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轉型成功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2 06:30:00

導語:貿易轉型成功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轉型成功分析論文

香港貿易轉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傳統貿易中的本地產品出口更多地轉向轉口貿易,本地產品出口比重進一步下降,轉口貿易比重大幅度上升。本地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在七十年代曾達到創紀錄的81%,是香港貿易的主導模式,其后逐步下調。八十年代以后隨著香港制造業的外移,本地產品出口比重跌勢加劇,九十年代初只占35.3%,2002年首九個月更跌至8.7%,轉口貿易比重則從七十年代的不足兩成上升至2002年首九個月的91.3%。從這一戲劇性的轉變可以看到:第一,本地產品出口不僅是比重下降,而且還出現總量收縮。2001年本地產品出口總值比最高峰的1992年大幅減少34.4%,倒退到八十年代中的水平,這使得制造業的就業機會大幅減少,給香港的勞工市場帶來巨大壓力,成為近幾年失業率急升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二,本地產品出口轉向轉口貿易并非簡單的結構調整,而是伴隨著整體出口水平的擴張和提升以及轉口港地位的恢復和發展,轉口相當于香港GDP的比重從1978年只有15.5%增加到2001年10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增大。第三,轉口功能的加強是生產工序北移后本港加工貿易活動范圍擴展的結果。2001年香港轉口貿易總值中超過80%的貨品與中國內地有關,其中約70%為加工貿易。沒有加工貿易生產活動范圍的北移和擴張,就不會有轉口港地位的恢復和發展,近幾年香港轉口貿易增長放緩,也與本港在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變化有很大關系。

貿易轉型的另一個特點是轉口貿易轉向離岸貿易,轉口貿易增長放緩,離岸貿易迅速崛起。所謂離岸貿易是指香港從事的無須途經本港的對外貿易活動,它和轉口貿易的主要區別在于有關貨品是從貨源地直接運往目的地,沒有在香港清關。長期以來,香港政府并沒有把離岸貿易列入外貿統計范圍,而是作為服務輸出計算這類貿易活動的服務增加值,并列入“有關貿易的服務”項目之中。最近政府才正式統計離岸貿易,并列出1999和2000年兩個年度的統計數字。盡管如此,由于“有關貿易的服務”超過八成是離岸貿易,我們仍可從該項目的表現去分析離岸貿易的發展變化。1996-2000年間香港轉口貿易每年平均只增加3.8%,但“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卻每年勁升11.4%,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與傳統貿易業增加值的比率從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據香港貿發局的統計數字,1997年香港離岸貿易總額約1萬億港元,相當于轉口貿易總額的84.5%,2000年離岸貿易額增加到1.4萬億港元,開始超過當年的轉口貿易額;三年間離岸貿易額年均增加10.6%,也大大高于同期轉口貿易的升幅。離岸貿易的崛起,一方面是由于廣東省以外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生產制造的加快發展和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是內地貿易支援服務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港口迅速崛起的直接結果。根據調查,大多數的貿易改在離岸進行主要是為了節省運費,或應客戶要求從內地直接付運。但迄今為止離岸貿易處理的貨品仍以中低檔次的大宗產品為主,較高附加值的產品如珠寶和鐘表等則仍主要通過香港轉口。

貿易轉型的第三個特點是加工貿易轉向非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比重下降,非加工貿易比重上升。據政府統計,1999-2001年間香港和內地貿易總額平均每年上升7.8%,其中涉及外發加工的貿易額只增長4.6%,非加工貿易卻勁升14.3%,加工貿易比重由68.4%降至64.5%,平均每年下降約兩個百分點;2002年上半年香港和內地貿易額只增長2.3%,其中加工貿易更下跌7.8%,非加工貿易卻急升21.2%。非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上升的原因,包括內地企業貨品通過香港轉口的數量不斷增加、跨國公司在內地設立生產基地及直接采購再通過香港出口數量繼續上升、香港在內地投資重點轉向基礎設施和服務業令加工貿易發展后勁不足以及加工貿易貨品更多地改為離岸付運等等。由于20年來轉口中心的發展得益于加工貿易,因而近幾年加工貿易增長放緩也就成了影響香港外貿表現的“誘因”。從理論上講,非加工貿易的發展才能真正體現香港的貿易中介地位和功能。近幾年香港與內地的非加工貿易增長速度,與內地進出口貿易升幅相差不大,說明香港作為貿易純中介地位并非像一般估計的那樣出現大幅下降,影響香港本地貿易增長的反而是過去帶動香港經濟起飛的加工貿易。

