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形成過程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3 03:38:00

導語:巴蜀文化形成過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巴蜀文化形成過程分析論文

巴蜀文化作為一種內涵豐富,特色獨具,影響深遠的區域文化,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構成中處于重要地位。相對于中原文化來說,巴蜀文化是一個整體的文化概念。但具體分析,巴文化和蜀文化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本文中所指的巴蜀文化則是對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合稱。歷史上將以今重慶市為中心的川東地區稱為巴。將以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地區稱為蜀。自古以來巴、蜀兩地保持著各自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因此,在歷史上便有了“巴有將、蜀有相”[1]的評價。巴人自古“少文學”、“勇猛善戰”、“質直、敦厚”,喜“巴渝舞”。[2]唱“竹枝歌”,進而形成了獨特的“巴渝文化”,而蜀地可謂是人才濟濟,文化發達,呈現出另一番景象。可見論文在同處于四川盆地這一地理范圍的兩個地域文化存在著不少的差異,之所以產生這些差異,學術界一般認為有地理環境不同、歷史起源的不同、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等方面原因。較為忽視中央統治者對巴蜀地區的統治政策,從秦漢至明清,各時期的統治者對巴蜀采取合治與分治的統治政策,據《四川通史》和羅開玉《論歷史上巴與蜀的分分合合》一文的統計,歷史上巴蜀分治約有六次,合治約有五次[見附表1和附表2]。巴蜀分治與合治都對巴蜀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即從秦漢至兩宋的巴蜀分治情況,來探討其對巴蜀文化發展的一些影響[學術界對巴蜀分治已作了一些研究,如羅開玉先生所作《論歷史上巴與蜀的分分合合》(《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5期)一文就巴蜀歷史上分治情況做了較系統的介紹;再如賈大泉、陳世松等人主編《四川通史》(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中也對巴蜀地區在歷史上各時期的行政區劃已有較細致的研究;張劍濤先生也在其《試論秦對巴蜀分治的原因和影響》(《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一文中談及了秦朝統治者分治巴蜀對古巴蜀地區文化演變的影響。]。巴蜀分治,是指中央統治者為防范處于四川盆地內的巴蜀兩地形成割據,很長時間內在巴蜀地區采取的對巴、蜀兩地分開治理的政策。

一、秦漢巴蜀分治及巴蜀文化的發展

(一)秦漢巴蜀分治概況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為其“六王畢、四海一”的百年霸業的建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秦并巴蜀之后的百余年間,秦對巴、蜀兩地采取了不同的統治措施,并先后在此設立皆直屬于朝廷的蜀郡和巴郡。在巴地秦以分封舊貴族借助他們原有的影響和勢力實現間接統治,據《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為秦二十四等爵中的第四級),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長歲出賦二千一十六錢,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其民產出幏布八丈二尺,雞羽三十鋌。”[3]同時也在巴地于“赧王元年,置巴郡,治江州”[1]有限的推行郡縣制。在蜀地,《史記·張儀列傳》載:秦惠王“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壯)相蜀。”[4]這其后秦三封蜀侯,蜀侯三反而見誅,終罷蜀侯而置郡縣,設郡守。在蜀地推行全面的郡縣制,而后秦又因蜀地“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1]以此削弱蜀國舊貴族的影響,從而使蜀地全面的接受了秦制。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在巴蜀地區,最初仍設巴蜀二郡,對巴蜀進行分治。到高祖六年時割巴、蜀二郡各一部分,新置廣漢郡。西漢建立初期,曾先后將所屬領土的一大半分封給異姓王和同姓王,但鑒于巴蜀兩郡的重要地位始終未將巴蜀之地分封給諸侯,該地區被劃為“天子自有”[5]之地。到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大力開發西南夷,割巴蜀二郡的西南置犍為郡(今宜賓市境內)。其后又置沈黎郡(今漢源縣北)、越西郡(今西昌市東南),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今汶川縣西南)。于是巴蜀地區便成為“巴、蜀、廣漢、南[南郡:大部轄境在湖北,四川地區僅領巫縣。]、沈黎、犍為、越西、汶”[6]八郡之地,一直到王莽新朝,巴蜀兩地的行政隸屬關系都沒有發生過太大的變動。東漢早中期仍承西漢舊制,朝廷直接轄郡,兩郡之間互不隸屬。直到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焉據巴蜀自立為止。

