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探索

時間:2022-11-07 11:35:20

導語: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探索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落實,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針對高中教學情況進行良好銜接,是實現我國歷史教學課堂有效性,增進教學效率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針對初高中教學銜接問題進行分析,繼而探究相關的銜接手段。旨在不斷強化我國初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教學的持續性進步。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初高中;教學銜接問題

現階段我國素質教育教學背景下,教學銜接問題作為學生升學過程中必須要接觸到的問題,尤其以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問題最為重要。這是由于初高中歷史教學的良好銜接,能夠保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素養,以不斷投入、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各界教育者及歷史教師所關注,特別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怎樣及時準確的處理好初高中歷史的教學銜接,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持續進步,避免斷層現象的產生,保障初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學者應該思考的。

一、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興趣作為我們每個人的老師,自我們出生以來,一直引導著我們進行有效活動,是成功的源泉。興趣在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并且時刻引導著學生主動參與、投入到學習中來。(一)創設情境教學。創設情境教學,即是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所教學的實際內容,來針對性開展特定教學情境的構建,學生能夠體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受到歷史事件中或歷史人物身上鮮活的一面,加之教師對課程教學的講述,學生的思維能夠被完全激活,被教師所創建的情境深深吸引,與教師達成了情感共鳴。從而有效激發自身學習興趣,提高自身思維發散能力,發揮自身想象,形成良好的學習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促進理解掌握歷史知識,以不斷投入、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二)培養學科意識。歷史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真實寫照,能夠促進學生對國家發展的解讀,以史為鏡,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及思想價值觀,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歷史教師在進行授課的同時,應注意將歷史事件與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相互結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形成,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例如,在進行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取得的成就,及身邊的人和事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等等,從多個方面來剖析講解改革開放對我國產生的重大促進作用。能夠有效加深學生的理解掌握程度,促進學生更好的認識我國歷史發展。這種與實際相互關聯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到實際的生活學習當中,提升學生的求知欲,使自身處于不斷探索、求知的過程中。在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被完全激活后,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態度就會發生極大轉變,并形成正確、全新的學習意識。所以,教師在平日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將歷史事件與身邊的教學案例相結合,更新歷史學科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思想價值認識,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強化其思想教育。總之,歷史學科精神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極具生命力,能夠有效應用到生活學習中的良好意識。

二、針對性進行有效教學銜接,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針對高中教學情況進行良好銜接,是實現我國歷史教學課堂有效性,增進教學效率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學銜接問題作為學生升學過程中必須要接觸到的問題,尤其以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問題最為重要。這是由于初高中歷史教學的良好銜接,能夠保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素養,以不斷投入、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教育者應及時準確的處理好初高中歷史的教學銜接,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持續進步,避免斷層現象的產生,保障初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有效性。(一)做好教學內容的銜接。初中歷史教材相比于高中而言,更加重視對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的故事性,其目的在于利用生動教材來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學習注意力的集中發育。但是相反的對于初中歷史事件中的分析思考較少,只是對歷史事件及人物進行介紹,沒有深入進行剖析,無法使學生形成深刻印象。而高中歷史的教材內容則更加多樣性,內容更加寬廣,層次更深,且作為初中歷史知識的延伸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歷史教師應深刻意識到初中歷史的教學效果對高中歷史教學效果的重要性,二者存在著銜接性,如果學生沒有在初中歷史學習中打下堅實基礎,那么過渡到高中時,會出現跟不上學習進度,學習興趣下降,甚至產生厭學等行為。所以,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意引導學生,發揮其學習主體作用,拓展學生的歷史學習范圍,并給予學生深刻指導,使其得到理性思考,繼而不斷強化自身歷史思維發散能力。(二)做好教學方式方法的銜接。新課程改革標準要求,教學作為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活動,需要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來完成。并且這種活動作為一種積極互動、溝通學科知識的良好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積極主動地與學生展開有效溝通,并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更要根據學生特點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其懂得如何利用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提升自身學習能力,不斷提升解決問題探究問題的實際能力,最終促進與高中歷史教學的良好銜接。

參考文獻:

[1]吉林省永吉縣第七中學,劉文晶.從初中歷史教學談初高中教學銜接問題的策略研究[N].發展導報,2019-07-12(020).

[2]郭和躍.對新課改背景下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的幾點認識[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0):117.

作者:吳育璽 單位: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北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