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宋代皇權與相權關系研究進展
時間:2022-05-03 03:31:00
導語:透析宋代皇權與相權關系研究進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宋代皇權與相權關系的是史學界比較關注的一個焦點,自1942年錢穆先生發表《論宋代相權》一文以來,已經有六十余年的歷史了。在這期間,分辨以1985年王瑞來之《論宋代相權》和1994年張邦煒之《論宋代的皇權與相權》發表為分水嶺,分為三個階段。前一階段主意相權削弱,中期相反,主意相權加強,后一階段主慌張權和相權都得到加強。
關鍵詞:皇權;相權;加強;削弱
在對古代政治制度的中,皇權與相權的關系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在宋代,政治制度異常復雜,這也就使其皇權與相權的關系顯得很奧妙,對于孰強孰弱,長時間以來一直爭辯不休。下面就對這一課題的過程作一簡略的回想。
從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錢穆先生發表《論宋代相權》一文以來,對皇權和相權關系的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了。在此期間,對這一問題的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里,學者們廣泛認為宋代相權大大削弱、皇權得到加強。第二階段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這是激烈爭辯的時代。一方面,傳統的相權削弱皇權加強的學說受到嚴格尋釁,以王瑞來為代表,提出了完整相反的觀點。另一方面,學者們又從多個角度來集中探討相權和皇權問題。第三階段就是90年代以來,突出特點是突破了皇權與相權此強彼弱、簡略對峙的舊框架,將二者作為一個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來考核,認為皇權與相權都有所加強。當然,其中也有重復。下面就對這三個階段略加介紹。
真正開端探討宋代皇權與相權關系的是錢穆先生于1942年發表的《論宋代相權》這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率先提出相權削弱說,認為宋代相權因被分割而大大削弱,皇權卻相應地得以極大的強化。宋朝設樞密使掌軍政,“宰相不獲預聞兵事,是宰相之權已去其半”;設三司使掌財政,“宰相之權,兵財之外,官人進賢,最其大者,而宋之相權,于此亦絀”;并讓臺諫專門彈劾外朝官員,“宋則臺諫漸混而為一,乃專以繩外朝,非以諫內廷”。此后,又有不少人撰文持續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如季子涯于1954年發表的《趙匡胤和趙宋獨裁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鄧廣銘于1957年發表的《論趙匡胤》、張家駒于1958年發表的《趙匡胤論》以及關履權于1983年發表的《宋代獨裁主義中央集權》。這些文章都繼承了錢穆的觀點,認為宋代設樞密院以分宰相軍權,設三司使以分宰相財政權,設參知政事以牽制宰相,同時讓臺諫共同糾彈百官,這樣就使皇權加強,相權削弱。
解放以后出版的各種通史和斷代史也都吸收了錢穆的觀點。例如《中國史稿》第五冊認為宰相和相當于副宰相的參知政事一般不止一人,他們和樞密使、三司使都得聽命于皇帝。還如《簡明宋史》在敘述完宋初的中央官制后,總結道:“……相權不斷遭到削弱,不僅軍事、財政大權已被分出,連中級官員的任免管理、刑案最后覆審,都有專門機構進行;而且還不斷受到御史的‘傳聞’彈劾,并不必定需要有根據。然而職責為規諫皇帝的諫官,仁宗初年成為制度后,常以彈劾大臣為重要職責。所有這些都是為加強君主獨裁主義而設,皇權大大地膨脹起來了。”
同時,港臺地區也有此問題者,回應大陸的主流觀點。劉子健先生于1973年發表的《包容政治的特點》一文針對南宋權相這一難解的問題進行了。他指出,盡管這時權相權利確實很大,但是不管皇帝怎樣無能,宰相最后還是受皇帝的管轄。并指出,“宰相沒有自己固有的地盤或權利基礎”,以及“權相也不能完整壟斷皇帝的耳目”,這就決定了權相并不是真的相權大,而是“表現君權更大的另一種方法”。這就掩護了皇權加強,相權削弱的觀點。
1985年,王瑞來發表了《論宋代相權》一文,全面反駁了相權削弱、皇權加強說,在史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使得對皇權與相權關系的討論進入了一個新的局面。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強調,應當將制度的設立和制度的實行差別開來。從宋代制度表面來看,宰相的權利因受分割而確實大大削弱了,但是事實上這些制度不過徒具情勢而已。作者分辨分析了以前被認為分割牽制相權的參知政事、樞密院、三司、臺諫。他認為分割相權并非設參知政事的初衷,“參知政事與宰相的權利、地位相差懸殊,參知政事往往要看宰相的眼色行事”;樞密院只管軍事方面的“日常事務”,“‘事干國體’的大事,仍須宰相決定”;在財政上,宰相先是過問三司事務,旋即全部財權歸于宰臣;把持臺諫,使皇帝設立臺諫的愿望難以實現。此外,宰相還把持人事權,使官員的命運“把持在宰相的手中”。最后作者總結道,皇權受到極大的限制,皇帝“不過是任人擺布的一個尊貴的偶像而已”。1989年,王瑞來又發表了《論宋代皇權》,在本文中,作者又進一步探討了與相權相對的皇權問題,認為宋代皇權被大大削弱、僅表現在皇權在人們的觀念中在地位有所降落,而且官員任免、政務處理以及皇族內部事務的管理,都受到宰臣的制約。在宋代士大夫看來,“國家得益,社稷安危,天下興亡”是高于皇帝的,而且宋代士大夫不再以“愚忠”為美德,而以“國家利益”為大忠。
這就決定了皇權的觀念必定會淡化。另一方面,君主對自己的地位有蘇醒認識,不敢濫用皇權。1986年和1987年,張其凡針對宋初相權削弱說連發表了兩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宋初中書事權初探》一文中,作者認為,參知政事不掌中書事權,并未削弱宰相權利;除太宗時有一段時代外,樞密一直難以和中書分庭抗禮,中書事權遠重于樞密。[11]在《三司·臺諫·中書事權》一文中,作者認為宋初中書始終干涉三司之事,三司只掌管具體事務;臺諫權勢尚輕,不足以削弱中書事權。總之,宋初宰相地位也較尊重,太祖朝中書事權特重,事無不總;太宗時事權大減,然其重要部分未動;真宗時中書事權復振,雖不及太祖朝,亦能總文武大政。1991年,傅禮白在《北宋三司使的性質與相權問題》一文中,認為三司沒有獨立的財政權,宰相可以對三司進行廣泛而有效的干涉和領導,三司成了宰相的下屬。因而,宰相無疑擁有財權。
- 上一篇:中國零售業的資源凝結研討
- 下一篇:電力單位服務水平加強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