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與狀況看地方林業革新

時間:2022-09-06 10:19:52

導語:從歷史與狀況看地方林業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歷史與狀況看地方林業革新

在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和上級黨委的支持下,安徽岳西縣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林業改革。由于岳西林業改革極大地修正了原來一些不合理的林業政策,開創了一種林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新形式,因而在全省乃至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岳西的改革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是某些改革者個人激情的偶然產物,還是山區經濟歷史發展的必然?岳西的山林改革對于林業生產的發展究競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它僅僅是岳西落后山區的特有產物,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結晶呢?所有這些都有待我們去調查研究。

一、林業改革是岳西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岳西縣,是一個有著光輝的革命業績而今卻又十分貧困的山區。早在一九土四年,中國共產黨就在這里展開了革命活動,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為了人民翻身做主,生活富強,在后來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岳西老區人民無私地獻出了一切。在過去的戰爭年代里,岳西全縣為革命犧牲的群眾多達一萬六千多人,為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革命勝利后,在黨的關懷下,岳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目前,.岳西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山區,沒能擺脫貧窮的陰影。一九八三年白帽區前進鄉幾個村子的農民沒有一家有件象樣的衣服,沒有一家有條象樣的棉被,沒有一家床上有墊單;家家都缺糧、缺油、少鹽、欠債,貧困狀況觸目廠涼心,類似這樣的地方,約占全縣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在解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幸福中生活的人們可能無法想象出同一塊土地上還有這么多人在過著如此貧困不堪的生活。為什么使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得以發展的根據地之一的岳西,至今還與貧困為伴呢?這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原因。岳西是個“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山區。.自然地理對于工農業的發展有著許多制約因素。

從工業方面來看,岳西地處大別山腹部,境內群峰矗立,山巒重迭,交通十分不便、(全縣尚有十一個鄉不通公路),遠離原料和商品市場,造成運輸費貴、產品成本高,不利于競爭;山區貧困落后,條件艱苦,待遇低,不僅不利于人才引進,而且造成人才外流;加之位于安徽西南邊境,遠離省會合肥等發達城市和地區,這就使得市場、信息、科學文化和人才等發展工作所必須的條件與工業發展相脫節,因而岳西工業發展緩慢。岳西工業產值在安慶地區十縣中居倒數第一。鄉鎮工業也很微小。一九八三年全縣鄉鎮企業總產值僅達七百七十一萬元,僅相當于鄰縣一個鄉的產值。

從農業方面看,岳西山多地少,耕地僅占總面積的百分之六點五,人均耕地僅有六分八厘。并且分布又極不平衡。耕地的數量,使得以耕地為基礎的農業發展受到了限制,這決定了岳西耕作業發展的有限性。不利的客觀自然條件是岳西工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而不切實際的經濟指導思想則是岳西經濟發展的障礙。在過去幾十年的建設.中,岳西沒能從本縣實際出發,沒能清醒地認識山區同平原丘陵地區的區別,而是象平原、.丘陵地區一樣,以糧為綱,百分之八十的人在占全縣總面積百分之六點五的耕地上消耗,把經濟發展的風帆系在耕作業這艘無法迅駛的船上,結果是抓了“一分田”,丟了“八分山‘”,農業上不去,人民生活無法改善。

八十年代,縣委根據岳西“八山‘水半分田”的實際,逐漸認識到林業是岳西的大業,林業是岳西經濟的主體,林業的興衰,直接關系著山區經濟的興衰,從而確定了’“以林為主,多種經營,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新經濟方針,決心闖出一條靠山吃山,發展林業的富民之路。對于山區實際的科學認識,是主觀對客觀的正確反映,然而認識世界并不等于改造世界。僅僅具有新的經濟方針還不能.振興林業,到目前為止,岳西還是耕作業左右全縣的經濟局勢,林業收入很低,僅占農業收入的百分之十二。是什么東西妨礙山區揚長避短,發展林業呢?是現行的一些不合理的林業政策,是經濟工作違背了經濟規律。突出的有三大問題:一是林產品的價格嚴重背離價值,二是生產關系超越了現實的生產力水平,違背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獷三是分配不合理,違背了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