(二)秦漢巴蜀文化的發展

從秦漢時期的統治者在巴蜀地區的政策上應該看到,在秦并巴蜀后先后設置巴、蜀兩郡,實際上是對先秦時期蜀文化和巴文化在行政區劃上的認可,同時郡的建立,使同一郡內的居民交流增強,文化認同感加強,同時也促使兩地文化特色的進一步鮮明。這也是之所以秦在統一巴蜀后,巴蜀文化沒有因此而消逝,反而更具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秦時,秦于成都“修整里阓,市張列肆”[1]使秦風大化于蜀。到兩漢時,蜀地學子塞道,漢賦中的大家諸如司馬相如、王褒、揚雄等都是蜀郡人。這一時期可謂是蜀文化發展中的一個高峰時期,蜀郡的私人著作也多見稱于世,漢武帝之后有15部之多,僅次于京兆尹,居全國第二位。而今重慶直轄市境內卻沒有一位五經博士,更無著作問世。[7]《漢書·地理志》所載的“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柔弱褊阸”[5]應是蜀文化的寫照,這也與《華陽國志·蜀志》所言蜀為“西秀彥盛”之地是一致的。與“蜀有相”士人比肩接踵相較,“巴有將”的巴人仍然保持其勇敢善戰的本色“初為漢先鋒,陷陣,銳氣喜舞”[1]這種軍樂舞后來由漢高祖命名為“巴渝舞”并加以推廣;[5]“(巴)人多悍勇,縣邑阿黨,斗訴必死,無蠶桑,少文學”;[1]即使征募到漢中或成都作連弩士或助郡軍的巴人,“其人性質直,雖徙他鄉,風俗不變”這些巴人的性格特性明顯的表現巴文化特征。

在秦漢時期,對巴蜀地區各種政策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在這一時期有計劃的向巴蜀地區移民。秦本意是向巴、蜀兩地移民以削弱兩地土著的勢力,可這些移民卻因“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4]所以在這一時期遷入蜀地的秦人和六國貴族、豪強,帶來的不僅有中原先進地區的生產方式而且也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蜀地因此也先于巴地接受中原文化。同時巴蜀兩地的分治造成了巴地的經濟在這一時期緩慢發展,如李冰任蜀守時期,其在蜀地大興水利,修建了造福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在蜀地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使蜀地農業大為受益。經濟的迅速發展為蜀地文化的迅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秦時蜀地經濟的迅速發展對蜀文化在漢代結出豐碩的成果是有著巨大的貢獻。

在秦漢時期兩地在行政關系上的互不隸屬,這對巴蜀兩地文化發展的影響也是比較突出的。在漢景帝時擔任蜀郡太守的安徽廬江人文翁,其在蜀郡大力推行文化教育,徹底改變了蜀地的蠻夷之風。他一方面選拔蜀郡的張叔等18人外出游學于中原,既學儒家經典又學習中原律令,在取得“博士”資格后回蜀擔任教授和地方官。另一方面他在蜀地首創官辦學堂傳播儒家經典。《漢書·循吏傳》卷89載:文翁“修起學官于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為除更繇,高者以補郡縣吏,次以孝弟力田。”[5]《華陽國志·蜀志》稱“文翁立文學精舍、講堂,做石室,在城南”。[1]自此蜀中學風大振“學徒鱗萃,蜀學比于齊魯”。[1]這成為了蜀文化趕上中原先進地區的關鍵一步,也是從漢代以來蜀地文人輩出的起因。但由于巴、蜀兩地互不隸屬的行政關系,蜀守興學之舉也就很難對巴地產生較大的影響。這也是巴文化在兩漢時期相較蜀文化的飛速發展顯得停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縱觀整個秦漢時期巴蜀二地都是各自為政、互不隸屬。從而造成了兩地文化在并入中原文明后仍在其各自不同的軌道上發展著,成為了歷史上巴蜀文化差異產生的重要淵源。

二、魏晉南北朝巴蜀分治及巴蜀文化的發展

(一)魏晉南北朝巴蜀分治概況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氏派軍攻滅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結束巴蜀地區的割據,兩年后司馬氏建立西晉。晉王朝更是鑒于巴蜀地區自東漢末年以來的長期割據,便在巴蜀采取了一系列以“分”為中心的措施。首先,在兼并了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后于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將益州分出七郡新置梁州。梁州轄漢中及包括江州在內的絕大部分巴地,統治機關設在漢中的南鄭。以達到梁、益二州的互相牽制。接著,西晉又進一步縮小益州的權限,從益州分出南中四郡設置寧州,又貶益、梁二州為“輕州”,刺史不再兼作將軍。另又置西夷校尉府統兵,來牽制地方政府。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東晉攻滅“成漢”政權收復巴蜀,仍在巴蜀地區設梁益二州,梁州轄漢中及巴地,益州轄蜀地。

