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研討

時間:2022-12-06 04:21:16

導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研討

摘要:學好歷史,不僅是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任務,而且是作為一名中國人應當具有的最基本的素養和文化沉淀。本文從教師角色轉換、發揮學生主動性、作業設置三個方面對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初中歷史;角色轉換;主動性;教學效率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面對的是活潑的初中學生,他們好表現,喜歡就課堂上的某句話或某件事發表評論,注意力集中時間不夠長,思維發散。因此,常規課時異常活躍;活動課時渾水摸魚;受批評時或狡辯、或強烈抵觸;批改作業時,看到的是應付了事,甚至是空本子。面對這種種狀況,我不斷尋找原因,調整方法,經過不斷摸索和實踐做出以下分析:

一、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為什么初中歷史課堂會出現如此多的不和諧現象?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中考指揮棒的作用。江西省的歷史中考為開卷考試,卷面滿分50分,與政治合卷,這就決定了學生的重視度不夠,公開場合稱其為小科目,私底下,學生都稱歷史為副課(與主課相對),其言下之意可想而知。第二,受歷史學科特征影響。歷史學反映的是過去的客觀事實,而這種客觀事實既不能重演,又不能通過實踐感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是提問較少,授課內容較多,留給學生主動思考的時間少。教師教得枯燥單調,學生學得乏味無趣,達不到預期效果,無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主客觀因素導致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出現上述現象,那么,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尤為重要。

二、解決方法

首先,教師努力轉換自身角色,調整教學方法。傳統初中歷史教學是以教師通堂講述為主,學生被動地聽或做筆記。而信息高速發展時代,初中生的知識面非常寬闊,對于很多歷史知識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擴大知識面,有的教師就會借助多媒體教學,造成過于依賴多媒體,使知識點變得更繁雜冗長。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轉換自身的角色,由重知識結論的灌輸者轉換為重學習過程的謀劃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師首先要合理利用初中歷史課本上每一課的引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活用提問式教學方法,針對課本提出一些有指導性的問題,這么做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三三制”教學模式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嘗試,其內容之一就是要求教師掌握課堂時間“三控制”,即:新課講授時間不超過25分鐘,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不少于10分鐘,學生課堂練習時間不少于10分鐘。這種教學方法的好處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給了學生更多時間進行思考,培養了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真正實現了“授之以漁”。其次,組織學生講歷史小故事,演歷史劇。針對初中生積極活躍和對歷史小故事特別感興趣的特點,教師可以在遇到適當的課文內容時,有的放矢地選用一些小故事,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是有幫助的。例如:在講授《甲午中日戰爭》時,為了增強趣味性,突出重點,便給學生講了鄧世昌在黃海戰役中為國捐軀的故事(更多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上講臺講述),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且適時加強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的學生說通過學習鄧世昌殉國精神,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振興祖國;有的學生說,鄧世昌等愛國官兵用血和淚譜寫了中國可歌可泣的歷史,要勿忘國恥。學生自己得出這些結論,比教師單純地說教更加有說服力。這樣就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同時,可以結合初中歷史課本,運用歷史劇這種形式,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發揮潛能、個性的舞臺,讓學生充分地認識自身優勢,激發學習熱情和自信心。但在歷史劇編演中不能將如何逗學生發笑看做培養興趣,這是將興趣庸俗化的表現,要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內在的深刻積極性上。例如,在學習《大一統的漢朝》時,教師請四位同學自愿到講臺上,模擬漢武帝某天上早朝的情景,其中一位同學扮演漢武帝,另外三位分別扮演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并說明為什么要這樣選擇。限定10分鐘的時間完成表演。學生很踴躍,短暫商量后,他們確定了自己的角色,開始爭辯,企圖說服漢武帝采納自己的主張,“漢武帝”發出這樣的感嘆:“眾卿家眾說紛紜,朕該聽誰的呢?”同學們在下面齊聲喊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此,這一措施實施的背景、內容、含義、作用都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還復習了前面學習的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主張,教師只需要適時地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課后布置適當的作業。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學過程無法事無巨細地窮盡課本內容,設置適當的作業,是對知識點的有效補充,它能使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夯實基礎,查漏補缺,溫故知新。但以往教師布置作業時,更多的是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而今天,課外作業應該體現“自主性”原則,為學生高中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基礎。我們應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差異,因此,教師布置作業時,要體現層次性。每學完一課,我們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層次的作業。例如:初中學生一般都會有一本配套的練習冊,每課都會有10—12道選擇題,3道材料題左右,可以將其分為基礎題、提高題、能力題三類,對于學困生只要求做好基礎題,大部分學生只需要完成提高題,一些在歷史學科游刃有余的學生只需完成能力題。這些學生群體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依據他們的階段學習情況微調。當他們有所進步或遇到簡單知識點時,還可以獎勵他們一次不做作業,反之,就會有相應的處罰(適量的抄寫等)。這種分層次的、有獎懲的作業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提高了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教與學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雖說教無定法,但教師應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養,取長補短,不倦地追求教育事業。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需要我們繼續探究和研究。

作者:涂秋仁 單位: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