首先,從木材價格來著。在岳西,每立方米杉木和松木的售價分別為六十五元七角和四十八元九角。據計算每畝山場的年收入僅為兩元左右,而農業每畝耕地的收入卻達九十至一百一十元。由于林木收購政策,是建立在認為林木是自然生長物,而不是林農的勞動結果基礎之上的,因而長期以來,發展林業不僅無利可圖,甚至虧本,嚴重地違背了價值規律,侵害了林農的利益。

其次,從岳西林業生產關系的變革來看,我們受“越大越好”、“越公越好”的影響較重。由于岳西遠離發達地區,交通十分不便,工農業生產基礎薄弱,生產力十分低下,尤其是農業生產力的水平,還停留在近似原始的“刀耕火種”、手工勞動階段,加之山多地少,農民居住分散,一隔十幾里才有幾戶農家,因而極不適合于大規模集體經營和勞動。但是后不幾年,我們就從初級社到高級社‘鄉幾年跳了幾個階梯。七十年代中期又搞了一次窮過渡,林業生產關系的這幾次變革,是脫離岳西山區生產力的實際水平的,是主觀意志的產物,不是客觀發展的必然。(關于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狀況的具體表現,后面將專門分析。)這是岳西生產發展緩慢,人民生活很少改善,•山區長期貧困落后的一大原因‘再次,從勞動價值的分配著,沒有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林產品實現的利潤全部歸國家所有,這種利益獨占的政策是不符合集體林區特點的,在集體林區里,一切林產品都是集體的勞動者通過勞動在自有的土地上生產的,它既具有商品性的一面,又具有自給性的一面。從商品生產的全過程來看,大部或全部都是集體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消耗的結果。因此,林產品實現的利潤,是社隊集體直接創造的,他們有權分享這•些利益.。國家獨幾占全部林區利潤的做法是欠妥的,這種“農民出力,國家得利”,“光要馬兒跑,不讓馬吃草”的政策,是林區經濟效益差的一大弊端。

為了改變岳西林區的落后局面,’前幾年岳西實行了、自留山和責任山政策。但責任山的山權、林權、采伐權、出售權四權歸隊,農民實際上是有責、無權、微利,同農業的責任田比,責任山是,種不健全獷不徹底的責任制。責任山的實行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幾年來的實踐也證明了這點。群眾說:、“自留山是親女兒,十分溺愛.;責任山是小媳婦,百般虐待;公管山是童養媳,苦命難挨。”“責任山.上樹象唐僧肉,大家都想吃。”據來榜鄉試點調查,“三定”后,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農戶山林管理較好,而很多農戶則吃山不養山,砍樹不造林,只圖眼前,不顧長遠。例如,來榜鄉禾豐大隊老屋生產隊責任山四百三十二畝,“三定”時點數交給群眾的七寸圍以上的杉樹一千九百九十四棵,松樹一千一七百五十棵,到七月份只剩下杉樹一百八十棵,減少百分之八十八;松樹一千一百五十四棵,減少百分之三十五。由于責任山僅僅是形式上的,而無實際內容,林農名義上是山場的主人,實際上只有看管的責任,沒有任何支配權,從而使得林業生產的經費與管理相脫節,林農的勞動與勞動報酬相分離,農民一無權、二無利,責、權、利不統一。這種所謂的責任山與岳西山區農民的思想覺悟程度相脫節,它帶來的微小利益亦不能使農民從困苦的生活中走出來。責任山這種經營方式不能有效地調動林農的生產積極性。從上可見,岳西林業生產的長期緩慢發展,是林業生產關系急待調整,經營方式急需改變的顯著標志。

