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歷史文化保護述評
時間:2022-11-02 03:13:25
導語:國內外歷史文化保護述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歷史文化保護事業,對于我國來說,是新時代初生的新鮮事物,而對于世界而言,則是已經擁有數百年歷史沉淀的成熟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形式日漸增多,歷史文化資源不再是孤芳自賞的陽春白雪,而更成為能為中國經濟增長創造生機的一種力量。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新時代,習特別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工作,我國所崇尚的“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的理論也將開辟出一條適宜國情的獨特而嶄新的中國道路。
關鍵詞:歷史文化保護;歷史名城;市政規劃
近年來,我國特別重視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無論從落實黨中央精神、文化傳承的意義,還是從實際應用價值出發,保護歷史文化資源都已經成為當下熱點。對于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問題的研究,國內而言,近二十年來,學術界有著大量研究成果誕生,從歷史文化的傳承、立法、文物管理與保護、市政規劃、歷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角度進行了研究分析。在學術層面,吳良鏞先生提出對歷史名城“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的理論,成為現代中國城市保護歷史文化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周嵐,作為江蘇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廳長,在江蘇省二十年的工作實踐中解讀了該理論,進一步拓展為“八論”,即城市發展論、歷史資源論、科學保護論、漸進更新論、整體設計論、文化傳承論、發展協調論、社會支撐論,為歷史文化保護提供理論支撐。
城市發展論旨在打破靜態化的歷史文化認識,城市在發展,在創造新的歷史,保護歷史文化,不是泥古不化,而應當符合時代的要求。歷史資源論旨在破除狹隘的認識,更多注意到歷史文化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既可以成為當代人精神上的寶貴財富,也可以帶來巨大的物質利益,在適宜的物質利益刺激下,歷史文化的保護水平也會提升。科學保護論旨在強調對歷史文化的“全面保護”“整體保護”“多元保護”,不僅是對歷史文物,還應當對許多非法定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遺產進行保護,要有宏觀的戰略布局,不應孤立地保護少數文保單位,而應當將這些單位結合為一個更大的整體,在布局上協調一致。同時,在保護過程中,應當結合每一個文保單位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訂保護計劃,從科學的調查研究出發,應當以科學的態度與理論、實干的作風與行動進行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漸進更新論旨在將歷史文化保護工作與城市的經濟建設、具體地方的社會狀況、人民生活的狀況相結合,處理好文保地域的產權制度引發的問題尤為重要,應當在小尺度范圍內漸進工作,在漸進理念的指導下,用試點——總結——完善再實踐的工作方法不斷完善歷史文化保護的工作。切忌“一刀切”,貪大求全的不良作風。整體設計論旨在在具體的歷史文化保護中,要有整體意識,整體布局,整體規劃,整體設計。歷史文化不能成為現代化城市的孤島,歷史地段、歷史建筑物要與城市融為一體,不可突兀。要有新老空間的聯動,在歷史城區中形成可以深入感受歷史文化氣息的環境,建設經過精心設計,串聯整個城市歷史地標點的歷史文化廊道等。文化傳承論旨在推動人工建造與自然環境互動關系的建立、歷史空間的繼承和文化的包容發展、重要空間的設計和場所的塑造、繼承并弘揚整體城市規劃設計的營建傳統。
發展協調論旨在進行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時,必須與本城的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水平、地理區位條件相協調,不能做超出經濟、社會承受限度的保護與開發行為。社會支撐論可以說內容最為豐富,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因為這種理論是基于對傳統保護工作問題的反思,傳統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主要問題是把保護工作視為專門人士的一項技術工作,而忽略其社會屬性和公共政策屬性。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大體上是在國家的保護體系的基礎之上,主要還是由少量專家和單位來推動的,保護工作過于專業化和缺乏群眾基礎,就必然會影響到保護工作的社會實效,現實中完全依賴專家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在這種理論支持下,作為主導力量的政府首要就是加強法制規范的建設,要推動地方相應法規的制定;要按照制訂的規定,積極推動重要歷史建筑名錄的分期分批公布;要針對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不同環節、層面工作推進制度化、規范化;更應當制定更具體切實的歷史文化保護技術規范,歷史文化街區內不應簡單機械地照搬現有的各種標準,而應該采取不同于一般地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來進行規劃設計和實施管理。在地區交通組織、市政配套、建筑安排等方面的技術要求應結合本地歷史文化保護的實際要求與實際情況來制定。為了提供相應工作的資金保障,政府完全可以嘗試建立和創新歷史文化保護的財政扶持機制:建立起一種歷史文化保護專項基金,每年可從地方財政當中投入一部分資金作為資本金注入該基金,該基金重點資助歷史文化保護的項目。同時逐步健全社會性保障的配套制度,出臺適應歷史文化保護地區人民需求的居民安置措施,明確舊城改造后市民的回遷率,改造前后的人口密度等問題。借鑒先進經驗,在城市更新與改造過程中,在服務設施、教育設施等方面盡可能保持原有結構。關于保護行動的計劃,保護規劃的實施,應該分時序、分區、有重點地在政府主導下,以項目形式逐年加以推進。政府相應需建立并明確年度實施的制度體系。以上便是國內學術界對于歷史文化保護的一些代表性觀點。從保護還原歷史原貌,到積極開發已經消逝的歷史文化遺跡,二十年間,中國上百座古城都進行了適宜自身的規劃與改革。在當下已經有著相對完善的保護模式。中國的歷史文化保護,是一個從弱到強,從接受他國經驗與援助到開辟自己道路的過程。毫無疑問,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發展,人民意識的提高,學術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歷史文化保護在中國是有著光明前景的。
歐美發達國家特別重視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進入21世紀后,不僅在國家立法等宏觀層面予以支持,尤其鼓勵普通市民與NGO參與歷史文化的保護,從法規的強制到自覺的行為,經歷漫長但切實的進步。美國的聯邦與地方立法相互配合,聯邦政府建立了完善的文物保護激勵機制,州與地方政府則有著較大的自主權,結合本地特色與實際,靈活立法保護。美國的經驗是基于其歷史文物多為個人私有的國情,然而其靈活全面,調動社會各界的歷史文化保護運行機制,有效克服了效率低下、資金不足、缺乏科學指導、盲目開發造成遺跡損害等其他國家常見的文物保護問題,確實值得借鑒。美國重視民間力量,日本亦然,同時日本更有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的特點,通過政策與經濟的扶持,培養高質量的民間修復技術人員,建立了官督民營,官助民辦的民間工坊體系,保障了文物修復與保護技術的高水平。
總之,歐美與日本等先進國家在歷史文化保護上有著豐富經驗,較完善的體制與法規,學術研究更為扎實、與社會聯系更為緊密,國民對于歷史文化的保護也更有自覺。但是西方國家的經驗也是基于本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必當借鑒,但不可以削足適履。最后,歷史文化的保護問題之所以面臨巨大挑戰,在技術上,歷史文化保護問題對于現代中國人來說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技術經驗尚不充分,機制有效運行與政策的真正落實也有較大的難度。
參考文獻:
[1]張杰.深求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小規模改造與整治——走“有機更新”之路[J].城市規劃,1996(4):14-17.
[2]楊俊宴,吳明偉.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模式探索——以南京南捕廳街區為例[J].規劃師,2004,20(4):45-48.
[3]林楠,王葵.文化傳承與城市發展——北京南池子歷史文化保護區(試點)規劃設計[J].建筑學報,2003(11):7-11.
作者:于道文 單位:中共遼陽市委黨校
- 上一篇:土建工程防滲漏技術和節能環保探析
- 下一篇:學科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