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狀況與發展趨勢比較論文
時間:2022-08-18 06:01:00
導語:貿易狀況與發展趨勢比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中國與俄羅斯(簡稱中俄)的經貿關系發展一直滯后于“中俄睦鄰友好合作”和“面向21世紀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發展,兩國間進出口貿易額此前一直處于低谷徘徊。這已引起有關專家學者的深切關注,因為中俄經濟合作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的基本內容,長時間在低水平上止步不前為這種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鞏固帶來消極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簡稱中哈)的經貿額卻節節上升,已見兩國經貿關系良序發展端倪。對近年來中哈經貿關系的發展歷程進行深層次分析,不僅可為中哈經貿關系的持續正常發展進一步把握方向,而且還可為眼前中俄經貿關系如何打開局面提供思考線索和借鑒。
據有關資料,近年中俄年貿易額一直徘徊于60億美元上下[1],且我國向俄羅斯出口商品的結構層次一直未擺脫初級化狀態[2]。盡管近兩年來中俄年貿易額有過近百億美元的峰值提升,也是因為這期間我國向俄增加了圖-204客機等特殊訂貨(俄羅斯《晨報》2002年8月6日)帶來的短期進口效應,我國對俄的出口并無明顯增加,出口商品結構一如既往。我國年外貿總額在四千億美元以上,俄羅斯也在一千億美元上下,而兩國間的年外貿總額卻停留在不到百億美元的水平上,這與兩個確立了睦鄰友好合作和戰略伙伴關系的毗鄰大國(一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一個是世界上國土最廣的國家)的實際地位遠不相稱配。
表一1997年至1999年我國對俄出口商品中低附加值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比例表
1997年1998年1999年
低附加值產品(輕紡等日用消費品、食品等)79.6%81.3%77.1%
高附加值產品(高技術產品及機電產品)7.5%6.3%9.9%
我國向俄羅斯出口的商品大多為日用消費品及食品等低附加值產品。據有關資料,自1997年至1999年,我對俄出口商品中低附加值產品(輕紡等日用消費品、食品等)和高附加值產品(高技術產品及機電產品)的比例如表一。從表一中可見,高附加值產品還未超過我對俄出口總額的10%,由此可見,我對俄的出口商品結構還處在較低級的發展階段,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屬于勞動密集型的出口模式[2]。近兩年來,盡管俄對我出口的機電產品有所增加,但我對俄的出口商品的這種比例并無明顯變化。
據俄方有關資料,從1997至1999年,高技術產品及機電產品在俄進口總額中占的份額分別為35.1%、35.1%、和32.1%。這表明,俄羅斯急切需要進口高技術產品及機電產品,但大多從別的國家進口了。俄由中國進口的高技術及機電產品僅占這類進口總額的1.3%,可說是微乎其微。而一個能在兩年內將自己的“神州號飛船”三次送入地球外層軌道,并準備將宇航員送入太空的我國是有能力將自己的高新技術產品投放國際市場的。《日本經濟新聞》的一篇題為“中國制造的高技術產品市場占有率急劇增大”的報道(《參考消息》2002.8.18)說:“在電子、信息等高技術產品領域,中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在急劇增大。據日本經濟新聞社調查,中國有八種產品居世界產品占有率的首位。……中國生產的DVD機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從1999年的15.9%增加到2002年的54.1%,急劇增加兩倍多,估計手機也將從9.5%上升到27.8%,均占世界首位。筆記本電腦從0.1%增加到11.7%,在緊緊追趕臺灣和日本。……在空調、彩電等家電方面中國過去就占有首位,今天仍維持著最高的市場占有率”。這就是證明。
那么,為什么在我國對俄羅斯的出口貿易中的商品構成與我國在世界上總的出口商品構成相差如此之大,中國的高新技術產品怎樣才能叩開急需高技術產品的俄羅斯大門?分析一下近年來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發展,或許會得到一些啟示。
同為獨聯體國家的哈薩克斯坦在同一時段與我國的經貿關系呈現出另一番持續上升景象,看一看由哈薩克斯坦國家統計局得到的哈薩克斯坦1995-2001年中哈貿易進出口額資料:
表二1995-2001年中哈貿易進出口額時間序列單位:百萬美元