二、山林改革的核心:權、責、利緊密結合的“自營山”經營方式建立

改革是林業生產力的迫切呼聲,是岳西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怎樣改革呢?是裁剪岳西的現實去吻合某種既成的理論,還是尊重現實、了解現實、分析現實,開創一條雖然艱難、但于國于民實惠有利的道路呢?岳西縣委選擇了后者。在深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他們充分認識到,林業生產之所以長期得不到發展,是因為現在的林業生產經營方式造成權、責、利的分離,從而嚴重地壓抑了林農的生產積極性,阻礙了林業生產力的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從而調動林農生產的積極性,搞活經濟,解決農民的溫飽,為經濟振興做準備,岳西進行了穩妥而又徹底的改革。岳西林業改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八四年四、五、六幾個月是準備階段。縣委在傾聽群眾呼聲、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林業改革做了大膽設想,“自營山”經營方式思想逐步形成,六月底總書記批示以后,從七月起林業改革進入了全面展開階段。實行“兩山并一山”,建立了“自營山”,隨后通過木材經營管理公司的成立,系統地建立了采伐“一本賬”制度,并開放了林木市場;九月初,林業改革的主要任務初步完成,現正處于一個不斷修正、完善的階段。岳西林業改革的措施,具體地說分三步,但這三步都圍繞著一個中心點-—權、責、利的付予和實現,有機地組成“自營山”生產經營方式。

第一步就是“兩山并一山”建立“自營山”。•“自營山”是在林業“三定”的基礎上,把自留山和責任山合并起來,由農民植樹造林,長期使用,允許農民有林木繼承權、經營權和活樹折價轉讓權;但“兩權”不放,即山場所有權和采伐批準權。山場所有權仍歸生產隊集體所有,不交給個人,山場不準出租、買賣,不準改作田地,生產隊對家庭經營的山林—“自營山”可以進行合理調整。山上的林木須根據消耗量低于生長量的原則,,嚴格地控制采伐量。

第二步,建立采伐“一本賬”制度,以林木經營管理公司為實施和保證機構。在一“兩山并一山”工作中,通過實地調查,對每家山林的蓄積量、生長量、可采伐量進行了詳細統計,建立了“一本賬”。但是怎樣實施采伐“一本賬”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成立了木材經營管理公司。林木經營管理公司分為縣總公司和鄉分公司。公司具有經營和管理兩種職能,管理,主要是通過掌握采伐“一本賬”,實行有計劃采伐。鄉林木經營管理公司是鄉政府領導下的一個經濟實體。公司作為采伐“一本賬”的執行機構,承辦發證、記賬、銷賬業務,收取合理稅費。“一本賬”內的木材銷售是合法的,“一本賬”外的木材銷售則是非法的。使木材生產計劃能比較全面地反映實際情況,從而發揮了計劃的指導作用。采伐“一本賬”是在保護和發展現有森林資源的前提下,做到有計劃按比例的合理采伐,因而既照顧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又使得森林休養生息,保持生態平衡。由于“一本賬”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起來,從而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第三步,破除林業舊有的封閉式經濟體制,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開放林木市場。‘首先,通過各級林木經營管理公司為林農做木材生意牽線搭橋,實行議購議銷,另外還允許農民對部分木材進行加工,以增加農民收入。據統計,開放林木市場,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后,四米長、八至十公分粗的杉樹和松樹,每立方米的價格由八三年的六十五元七角和四十八元九角,分別漲為三百元和一百五十三元,農民平均出售木材收入增加了近五倍。其次,是減少環節。縣林木經營管理總公司根據各鄉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長量的限額,制定年采伐計劃一次下到鄉,由鄉林木經營公司將計劃分配到各社員戶,社員采伐后注銷計劃,外銷開出白證均由鄉公司辦理,減少了審批層次,講究了時間效益,明確了法律責任。再次,采取多渠道經營。除了鄉公司這個主渠道外,當地和外地的木材販子在認可公司基本價格的前提下,可同公司或社員戶直接訂貨,去做木材的二道生意。多渠道經營加速了木材流通。第四,對以前的多稅收進行了改革,公司和個人銷售的林木只收原木稅10腸、產品稅5腸、管理費、育林資金和更改資金各10元/m“。其余的大頭都歸林業生產者,減少了多層次的“苛捐雜稅”。開放林木市場是權、責、利的具體實現;采伐“一本賬”是生態效益的保證,采伐“一本賬”同開放林木市場的結合就是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佳統一,.而這種統一是通過林木經營管理公司的運動而實現的。