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我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劉宋政權在取代西晉后仍在巴蜀地區設益梁二州。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中興二年(公元502年)南齊在統治巴蜀時,仍置梁、益二州。到梁、陳時期巴蜀地區先后被分割為10余州,最多時達20余州,[6]行政區劃十分混亂,各州政府皆直屬于朝廷。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巴蜀地區都是作為兩個獨立且互不隸屬的行政區存在著。

(二)魏晉南北朝巴蜀文化的發展

晉代蜀地“搢紳邵右之疇,比肩而進,世載其美”、“其忠臣孝子,烈士貞女,不勝詠述”[1],在巴地依然是“風淳俗厚,世挺名將。”[1]在魏晉之際,原來流行于巴地的“巴渝舞”由于脫離民眾而成為上層舞曲,失去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古老的“巴渝舞”到晉代時已演變為了“宣武舞”[8],并受到了統治者的推崇形成了“晉及江左皆制其辭”,直到南朝宋時“止革其辭與名,不變其舞,舞相傳習”。[9]并且此時巴地還存在著獨特的建筑方式,漢晉以來巴地的居民“遂狹山傍谷,依樹積木,從居其上,名曰干闌”。[10]這種干欄式建筑是巴地所特有的民居風格,從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巴地獨特的社會風俗和文化特征。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巴蜀文化在總體上相對于中原文化來說發展的相對緩慢。但由于兩地相近的地理位置,使巴蜀兩地文化的交流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加強,促進了巴蜀地區內的文化發展。如在魏晉時期巴蜀兩地的史志文學的成就在全國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如:巴人陳壽[陳壽:(公元233—297年)巴西郡安漢人(今南充市北)。]的《三國志》,蜀人常璩[常璩:生卒不詳,蜀郡江原縣人(今崇州市)。]的《華陽國志》都成書于這一時期。同樣是巴蜀分治,兩地文化發展的差異在這一時期不是很明顯原因有二:一方面自東漢末以來社會動蕩戰亂不斷,社會動蕩對文化的破壞比之對經濟的破壞更為嚴重,也更為持久。在巴蜀地區蜀地文化設施的破壞尤為嚴重,從而造成了巴蜀兩地文化的相對平衡。另一方面,東漢以后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處于割據狀態,巴蜀地區也是這樣的。在這樣的封閉狀態下,文化的發展缺少了必不可少的交流因素。而這時期巴、蜀兩地之間的文化交流就比巴蜀地區與外界的文化交流更為廣泛和深入了。所以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江州(治今重慶)以東濱江山險,其人半楚,姿態敦重”[1],受荊楚文化的影響較大。靠近蜀地的巴西地區更多的受蜀文化所影響,因此其人“精敏輕疾”與巴東地區“上下殊俗,情形不同”[1],并且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到巴蜀兩地雖然在這一時期交流加強,但在整體的文化特征上是仍有一定差異的。

三、唐宋巴蜀分治及巴蜀文化的發展

(一)唐宋巴蜀分治概況

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后,撤消郡縣制的地方行政建制,代之以州統縣的地方行政制度。隋文帝為防范巴蜀的割據在巴蜀地區對其行政區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分,在巴蜀共設有四十余州,各州直屬于朝廷,下轄一百多縣。在唐王朝建立后,將整個巴蜀地區劃入劍南東川和劍南西川和嘉陵江以東的山南道境內。到公元733年,唐玄宗將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其中山南西道的大部分地區在今重慶市和川東地區境內。唐人將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稱為“劍南三川”。[11]“劍南三川”便成為了巴蜀地區的主要行政區劃。唐代巴蜀地區“人富粟多”,經濟繁榮,是唐政府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所以在唐代,統治者對巴蜀地區的開發尤為看重,唐政府在岷江流域修建了11處水利工程,其中8處是為增加原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效益,擴大其灌溉面積而修建的,如“(高)士濂附故渠廝引旁出,以廣溉道,人以富饒”[12],這使得川西平原的耕地面積迅速擴大,同時修建了從都城長安到成都的驛道,加強蜀地與外界的聯系。水陸交通也在晚唐時期得到開發,長江上游與中下游之間的航運在這一時期迅速發展。以上這些措施都促使了整個巴蜀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當然這其中蜀地經濟的發展更為顯著。岷江流域和出川驛道都貫穿蜀地。同時這也說明在巴、蜀兩地中,中央統治者更看重蜀地的發展。巴地到唐代后期才在開發長江航道的過程中受益。因此在唐代巴蜀兩地就經濟上而言,差距是十分明顯的。后人顧炎武在其《北直隸上引谷山筆塵》曾言“唐都長安,每有寇盜,輒為出奔之舉,持有蜀也,所以在奔再北,而未至亡國,亦幸有蜀也……自秦以來,巴蜀為外府,而唐卒賴以不亡,斯其效也。”[13]由此可以看出,蜀地對唐中央政府的重要性,也就不難理解唐王朝為何在政治上如此的重視蜀地的發展。