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
哈國向297.0458.9442.2382.1473.1670.3655.5
中國出口
哈國由中34.735.846.650.681.6154.0169.2
國進口
資料來源:由哈薩克斯坦國家統計局直接向作者提供(注:哈薩克斯坦國家統計局于每年三月份提供頭一年的統計資料,本文中的數據均為2002年三月份后獲得,是截至目前為止的最新資料,2002年的資料需待到2003年三月后才能得到。)
中哈貿易進出口額時間序列擬合處理圖示:
附圖
圖一
表三止于2008年哈由我國進口商品額及哈向我國出口商品額預測
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哈向我國出口701.18755.80810.41865.02919.64974.251028.87
商品額預測值
哈由我國進口218.04292.57392.56526.73706.76948.321272.44
商品額預測值
經擬合優度檢驗,對哈由我進口的時間序列而言,以指數曲線擬合最優;對哈向我出口的時間序列而言,線性函數擬合最優(二方程及相關系數r見于圖一)。
哈國向中國出口額時間序列的線性擬合的相關系數為正值r=0.8637;哈國由中國進口額時間序列的指數曲線擬合為正指數,表明了哈國向中國出口額的時間序列及哈國由中國進口額時間序列都是上升序列,擬合方程表示了兩者的上升規律,均呈明顯上升趨勢。哈國向中國的出口額在起伏中呈總體上升趨勢,其2001年的出口額(6.555億美元)是1995年(2.97億美元)的2.2倍:哈國由中國的進口額呈加速上升特點,有迎頭趕上之勢,2001年的進口額(1.692億美元)是1995年(0.347億美元)的4.88倍。
由柱狀圖可看出,在中哈進出口貿易中,對中方而言存在著明顯的貿易逆差問題,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從哈薩克斯坦大量進口礦產和能源資源所致,這點將在后文加以討論。但近年以來哈方由我國的進口額比出口額的增長幅度為大,兩者的差額在快速縮小。1995年出口額為進口額的8.56倍,2001年減少到3.87倍,這種減少趨勢還將繼續下去。據作者預測(見表三),5年之后,即2007年哈向我國出口商品額和哈由我國進口商品額將基本達到平衡,2008年我向哈的出口額將會超過哈向我的出口額,到時貿易總額為23億美元(中哈進出口總額趨勢函數為y=309.1e[0.1386t],r=0.9008)。
由以上可做出結論:1995年以來,中
哈貿易在節節上升,發展勢頭強勁,發展前景十分樂觀,與近年中俄貿易的狀況明顯不同。中哈貿易也曾有過低谷徘徊,為何它能在短短的幾年內從困境走向持續增長?從下面的討論中或許可以悟出一些道理,并由此可為當前中俄貿易如何走出低谷帶出一線思考。
二、近年中哈進出口商品結構分析
1.哈薩克斯坦由中國進口的商品結構分析
把1995-2001年哈薩克斯坦由中國進口的商品分為低附加值商品,如服裝、鞋類、糧食、肉類、食品、原皮、棉紗等,和高附加值商品,如高技術產品、機電類產品,又如通訊器材、精密儀表、機械設備、化工產品、貴重及稀土金屬等。兩者比較,會發現低附加值商品份額(商品額除以當年商品總額得到的百分比)表現出快速下降趨勢,而高附加值商品表現出快速上升趨勢。表四和表五就是按照這種劃分由哈薩克斯坦國家統計局提供的哈薩克斯坦1995-2001年中哈貿易進出口額資料整理出來的:
表四1995-2001年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由中國進口的低附加值商品所占份額表(%)
NO商品名稱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
1服裝、服飾和布成品16.7015.004.906.905.904.503.00
2鞋類,保暖靴罩及類似產品2.031.360.206.7923.192.802.74
3專用布料,花毯,刺繡品2.401.650.191.081.841.780.87
4糧食,肉類,食品,酒茶19.428.020.497.413.741.150.56
5棉花,棉紗,原皮,羊毛2.695.050.540.090.080.240.09
合計43.2431.0626.3222.2734.7510.477.26
低附加值商品年度總額美元值y與時間(年度)t兩組數據的回歸系數分析求得,其相關系數為負值r=-0.84。這表明1995年-2001年此類商品額呈下降趨勢,其下降規律為y=44.29-4.86t。
表五1995-2001年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由中國進口的高附加值商品表所占份額表(%)
NO商品名稱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
1機械類產品20.5022.0015.4024.5013.3028.1031.90
2石油及石油化工產品2.980.100.390.754.429.1412.15