“自營山”生產經營方式產生后,經受了實踐的檢驗,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首先,亂砍濫伐問題得以解決。以前亂砍濫伐現象持續不斷,各種行政手段都采取過,甚至連槍都用_匕了,但無法制止。現在,由于山林是自己的,群眾把“自營山”看成“致富山”,因而日夜看護,嚴懲偷樹之徒。另外,市場開放后,樹價提高了。以前外地馱樹人常年不斷,這些使人厭惡的“二道販子”(往往是亂砍濫伐的一個直接原因),現在不多了,出現的則是一批懂行的、善經營的木材商,他們如今成了群眾歡迎的、加速木材流通的有生力量。其次,農民開始從山上得到實惠,造林準備比以前任何一年都好。再次,真正恢復了生產者的主人翁地位,堵塞了林木經營的漏洞。以前,由于林木是集體的,有些干部通過批條子,平調或古用了大量木材,群眾敢怒不敢言,而現在林木自有,關系到林農的切身利益,干部批條子,撈油水行不通了。

岳西山林改革的實踐充分地說明:(1)開放林木市場同亂砍濫伐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長期以來,合理采伐與亂砍濫伐界線不清。實際上,只要加強指導和管理,定出什么是“合理采伐”的標淮,農民就會自覺遵守,愛護自己的山林。(2)林木市場一開放,農民可以把經過批準的自’留木材同其它農副產品一樣,上市場自由銷售。群眾看到種樹有利可得,就更加愛護樹木了。(3)木材市場不開放,山區農民是“種樹合法、砍樹違法”,沒有錢花,只得偷偷砍樹,木材不準上市,農民就把大材變成小材,把木材變成燒柴上市賣。現在木材市場開放了,小材、幼樹,群眾就舍不得砍了。“自營山”經營方式是合理調整生產關系的結果,是岳西人民對于林業發展的一個貢獻,它是在計劃、稅務、工商等部門進行協同配套的綜合性改革中產生的。三、‘•自營山”最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改革后,岳西林業出現了多種經營形式并存的局面。現在,全縣二百四十九萬一千二百九十八畝山場中,“自營山”為一百九十八萬一千一百六十六畝,集體經營山為五十萬零一百三十二畝,國有山場為四萬六千二百六十七畝,大(聯)戶承包山為十萬零三千二百四十二畝。“自營山”占全縣山場總面積百分之八十,“自營山”經營戶占全縣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強。可見,“自營山”已成為岳西林業生產經營方式的主體。

我們知道,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不是沒有內容的空話,而是有其客觀標準的。那就是要能真實地而不是虛假地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因為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基本的因素,一切生產工具都是由勞動者創造和使用的,一切勞動對象都是由勞動者改造和利用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怎樣結合和結合得好壞,主要取決于能否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自營山”給林農以林木繼承權、經營權和活樹折價轉讓權,肯定了林農是自己勞動成果的主人。山場由原來的集體經營轉為以戶為單位的家庭經營,林農對山林,不僅有看管之責,而且有經營之權,能得到應得之利,使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經營和管理、勞動報酬和勞動成果緊密結合起來。責、權、利的有效結合,克服了“瞎指揮”、“大呼隆”、“大鍋飯”和平均主義,進一步完善了林業生產責任制。“自營山”建立后,農民歡呼跳躍。有一個時期外面謠傳“自營山”搞錯了,部分農民聽后,匆匆跑了幾十里山路,專程到縣委機關打聽消息,并誠懇請求不要改變“自營山”。現在,廣大群眾一改過去對山林漠不關心的態度,許多鄉、村建立了護林組織,,確定了專人負責,普遍制訂了鄉規民約,聯戶輪流看管,廣大群眾管山護林的積極性高漲。群眾反映:“山靠人養護,人靠山致富”。