效應與影響

貿易轉型既有正面的擴張效應,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作用。從正面效應看,一是貿易轉型的結果使香港貿易形式更趨多元化。包括本地產品出口、離岸貿易、加工貿易和非加工貿易在內的各種貿易形式層出不窮,形成傳統貿易與離岸貿易、加工貿易與非加工貿易并駕齊驅的局面。貿易形態的發展,特別是離岸貿易的崛起,拓寬了香港貿易中心的市場腹地,使香港貿易公司可以不同貿易模式更好地滿足各類客戶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提升香港的貿易功能,擴充香港貿易中心的能量。二是提升了香港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20年來香港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轉口貿易的發展,使香港外貿總量在全球的排名從1980年的第21位大幅提高到1997年的第8位。近幾年香港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有所下降,主要是離岸貿易并沒有計入貿易統計當中,若加入離岸貿易數字,香港的排名將大大超前。三是貿易轉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過去20年轉口貿易的發展使進出口貿易成為香港經濟的龍頭行業,進出口貿易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80年代初的10%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18%。近幾年離岸貿易的發展則主要體現在香港貿易服務的快速增長。據政府統計,1980-1995年間有關貿易的服務占GDP的比重一直維持在5%左右,2000年這一比重迅速提高至8.4%,充分反映離岸貿易加快崛起的現實。若加上同期進出口貿易業的增加值,香港全部貿易及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80年14.6%提高到2000年26.3%。即貿易轉型從總體上看不但沒有影響外貿在香港經濟中的龍頭地位,反而不斷強化這一地位。1980-1995年期間以轉口貿易為主體的進出口貿易至少帶動香港GDP每年增長1.2個百分點,占同期GDP平均升幅的兩成左右。1996-2000年有關貿易的服務增加值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24%,超過進出口貿易業的22%和金融業的21%,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

由此可見,20年來貿易轉型產生的巨大擴張效應有力地推動了香港經濟發展,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之一。如果沒有貿易轉型和發展,就不會有香港今天的貿易中心地位和在困難中仍有亮點的經濟表現,近幾年香港的經濟問題也許會更大和更嚴重。

但也要看到,貿易轉型對香港仍帶來一定的影響。首先是香港傳統貿易在中國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下降。90年代初香港和內地貿易額占中國外貿總值的比重曾接近50%,其后逐步下降,近幾年跌勢加劇,比重從1997年的44%急降至2001年的31%,2002年1-8月又進一步跌至28%,反映越來越多的內地貨物通過香港以外的其他各種途徑直接運往世界各地。其次是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由于各種貿易形式對本地經濟的貢獻相差甚大(2000年本地產品出口附加值比率約40%,轉口為21.1%,離岸貿易只有8.6%),貿易形態從高附加值轉向低附加值,必會影響本地經濟表現。以離岸貿易為例,1997-2000年香港離岸貿易增加約4000億元,這些貨物若全部經由香港轉口,香港經濟增長率每年平均可提升1個百分點。即如果香港轉口貿易更多地采用外地付運方式,相對減少對香港貿易服務的依賴,最終會降低本地經濟增長率。與此同時,各種貿易形式對本地經濟的帶動作用也不一樣:本地產品出口至少可惠及本地制造業、進出口貿易業和貿易支援服務業,因而對經濟的影響面最廣,對消費和投資的帶動作用也最大;轉口貿易只惠及進出口貿易業和貿易支援服務業,其影響面和帶動作用要小于本地出口;離岸貿易僅惠及部分貿易支援服務行業,其影響面和帶動作用也最小。再次是對各有關行業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根據香港貿發局調查,中國產品直接付運或轉運安排地點差別甚大,影響最大的運輸行業,由香港安排的占不足兩成;其他分別是測試和證明、仲裁和保險,由香港安排的比例占40%-68%不等;影響最小是貿易融資,仍有超過8成在香港進行。最后是對本地就業的影響。貿易轉型對本地就業的影響極大,20年來隨著本地加工貿易制造業的外移,香港制造業就業人數由過去百萬大軍減至目前不足30萬人,即使加上貿易支援服務行業的全部就業人口,也仍低于高峰期制造業的就業人數。1997-2000年香港離岸貿易增加4000億元,這些貿易若以轉口形式進行,僅本地運輸行業就可增加約3萬個就業機會。