到北宋時,中央統治者最初也在巴蜀地區共設立了四個同級的行政區:“成都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6]其后基本未再改動,歷史上簡稱川陜四路。[“川陜四路”也就是今“四川”名稱的來源之一。]依然對巴蜀兩地進行分治措施。但到南宋時由于北方外族勢力的南下威脅,南宋統治者于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在成都設立四川制置司衙門。其長官由成都府知府兼任,使其成為整個巴蜀地區的最高軍政機關,將巴蜀兩地合并起來以共同抵御入侵。但到南宋后期時,由于蒙古從北面攻入四川盆地。巴地上連西蜀下轄長江中下游之咽喉的戰略地位突顯,所以到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時,將其統治機構遷到重慶府。[14]領導整個巴蜀地區的抗蒙斗爭。在南宋后期時巴蜀地區的政治中心就從蜀地的成都轉移到了巴地的重慶府了。

(二)唐宋巴蜀文化的發展

隋唐時代,蜀文化仍然保持其繁榮的狀態。“管弦歌舞之多”,“人物繁盛”[15]在《新唐書》和《舊唐書》中入傳的蜀人達18位之多,而巴地竟無一人入傳。[16]僅從兩地士人的分布上的差距來看,巴蜀兩地的文化差異也是很明顯的。但兩地文化在經歷數百年的交流、融合,到唐代時巴蜀文化中的差異正在逐漸的縮小。在唐代蜀地經濟的飛速發展再加之唐朝時科舉制的實施和不斷完善,使沉寂了數百年的蜀文化得以復興,蜀文化在繼漢代之后又迎來了一個高峰。涌現出了開盛唐一代詩風的陳子昂、天才絕倫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等一大批文人志士。安史之亂后“天下詩人皆入蜀”又為蜀文化注入了更多不同的因素,使蜀文化顯得更加豐富多彩。而巴地由于經濟的相對落后,文化的發展也就不如蜀地了。

在經歷了唐末戰亂后,巴蜀地區文化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五代十國時期巴蜀地區統治者割地自立、保境息民。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兩個政權,使巴蜀地區遠離了中原的紛繁戰亂,政局相對穩定,因前后蜀時其行政結構也是“悉仍唐舊”,[4]這為巴蜀地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新五代史·王建傳》記載:“蜀持險而富,當唐之末,士人多欲依建以避戰亂。”[17]所以大批的各地士人紛紛入蜀避亂,使蜀中聚集了一大批教育文化方面的人才,這些人才的到來促進了蜀地文化教育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前后蜀時統治者一直都將西蜀作為其統治的重心,這里經過唐代的開發其經濟發展程度相較于巴地要高出許多,而且在后蜀時,其宰相母昭裔捐私財在成都修建學館發展文化教育。史料載:“自唐末以來,所在學校廢絕,母昭裔出私財百萬營學館,且請刻板印《九經》,蜀主從之。”[18]由是蜀中文學復盛。這一事件宋人呂陶在其《經史閣記》一書將其與“文翁之石室、高公之禮殿[高公之禮殿:東漢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蜀郡太守高公建周公殿于石室之東,畫遠古君臣圣賢像以祭。]”并稱為蜀學之盛冠天下的原因[19]。稱其為“石壁九經”所以在這一時期蜀文化呈現了強勁的復興趨勢,而巴文化因統治者對巴地文化教育恢復的不重視。巴地也就很難從這一時期的復興文教的政策中受益。

