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歷史教學論文

時間:2022-09-23 04:09:00

導語:新課改歷史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改歷史教學論文

摘要:傳統的教材功能觀認為,教材凝聚了人類文明和人類知識的精華,具有權威性、學術性和知識性的特征,教學就是把這些文明和知識的精華教授給學生,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對這些知識的獲取和積累的過程,這種模式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單向傳輸的過程。教學以教材為本,教師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學生要學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這種教材功能觀受到了挑戰,新教材功能觀認為,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熏陶。知識、理解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是顯性的,直接體現在教材之中;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則是隱性的,是活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在教材中發掘,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

這樣,教學活動就由單向傳輸變成了雙向互動。這種變革不是形式上的改變,也不是隨心所欲的改變,而是存在深刻的內在動因。首先,在一個信息爆炸、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時代,知識是無窮無盡、永遠也學不完的,怎么學也跟不上知識更新的速度,不用說不能較為完整地掌握某一學科的知識,就是這一學科的主要知識也學不完。教師講授的只能是本學科最基本、最關鍵的知識,是打牢基礎、以后發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單向的、單純的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已經落伍。

既然不再過分強調教材的精華性、權威性和學術性,而強調教材只是一種材料和資源,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種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師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質疑的,必須不折不扣地照此執教。教師的教要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在教學活動中,教材、教師和學生三者,學生是中心,學生的學是主要矛盾,一切圍繞怎樣學,怎樣才能學好這個中心進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學材料,如教師用書、學生讀物、活動手冊、掛圖、卡片、音像音帶、多媒體課件、教學VCD等,教科書也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活動和作業。但是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讓教師去選擇。新教材為教師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教師要創造性選擇和應用這些教學材料,而不能跟在這些資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以前的教材留給教師和學生的發揮空間較少,只要求教師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只要求學生掌握課堂傳授的知識,對于教材和教學任務來說,教師和學生處于一種被動地位,很多教師、尤其是一些老教師已經習慣了這種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要求他們發揮主體能動性,去選擇去創造去應用,他們反而不知所措。許多教材一改傳統的做法,沒有了明確的課文重點、要掌握的知識要點、教學提示以及背景知識等,要求教師自己擬定教學目標,到教材和教輔書以外查閱資料,一些教師很不習慣,感到難度很大。這次研討會的經驗說明,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讀國家新課程標準,把握課程改革的實質,領會教材意圖,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半,是提高教學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則要從當地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把位定準確。這一點尤其重要,離開了具體環境和條件下的學生實際,是教不好的。

課文后的問題和課后作業的設計具有開放性,減少了明顯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問題,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確定的,只是提供廣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識,提供解決問題種種途徑的可能性,這樣做是為了促進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經暗示或提供了明確答案,只是讓學生復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

在傳統的學習環境中,雖然四五十個人在一個教室里學習,但學習方式卻是個體的、封閉的,聽課、理解、做作業、考試,除了與教師的單線聯系之外,缺少橫向的、與同學之間的溝通。這種環境和學習方式,尤其是學習的激烈競爭,容易使學生形成冷漠、自私、狹隘和孤僻的性格,這方面的教訓很多,甚至發生了許多悲劇,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養的因素之外,與這樣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狀態不無關系。

新教材在學習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學習。許多教材提倡課堂學習活動化、交際化,如把學生分成各種各樣的小組,進行角色表演、游戲、做手工、完成項目、唱歌、跳舞,以及陳述、討論、辯論等。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隨著學生之間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幫助,集體的榮譽感、責任感、領導意識,以及與他人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識都會悄無聲息地得到增強,這些品質在教材中并沒有明顯要求,在考試中也不會涉及,是一種隱性的東西,但是它給學生提供了一種良好的環境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這些現代社會所必需的素質。

思考一、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中學歷史學科的教學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能力的發展,形成歷史意識、國際意識、公民意識、創新意識。在實然的教學目標與應然的教學目的之間,在課堂教學目標與教學目的之間都是以教學策略作為中介的。歷史學科中的研究性學習在教學策略層面上更趨近于教學目的的達成。歷史學科的知識具有科學性、過去性、具體性、多樣性和連續性等特點。研究性學習的策略亦應切合這些特點。公務員之家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和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選擇便于學生展開思考、發揮的專題(如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等),指導學生制定研究方案。這種策略的特點是不需要太多的課余時間,以課堂的成果展示和辯論、評價為最終的結果。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便于學生就歷史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缺點是由于時間短以及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制約,專題研討很可能不夠深入。

思考二、歷史角色的扮演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研究性學習方式。

歷史人物是歷史構成的要素,學生們日常的歷史學習往往以時間和地區為線索,對歷史人物的全面了解較為缺乏。在實施歷史角色扮演之前,教師應指導學生選擇感興趣的歷史人物,閱讀人物傳記,并與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相聯系,較為全面地了解、理解人物的行為及其內在的心理活動。學生們往往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感興趣,如武則天、雍正等。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研究一些在重大的歷史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人物,以便有助于學生更好理解歷史事件。角色扮演者的表演一定要在充分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同一班級或年級的學生可就表演者的表演發表自己的見解。角色扮演與評析過程同樣重要,表演者和評析者都可對自己的學習最終以文字形式總結。這種學習方式的優點是給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理解、想象力的空間,是學生對歷史人物及其所處歷史時期的虛擬現實的體驗。缺點是這種學習方式受時間和資料來源的局限,也受到學生自身能力的局限。教師應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依據,不可提出超出學生能力的過分要求,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并不一定單獨安排學生的角色扮演活動時間,可以嘗試在充分預習和課外閱讀的基礎上,實施課堂中的即興表演。比如,學習的歷史,學生們可以分組扮演維新派的代表和封建頑固勢力的代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真正使學生理解歷史事件和事件中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