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渠道暢通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2 06:02:00
導語:國際貿易渠道暢通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初步統計,預計2009年世界貨物貿易量將比2008年下降9%,成為二戰以來最大的降幅。金融危機對世界貿易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所產生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是極為危險的,危機當頭,只有增強合作,保持國際貿易渠道暢通,才是解決危機之正道。
世界貿易組織指出,這次全球性經濟危機的起源,并不是來自于貿易開放,而是來自于金融業以及對金融業監管的缺失。金融業現在比以往更加開放,應輔以更加開放和平等的貿易,就可以實現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要打擊貿易保護主義的任何勢頭。保護主義并不能保護一國的需求。一國如果要保護自己的進口,它的鄰國也會這么做,最終所有的國家都會受害。1930年-1933年那場由美國主導、損失慘重的世界貿易大戰就是例證。1930年6月份,美國國會通過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大幅提高超過2萬種外國商品的進口關稅,結果引發各國之間的貿易戰爭,加劇了世界經濟大蕭條。事實證明,法案并不是救命良藥,而是一劑可怕的毒藥,而且受傷的是整個世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引起了其他國家同樣的貿易保護主義報復。面對危機,各國以鄰為壑,全球貿易額大幅縮減,很快傷及當時最大的出口國——美國自身。全球貿易總額從1929年的360億美元縮小到1932年的120億美元,而美國的出口總額也從1929年的52億美元左右縮減到1932年的12億美元。道瓊斯指數從法案通過時的250點,跌至1932年時的最低點41點。貿易保護主義救不了經濟危機,這是上世紀大蕭條留給世人最深刻的教訓之一。
從當前看,全球警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做法值得肯定,更是以史為鑒的深刻教訓換來的。保持一整套連續的國際貿易合作機制,遏制各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對應對這次經濟危機非常重要。危機當頭,重要的是各國攜手共克時艱,而非互相指責,以鄰為壑。當前加強磋商、增強合作,保持國際貿易渠道暢通,才符合各國的根本利益。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是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
國際金融危機還在發展和蔓延,世界經濟短期內明顯復蘇的可能性不大,美歐日經濟很可能在底部震蕩一段時間,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困難依然很多,主要體現在外部需求萎縮,國際貿易融資困難和貿易保護主義勢頭加劇等方面。
WTO預計,2009年全球貿易量將大幅下滑9%。其中,發達國家的經濟下滑形勢將尤為嚴重,預計2009年的貿易量將會下滑10%;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其經濟增長對貿易的依賴性遠低于發達國家,因此其2009年出口總額將下滑2%-3%左右。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全球貿易下降,東亞損失最大,發展中經濟體在這次全球經濟危機中將受長期影響。
中國作為一個經濟高速增長、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發展中國家,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也日益受到不利影響。2009年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延續去年十一二月份持續下降的態勢,且降幅明顯擴大,進出口總額4287.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9%。商務部副部長鐘山近日表示,當前中國對外貿易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上半年負增長已成定局,短期內迅速扭轉的難度加大,下半年外貿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惡化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可能進一步加深,但保持外貿平穩較快發展仍有不少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第一,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部分能源和資源品的價格下降了一半甚至更多,這使我國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成本變得更低。第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涌現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勞動力比較優勢明顯。第三,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將首先影響到高檔產品的需求,而我國出口的產品大部分是中低檔日用消費品,在性能價格等方面仍有明顯的優勢。第四,近年來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率下調等不利因素已使我國企業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明顯增強。第五,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市場還有很大潛力。
面對這場世界金融危機,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對外貿領域也給予了高度關注。包括進一步改善對外貿易環境、采取必要措施支持優勢企業和產品出口、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出口企業貸款以及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等。目前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一是密切監測國外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反映進出口變動情況和國外市場需求的變化,為進出口企業經營決策提供信息服務。二是轉變思路來適應當前的經濟形勢,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以自有的核心技術、一流的服務、誠信的商譽來贏得市場。三是挖掘新興市場的潛力,在當前歐美等主要經濟體市場需求疲軟的情況下,把眼光更多地轉向非洲、南美、南亞等還有相當潛力的新興經濟體。四是有的放矢的貿易政策創新,有選擇地調整出口退稅等貿易政策,為進出口企業創造一個穩定的環境,調控重點落在有利于產業結構升級的,有長期發展潛力的產業和產品上。擴大進口的重點應放在以刺激內需而引起的大規模產業改造或產業升級的需求上。總之,我們應與世界各國一道,以開放迎接挑戰,以合作應對危機,推動世界經濟走向新的繁榮。
- 上一篇:貿易保護主義形成論文
- 下一篇:現代貿易保護主義發源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