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如何運用信息技術

時間:2022-08-26 08:09:28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運用信息技術

摘要:文章從采用信息技術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信息技術充分展現“生活化”的歷史教學;通過信息技術傳遞情感,對學生開展良好的思想教育三方面闡述了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運用信息技術

關鍵詞:初中歷史;信息技術;學習興趣

隨著網絡時代、信息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也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獲得了廣泛的運用。將信息技術有效地滲透初中歷史教學中,能夠為學生構建起一個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歷史高效課堂,能夠有效地提升歷史教學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還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

一、采用信息技術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由于學生感到歷史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的時空距離感,因此難以通過歷史學習,有效地掌握歷史知識[1],從而導致學生缺乏歷史學習的興趣,不具備學習的積極性。而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在歷史教學中通過構建良好的歷史教學情境,使歷史獲得“重現”,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影音結合的方式,身臨其境地融入歷史情境中,從而充分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的狂潮”一課時,由于學生對于這一場戰爭的認知與了解較少,如果教師按照以往傳統的灌輸式的歷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進行學習,難以深入地理解與掌握“甲午中日戰爭”這一歷史事件。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歷史教學,在教學導入階段,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甲午風云》這部影片,該影片講述了1894年日本海軍侵略我國東海海域,由此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大清北洋水師“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在海戰中,由于炮彈打完了,決定撞沉日艦“吉野”號,但是不幸被日艦的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全部壯烈犧牲的歷史事件。教師還可播放《火燒圓明園》的電影片段,集中展現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事件。通過影片作為教學導入,能夠讓學生對于甲午中日戰爭具有了感性認知。在完成課文學習之后,在學結階段,教師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深入的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慘敗的原因。如本質原因是當時中日兩國社會制度的差異性,直接原因清政府決策不力、貽誤戰機、指揮不當,以及清朝末年統治的腐敗。通過采用信息技術教學,在歷史教學的教學導學環節與教學總結環節,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進行學習,并能夠取得最佳的歷史學習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充分展現“生活化”的歷史教學

教師可充分采用信息技術,指導與幫助學生逐漸構建對于歷史的時空概念,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讓學生能夠在歷史學習中進行自主思考與自主學習[2]。利用信息技術,能夠生動有趣、直觀形象地展現歷史知識。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式,可充分展示歷史文獻資料、歷史圖片、歷史紀錄片等多樣化的歷史信息,能夠較好地再現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讓原本較為抽象化的歷史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形象,有效地降低歷史學習的難度,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的歷史知識。利用信息技術,能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可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進行探究式的學習,有效地突破時空距離,從而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并能夠有效地形成自我的歷史體會,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例如,在教學“宋代經濟的發展”一課時,如果完全由教師按照課文內容進行照本宣科的講解,學生容易缺乏對于學生宋代社會風貌的感性認知,必然會感到難以理解與掌握課文當中的知識內容。而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就能夠讓學生通過“重回大宋”的學習方式,較為直觀的進行學習。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反映北宋時期社會、歷史的電視劇《水滸傳》《大宋提刑官》《北宋風云》的視頻片段,這幾部電視劇所展現的北宋時期的社會風貌與民間民俗,符合本課所要學習的知識點,能讓學生認知與了解宋朝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在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的同時,教師可提出相關的問題:“請同學們認真地進行思考,北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的?”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之后,教師再進行教學講解,就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學生也就能夠較好地回答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北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社會政治安定、商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與掌握北宋時期農業穩定發展的社會環境,并可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讓學生懂得在歷朝歷代當中,只有具備一個穩定的、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這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只有在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把握好這樣的客觀規律,才能更好地學習與掌握歷史知識。

三、通過信息技術傳遞情感,對學生開展良好的思想教育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方式,依據歷史教學的目標與任務、實際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指導學生較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狀態趨勢,讓學生能夠具備歷史的宏觀視角,看待不同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從而客觀全面地認知與了解歷史知識,以更為宏觀的視角把握歷史發展的軌跡,并認真細致的學習具體的歷史知識。通過這樣的歷史教學,讓學生能夠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進一步奠定下學生學習歷史的堅實基礎[3]。例如,在教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這一章節時,涉及正面戰場抗戰、敵后戰場抗戰等相關內容,教師可采用信息技術手段,較為豐富地展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影視資源,將課文當中“平面化”的文字,借助于信息技術轉化為“立體化”的影像,從而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認知與了解抗日戰爭的歷史史實。例如,在講解“正面戰場抗戰”一課中涉及臺兒莊大捷的史實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血戰臺兒莊》,充分反映在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地區的抗日戰爭史實,讓學生意識到這就是斃傷日軍2萬余人的臺兒莊大捷;在講解“敵后戰場抗戰”一課中涉及八路軍百團大戰的史實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百團大戰》《八路軍》《亮劍》等影視劇,讓學生意識到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由八路軍、新四軍主導的敵后抗日戰場,一直堅持在抗日當中的最前線。在百團大戰當中八路軍的參戰部隊共達105個團,因此被稱為百團大戰,此后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45000余人,給在華北戰場上的日本“華北派遣軍”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昂揚斗志,增強了全國民眾“抗戰必勝”的信心。此時學生能體會到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在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時,所體現出的不屈不撓、英勇抵抗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在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能較好地傳遞情感,對學生開展良好的思想教育,從而能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總之,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將歷史知識生動有趣、直觀形象地進行展現,使學生能夠通過歷史教學,學習與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并能夠較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軌跡,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賽.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2):106.

[2]王亞.初中歷史教學信息技術運用探究[J].文教資料,2018(5):233-234.

[3]宋建華.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24):35-37.

作者:史朝暾 單位:廈門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