)以問題和案例的導人上好第一堂課,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
雖然學生之前已經具備了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專業理論課程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有些專業課學習的疲勞感,面對成本會計這一課程的特點:公式多、圖表多、計算量大、抽象難理解。成本會計很難學成為了學生先入為主的觀念,并對本課程的學習存在畏懼感。為了克服學生的這種畏懼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個人感覺第一堂課不是一上來就直奔成本會計的主題,講成本會計的概念、特點等內容,而是設置場景或者通過身邊或教室的物品提出幾個問題進行啟發式、引導式的提問。比如問:“我們的課桌椅是如何制造出來的?生產中都有哪些耗費?”“我們身上穿的衣服經過了哪些步驟才生產出來的?都有哪些耗費?”等等問題,并與學生進行互動探討,每組設立小組長,搜集不同學生的答案進行比較、分析,增加學生對成本會計的感性認識,自然地引出成本會計教學的基本問題。這樣的環節不僅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打消了學生的畏懼情緒,激發了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為以后學習打好基礎。
(二)開發多媒體課件,通過多媒體的應用提高教學效果
成本會計授課內容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公式和表格都很多,數據的處理計算過程較復雜,成本核算數據前后存在勾稽關系,因此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成本會計教學的要求,大大影響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因此成本會計教師應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課件應緊緊圍繞教學的需要,針對成本計算的品種法、分步法、分批法,收集不同類型企業的工藝流程,拍攝相關照片或錄像并編制成本核算流程圖,這樣就可以解決以往教學中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使之具體化、形象化,這樣成本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和直觀,而不再是枯燥的書本文字、圖表。課件用心制作后,各種表格的數據在課件中表現出來源和用途,讓教師操作方便,學生看得明白,而且由于成本會計課程核心內容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知識體系相對比較成熟,很少有變動,多媒體課件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同時也為教師以后的教學減輕了一定的工作量。
(三)總結規律、運用成本會計教學平臺進行實踐練習
成本會計的計算公式多、方法多,學生在學習和應用過程中很容易混淆導致出錯。因此針對成本會計的知識體系、邏輯聯系等來總結規律,將復雜枯燥的公式和方法進行講解。比如輔助生產費用的直接分配法的口訣總結為“親兄弟,不算賬;堂兄弟,明算賬”等,這樣既減少了學生記憶公式花費的時間,又加深了記憶,調動了學生學習成本會計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隨著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大部分企業的財務會計工作都引入了財務軟件,這極大提高了企業的會計工作效率。學校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本校的會計專業學習平臺有很多,成本會計教學平臺有廈門網中網公司開發的實踐性教學平臺,從學生的整體反應來看,這個平臺與理論教學相切合,注重學生的角色模擬訓練,培養學生不同角色的知識能力和應用能力,這樣,學生就可以將所學成本會計內容進行整合聯系,以適應不同崗位的需要,更快的適應實際工作后的崗位能力的要求,為以后踏上成本會計工作崗位打好基礎。
(四)改革考核辦法,將理論考試與技能考試相結合
中職會計專業主要是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應著重于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課程的最終成績除了卷面考試外,還應該包括平時表現、出勤情況、實訓情況等。而期末考試的內容也要包括理論考試和技能考試,而且還要提高技能考試的比重。在考核形式上,理論考試可以采取閉卷形式,而技能考試可以實施抽簽開卷考試的方法讓學生隨機抽取由真實案例改編的題目,并在規定的時間,獨立或分工合作完成產品成本核算等工作。通過考核形式的改革促進學生注平時的學習,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對實踐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為此,成本會計教學應當轉變以前傳統觀念,改進這一觀念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專業教師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崗位中不斷實踐和探索,不斷總結和改進、創新。從培養學生考試能力轉換到實際應用能力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實踐應用型會計人才。
作者:沈金芳 單位: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劉濤,成本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寧德師范學院學報,2015-02.
[2]劉艷波,成本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的思考.中等職業教育,(48).
[3]張潔,獨立學院成本會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1).
[4]趙文蔚,淺談成本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4).
- 上一篇:成本會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 下一篇: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