3其它化學產品0.140.120.140.773.777.806.80
4貴金屬、稀土金屬化合0.361.211.493.470.466.755.05
物,放射性元素產品
5陶器0.4813.5420.6613.4612.606.564.53
6化肥8.0411.574.733.96
7光學器材,精密儀0.765.022.001.120.303.552.88
表,醫療品械
合計25.2241.8950.0852.1146.4266.6367.27
由高附加值商品年度總額美元值y與時間(年度)t兩組數據的回歸系數分析求得,其相關系數為正值r=0.9113,這表明1995年-2001年此類商品額呈上升趨勢,其上升規律為y高附加值商品=6.14t+25.379。綜合以上兩方面,可得出結論:1995-2001年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由中國的進口商品額處在結構優化中,其表現是:低附加值商品年度總額在總體上呈下降趨勢的同時,高附加值商品年度總額呈上升趨勢,如圖二所示。
圖中折線分別為1995-2001年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由中國進口的高附加值商品和低附加值商品年度總額的時間序列的圖像。
如用多項式進行擬合,可分別得到擬合度更高的如下表達式:
y高附加值商品年度總額=-0.059t[4]+1.3812t[3]-10.646t[2]+36.922t
y低附加值商品年度總額=0.2102t[4]-4.0241t[3]+25.868t[2]-67.975t+89.921
它們的圖像見圖二。由圖可知,這兩條曲線對實際的動態趨勢反映得更為逼真,這兩個公式可分別用作高附加值商品年度總額和低附加值商品年度總額的短期預測。
附圖
圖二
可以得出結論:哈薩克斯坦由中國進口的商品結構呈明顯優化趨勢,是近年中哈貿易的顯著特點。一般來說,低附加值商品屬勞動密集型商品,是低層次商品;高附加值商品屬技術密集型商品,是高層次商品。因而低層次商品份額降低,高層次商品份額上升,是出口貿易檔次的提升。這表明近年來中哈貿易正經歷著由多年來的低級化狀態向高層次的轉變。
2.哈薩克斯坦向中國出口的商品結構分析
近年來,哈薩克斯坦向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中原有大路商品份額急劇下降,能源資源商品份額快速上升。
九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搶手一時的羊毛、化肥、棉花、原皮等大路商品貿易額在九十年代后期一直下滑,其中化肥最具有代表性(1995至2001年所占的出口商品份額逐年依此為:13.91%,10.35%,3.52%,0.88%,1.23%,0.16%和0.19%)。羊毛、棉花、原皮的出口商品份額從1995年的15.4%、3.98%、7%分別降至2001年的0.12%、0.0001%、0.62%。以上商品的年度份額總和的下降趨勢見圖三。羊毛,化肥,棉花,原皮等的總計值按負指數規律為:y=104.85e-0.6698t急劇下滑。
附圖
圖三1995-2001年羊毛,化肥,棉花,原皮等的總計趨勢圖
相反,黑色金屬、銅、石油、鋁等資源和能源物資貿易總額快速上升,由1995年的42.7%上升到2001年的93.59%,依附一條對數曲線y=25.976Ln(t)+46.243擺動,六年間在1995年的基數上增加了2.2倍,上升到2001年的93.59%,在由哈向中國出口物資中呈壓倒之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圖四所示:
附圖
圖四1995-2001年金屬及能源商品份額總計趨勢圖
近年來,黑色金屬盡管起中有落,落了又起,但總體上升,一直占哈
向我出口的重頭,于1996年、1999年分別占哈向我出口額的66.52%和60.47%,高達三億零五百萬和兩億八千六百萬美元,這是由于新疆八一鋼鐵廠因煉鋼需要從哈薩克斯坦大量進口廢鋼及大量進口鐵礦砂所致,成為造成中方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前已敘及,這種差別正在快速縮小,并趨向進出口平衡)。在看到這一點的同時,應該看到進口廢鋼和鐵礦砂為八鋼帶來的巨大企業效益。自2000年開始黑色金屬份額趨于下降,至2001年降至43.48%,仍超過1995年的36.23%,在1995-2001年哈薩克斯坦向中國出口的金屬及能源的商品份額中占據第一位。但由于銅、石油、鋁及貴稀金屬等的出口額快速上升,金屬及能源資源商品在總體上仍呈上升勢態,如圖四所示。要特別指出的是其中銅、石油、鋁及貴稀金屬等重要戰略物資商品由哈向我國出口額持續大幅提升是一個明顯特點,1995年這四者的總額為6.5%,2001年達到50.1%,按正指數曲線(y=3.54e[0.407])陡峭上升,猛增7.7倍。