趨勢與前景

香港貿易轉型的前景取決于如下幾項影響因素:一是珠三角貿易支援服務的發展。珠三角貿易支援服務特別是港口群的崛起和發展是近幾年香港貿易轉型加速的主要原因之一。未來隨著貿易支援服務的進一步改善,珠三角對香港貿易支持服務的依賴將會相對減少,香港貿易轉型也將進一步加快,特別是轉口貿易將更多地轉向離岸貿易。以貨柜運輸為例,九十年代中以前,珠三角貨柜經香港出口比重高達90%,去年已降至70%左右,估計到2010年將進一步降至50%左右。二是中國入世和市場開放效應。加入WTO后隨著貿易條件的不斷改善,內地進出口貿易將進一步擴張,預計今后10年將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內地進出口貿易總量將由2002年6000億美元增加到12000億美元。水漲船高,香港和內地的貿易量也會隨著增加。與此同時,外商將直接進入內地搞分銷和采購,香港貿易公司也將更多地進入內地并從內地直接出口,這將進一步推動香港的貿易轉型及促進離岸貿易的發展。三是香港物流發展政策。香港特區政府十分重視物流業的發展,2000年施政報告把發展物流業列為重要政策,并設立了專責機構加以推動,2002年財政預算案把物流業列為未來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加上最近政府進一步開放第5航權,這些都為物流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但也要看到,香港發展物流業起步慢、成本高、缺乏經驗和優惠及人才不足,且面對鄰近地區的激烈競爭。新加坡物流發展比香港要早10年,現在已是亞太區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珠三角的物流發展規劃十分龐大且超前,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都把物流業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珠三角物業的崛起一方面為香港提供了新的合作機會,但另一方面也在貿易支援服務領域給香港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

從上述各項影響因素可以看出,香港未來10年貿易轉型的主要趨勢:一是貿易轉型將進一步加速。本地產品出口比重和總量都將繼續下跌,轉口貿易只能維持大約5%的低速增長,離岸貿易則可望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長。二是離岸貿易將成為貿易發展的主力。2000年離岸貿易總量已開始超過轉口貿易,離岸貿易增加值約占轉口貿易增加值的四成,預計到2010年離岸貿易增加值比重將進一步提升至七成左右,到2020年離岸貿易增加值將會超過轉口貿易,成為香港對外貿易的主要形式。三是加工貿易的重要性將逐漸下降,非加工貿易將繼續成為香港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動力。預計到2010年,加工貿易占香港外貿總額中的比重將從去年的64.5%降至50%以下,非加工貿易將成為香港傳統貿易中的主流形式。從總的來說,未來香港傳統貿易的重要性將逐步下降,離岸貿易模式將更為重要,香港將從一個轉口貿易中心逐步轉變成為一個集多種貿易模式為一體的貿易運營和控制中心。

香港貿易轉型的前景最終取決于現代物流業的發展。發展現代物流服務不僅可以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及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且可以確保香港在國際產業分工和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合適定位,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目前香港經濟正處在最艱難的調整階段,香港需要更好地把握機會,主動出擊,利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提供的機會,進一步加強物流基建,降低物流成本;采取鼓勵投資物流政策,吸引更多的國際物流公司到香港發展;加強與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在物流業方面的合作與協調,爭取把香港進一步發展成為亞太區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在發展現代物流方面,要特別注意因應離岸貿易的興起,采取具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只要現代物流能得到更大發展,香港的貿易轉型和發展就會有更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