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的整合論文

時間:2022-09-23 04:06:00

導語: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的整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的整合論文

摘要:信息技術對當今的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速度,而且對社會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都產生了深層的影響,對我們傳統教育也帶來了巨大沖擊。以信息技術為主體的現代教育技術推動著教學手段、方法、內容、模式以至體制、觀念諸方面的改革。

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工作會議上說:“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具體來說,它是指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應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在此前提下實現學科教學內容、手段、方法的整體改革,從而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目的。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作為歷史學科該如何依托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呢?

一、應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是信息技術用于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是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或多媒體素材庫,選擇其中合適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講解中,也可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體制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應用于課堂教學。

1、創設教學情景,促進學生的情感激發

利用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是當前信息技術用于學科教學最普及的一種方式,歷史學科也不例外。歷史學科的特點是講述已經發生的事情,而利用計算機我們可以創設同樣的情景,讓學生具有真實的情景體驗,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本身。進行情景創設,使學生置身于歷史事件的環境之中,激發學生的歷史情感。如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黃海大東溝海戰,可剪輯電影《甲午風云》片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當時激戰的場面:硝煙彌漫、炮火連天的戰場,清軍愛國官兵的浴血奮戰,鄧世昌駕艦直沖敵艦的壯舉及生動感人的旁白,使學生身臨其境,切身體會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也激發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2、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歷史學科教學難點

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形象地演示歷史學科中某些復雜的內容。歷史上的一些重大戰役,頭緒眾多。傳統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而利用多媒體把戰爭進程制作成動畫,演示戰爭動態的變化進程,就可以使學生一目了然。如甲午戰爭,可把日軍的進攻路線制作成動畫,從陸戰到海戰,從朝鮮到遼東,中日戰爭的進程清晰可見。在演示動畫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對具體過程進行適當的講解,這樣學生既把握了整個進程的全局,又對具體戰役有了充分了解,有利于他們對歷史事件正確的判斷和結論。

3、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歷史教學手法

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通過教師合理的設計與選擇,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代替了幻燈、投影、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教學手段,使我們傳統的用“一張嘴巴”干巴巴的說教變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變得具體形象、使看不見的變成看得見、使“靜”的變成“動”的,這時使我們有可能為學生創設一個盡可能真實的情景,更加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更能為學生所接受。

二、利用信息技術更好地實施研究課程。

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在于研究課程的開設。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以個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學習為特征的研究型課程提供了實施的條件和空間,使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得以進行。

1、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整理、歸納史料

古今中外歷史內容豐富多彩,我們的教科書上所涉及的極其有限,研究課程的開設大大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如在實踐中,我給學生的課題是“工業革命與生態環境”,這是一個綜合性課題,它不單單是歷史學科的內容,還涉及地理、生物等學科。關于工業革命的內容,教材上雖有,但涉及較少,關于它的影響也只提到的是對政治、經濟的影響。因此,要完成此課題必須大量查找課外資料,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此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環境。用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就是突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的思路。在研究型課程開設的過程中,許多學生已經能利用網上資源圍繞選題收集資料,下載并保存有關資源。公務員之家

2、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問題的研究

在豐富資源環境學習下,可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對大量信息篩選的過程中,實現對事物的多層的了解,同時也會產生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課題實施前應做好充分準備,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在課題實施前將所需的資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夾或做成內容網站,讓學生訪問該文件夾來選擇有用信息,也可以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參考信息,如網址、搜索引擎、相關人物資料,由學生自己去Internet或資源庫中去搜索材料。學生通過搜集材料對工業革命有了玩全面的了解,經過綜合分析認識到了在現代工業發展的同時必須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得出了這一當今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同時對其它學科也有了更深的認識,這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學科之間的綜合能力及分析能力。

3、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使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學會利用網上資源進行學習,學會利用網絡通訊工具進行協商交流。通過討論、交流不斷豐富對研究課題的認識,在任務的驅動下培養學生合作意識以及小組協作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在一個小組內學生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過討論取得一致意見,解決問題。這樣遞增了學生學習的參與率,提高了學習的競爭力,同時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信息技術的發展更有利于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優勢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創作,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揮各類學生的特長。作為歷史學科可以指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歷史小報。本學期我區舉辦了學生歷史小報的評比活動,從各校學生的作品來看,都利用了信息技術這一高科技手段。學生利用網上資源進行排版設計,作品圖文并茂,布局合理,主題明確。取得這們的成果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通過這樣的課外活動使得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達到了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教育目標。

三、對教師的要求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豐富了我們的教學手段、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同時對我們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關鍵是教師,離開了教師的積極參與,整合將無從談起,為此,需要對教師實施四個層面的培訓:(1)培訓現代信息環境下先進的教育理論,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2)培養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使他們能夠運用技術表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結構.(3)教學設計方法培訓,使教師能夠很好地規劃和設計自己的教學。(4)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式培訓,使教師了解信息化教學展開的具體進程與方式,如:建立示范學科,培養骨干教師,推出一些具有創新的典型公開課,通過示范課目帶動整個歷史科向教育信息化深入發展。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于未來教育作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網絡”。不會使用Internet,不會充分利用信息資源,也就無法在信息社會中謀求發展。新時代的教師和學生,必須大力開展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習,這是時代的潮流,也是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