過去,由于林農無權、無利,生產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植樹造林效果差,管理不善,成活率低,護林不力,亂砍濫伐成風,毀林十分嚴重;采伐的樹梢、樹段丟在路邊腐爛,林農說:“賣不到幾個錢,還有你扣他扣,‘輪到我們沒有了,讓它爛吧,反正都莫想。”仔自營山”經營方式建立后,由于林木是屬于自己的,減少了“苛捐雜稅”(減少了五種稅費)和關卡,木材可以多渠道議價出售賣高價,因而林農采取了許多措施以維護自身利益。首先,林農改變了過去浪費木材的作法,視木材為寶,其次,林農加強了對山林的看護管理,剎住了亂砍濫伐風;再次,積極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可見“自營山”經營方式對山區林業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大凡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時,社會主義經濟管理形式的變化就一定是出于絕大多數勞動者的自愿,真正是在民主的基礎上產生的,“自營山”建立前,岳西亂砍濫伐成風,群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些地方瞞上不瞞下,主動采取了“并山”措施。如首蒲鄉沈嶺村的山林,原來亂砍成風,無法管理,在縣委提出“兩山并一山”之前,群眾就自動并了起來。再比如來榜鄉八三年冬就私下開會討論,秘密地將原劃的五百畝責任山同自留山合并起來,這次工作隊進村時,群眾就說:“你們來遲了f”’可見“自營山”經營方式不是某個人主觀意志的產物,不是少數人包辦的,而是廣大群眾的強烈愿望,“自營山”經營方式真正體現了林農的主人翁地位。“自營山”是什么性質的山?是分山單干、個體經濟?還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自營山”經營方式是對于歷史的倒退,還是社會的進步?從前面對“自營山,經營方式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自營山”經營方式并沒有脫離社會主義軌道,而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一種新形式,因為“自營山”_經營方式堅持了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和按勞分配原則。

“自營山”是把原來屬集體經營的山場分包給社員,實行分戶經營,生產投資主要由戶負責,不寒行統一分配,但農戶對各自經營的山場這一基本生產資料,只有使用權,沒有個體的所有權,不能擅自將山場改做農田,更不能出租或買賣,山場仍歸集體所有。所以,實行“自營山”只是集體經濟中經營方式的變革,即由過去生產隊高度集中統一變為生產隊、鄉林木經營管理公司統一管理下的各戶相對獨立的分散經營,而不是所有制的變動,不是分山單干‘有人認為,實行“自營山”后,•取消了集體提留,因而山場的集體所有制已流于形式,僅僅剩下一個沒有實際內容的外殼,所以“自營山”是分山單干,個體經濟。這種看法是對“自營山”的一種誤解,因為“自營山”并沒有取消集體提留。“自營山”建立后,經營山場的林農在集體經濟組織中的勞動者身份并沒有改變,在出售木材時,不僅要向國家交納稅收,而且集體還要征收育林基金、更改資金和管理費用。這里,征收的育林基金和更改資金及管理費用,就是集體提留,是用于集體經濟的擴大再生產和滿足共同福利的基金。只不過這里集體提留的資金由原來的生產隊保管,變為林木經營管理公司統一掌管,在全縣范圍內使用。由于作為集體經濟的勞動者—一林農對集體義務地提供了一部分剩余勞動,做為集體積累和公益事業的支出,使得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成為可能。因而“自營山”的山場集體所有制就不僅具有法律上的意義,而且有著現實的體現。這里,集體提留是以山場的集體所有這個根本的經濟條件為依據的,又是山場集體所有制實際內容的反映。

“自營山”經營方式解決了林業生產上長期未能解決的兩個難題:權、責、利結合和生態效益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為林業生產的良性循環提供子重要保證,“自營山”經營方式是岳西人民的一個創舉,它產生于岳西這一特殊的山區,又預示著具有廣泛的普遍性。當然,“自營山”經營方式并不是林業上的唯一形式,亦不是完美無缺的,但它是一個引人關注的新事物,這一新事物定將在社會主義園地里健康成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