兩宋時,巴蜀地區書院林立,人才輩出。北宋時蜀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其鼎盛時期。因前后蜀時統治者對蜀地文化教育的復興,所以到北宋時蜀文化依舊保持著其不斷發展的趨勢。而且作為北宋政府重要的財政來源地,統治者也對蜀地進行積極的開發促進其經濟的持續發展。這一時期的蜀地商品經濟發展尤為明顯,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便出現于蜀地的中心成都。經濟的發展加之文化教育的復興,在北宋時蜀地“百花竟艷”,人才輩出,大批蜀人馳騁中原,蜀學堪與齊魯并肩。“蜀黨”和“洛黨”[“蜀黨”和“洛黨”:北宋時,崇政殿說書程頤以師道自居,主張一切用古禮,其門人賈易、朱光庭等被稱為“洛黨”;中書舍人蘇軾和呂陶認為“洛黨”不盡人情,每加譏諷,從此程、蘇二人尖銳對立,蘇軾等人則被稱為“蜀黨”。]爭雄于朝廷,亦展示了蜀文化雄厚的實力,在兩宋時期《宋史》為巴蜀人立傳者多達158人。蜀地“癢塾聚學者眾”、“文學之士,彬彬輩出焉”[14]。中江蘇舜卿、眉州“三蘇”、華陽范祖禹、井研李心傳、丹陵李燾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故單就人才的分布而言仍以蜀地人為多,但在風俗上兩地有了許多相同的地方。成都府“尚侈好文,民重蠶桑,俗好娛樂,民和俗阜,有古淳質風”[20],這就與重慶府的風俗是比較接近的,雖然在三峽地區仍有楚之舊俗:“剽悍巧猾,不好文學”,但“其信巫鬼,重淫祀,與蜀同風”。[21]由這我們可以看到在兩宋時期,巴蜀兩地除人才多少略有差別外,兩地的文化習俗的差別已不是很大了。而且在巴地,其文化也在宋時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南宋后期將整個巴蜀地區的統治重心遷到重慶府后巴地的開發就更為明顯了。巴地文化也借此更全面的、更深入的汲取到了外界的先進文化,這也成為巴文化飛躍的一個時期。

如果說在兩宋時期巴蜀文化發展仍有差異的話,但經過南宋后期的開發后,到元朝建立時巴蜀文化的差異也已經不明顯了,只是在偏遠地區的風俗上還存在著些許差別。如在抗蒙斗爭中巴地的頑強抵抗,使其果敢忠義的文化底蘊又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巴蜀兩地文化漸趨一同的發展潮流已是不可抗拒的了。當到元、明、清三朝時,統治者所推行的行省制就更順應了這個趨勢。在巴蜀兩地實施的合治更進一步的促進了兩地文化的一同。

四、結論

在明清兩代由于四川地區經過元末和明末的戰亂,土著人口損失嚴重。所以明清兩朝都對巴蜀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移民。到清嘉慶時,時人陶澍在《蜀游日記》中記載“獻賊(張獻忠)屠蜀后,土著幾盡,今則楚人半,而吳粵之人亦居其半也。”可見當時經過大規模的移民后在巴蜀兩地外來移民在兩地人口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這樣在四川地區便造成了“五方雜處,俗尚各從其鄉”[清·嘉慶《江安縣志》卷1]的新人口結構。這兩次大規模移民,對四川地區區域文化的影響也就遠遠超過了政區劃分的影響,原來以巴、蜀土著為基礎而產生的巴蜀文化差異也就很難找到了。在明代巴蜀各州府的文獻記述中基本上都是“民俗淳樸、好義多儒、好文尚禮”[20]等概括行語言,可見巴蜀兩地文化在發展中存在的差異已無從談起了,自此兩地在文化上保持著大體一致的特征向前發展著。今天我們或許只有從成都、重慶兩地居民的性格差異上看出今日兩地文化的大同小異了。成都人傳承了歷史上蜀人“性情柔弱、典雅含蓄、頭腦機敏、多禮尚文、喜游樂、重飲食”的特征。重慶人也繼承了巴人“性情剛烈、熱情豪爽、果敢忠義、重然諾、輕生死”的性格特征。這些差別的產生很大程度源于兩地不同的文化底蘊。造成這樣的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歷代中央統治者為防范巴蜀地區的割據,人為的將同處一個地理范圍的巴蜀兩地進行分開治理,采取不同的統治措施,應當說是影響較為持久和深入的一個因素。

參考文獻

[1]常璩.華陽國志:卷1,3[M],成都:巴蜀書社,1984.

[2]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21,148.

[3]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2841.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2284.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645,2569.

[6]龔煦春.四川郡縣志[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3:3,83.

[7]盧云.漢晉文化地理[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30,81.

[8]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694.

[9]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161.

[10]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3154.

[11]陳世松.四川簡史[M],成都: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6:87.

[12]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3836.

[13]顧炎武.亭林文集.天下郡國利病書[M],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書店,1985:第26冊:64.

[14]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829,2230.

[15]董誥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739.

[16]史念海.河山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5集:453-498

[17]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787.

[18]司馬光.資治通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1015.

[19]常明.四川通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第2冊:2559.

[20]李賢.大明一統志:卷69,70[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21]樂史.太平寰宇記[M],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7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