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是一個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用出口以石油為主的能源資源和礦產資源換取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急需資金,已被視為實施其《2030》規劃(注:《2030》規劃是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總統拉扎爾巴也夫于1999年提出的振興哈薩克斯坦的經濟戰略,即至2030年要使哈薩克斯坦成為一個富裕的強國,是以總統身份對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公民的許諾。)的重要經濟戰略措施。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和西部大開發急需能源和資源補充。這充分表明中哈兩國貿易關系是互利互惠,互補雙贏的。
三、關于中國與俄羅斯經貿如何走出低谷的思考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是山水相連的鄰國、中國與俄羅斯同樣是山水相連的鄰國,俄羅斯與哈薩克斯坦都是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輸出國,中哈貿易中能辦到的事,中俄貿易中也應能辦得到。那么,中哈貿易近年發展到底對中俄貿易走出低谷徘徊提供了什么啟示?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對哈向我國出口商品的時間序列再作一個深層次的分析:
首先看到,石油出口額上升速度最快,從1995年的0.12%上升到2001年的15.15%,短短六年中上升了126倍,在哈向我出口的資源和能源等戰略物資中躍居第三位,創上升速度之最。下面是由哈向我出口的兩類重要戰略物資石油和銅的出口總額的增長趨勢(附數表)比較圖:
附圖
圖五石油和銅的出口總額的增長趨勢比較圖
石油的增長潛力遠較銅為大,有二者的趨勢方程可看出:
銅的趨勢方程為Y=2393.6e[0.6274x];石油的趨勢方程為Y=137.76e[1.0774x]。
在由哈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中,重要戰略物資銅和石油自1995年以來都是上升很快的,且銅在2001年所占的額度24.84%超過了石油所占的額度15.15%,排在黑色金屬之后,居于第二位。但該趨勢圖表明,石油的增長后勁將超過銅,盡管二者都是按著正指數曲線上升,但銅的上升勢頭遠不及石油。2001年銅的進口份額是1995年的13.36倍,而石油卻為126倍。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增長勢頭和潛力?這要到實際發生著的過程中找原因。
里海被稱為“第二個波斯灣”、“21世紀的世界能源庫”,潛伏著巨大的石油開發和出口潛力。在環里海油田占有一席之地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是一個石油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其探明的石油儲量為80~220億桶之間,地質儲量在950~1170億桶之間。哈薩克斯坦石油生產的90%可供出口[3]。自九十年代初以來,我國石油需求劇增,石油短缺日益嚴重,1993年進口石油7000萬噸,從而跨入石油進口國的行列,國家石油安全和拓寬石油進口渠道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于是就有了1997年我國在哈薩克斯坦阿克糾賓斯克瀕里海油田的國際招標中面對國際競爭強手,一舉中標之舉。接著在扎納若爾和肯基雅克兩個大油田投資3億多美元,占了為期20年的油田開發股份的60%。當時哈薩克斯坦向外公開發行的重要石油雜志《哈薩克斯坦石油與天然氣》曾就此以醒目標題“阿克糾賓斯克石油的中國之路”發表文章,對此事稱贊不已。這一曾令歐美為之震驚的舉措使中國資本一步跨入中亞。此后,中哈兩國貿易結構的優化調整和貿易額的節節上升趨勢都可視為其后續效應。這是因為:
1.油田開發直接促使了高技術含量的機械產品由中國向哈薩克斯坦出口
中方占有百分之六十的油田開發股份,中國油田開發設計院得到了編制扎納若爾大型凝淅油氣田和肯基雅克鹽上油田及鹽下油田開發方案的編制授權以及編制上億美元投資的油氣處理廠擴建和新建工程項目設計授權。油田開發中的鉆采設計及油田地面建設設計中均大量采用我國國產設備,于是中國的優質油田開發設備,石油鉆井設備,采油設備,油氣處理設備就進入了中方參與控股油田的采購清單。近年中國向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出口商品中機械設備一項呈大幅上升勢態,正是源此而來。扎納若爾和肯基雅克油田地區內冬季氣溫常在-40℃以下,在各油田開發設計方案中都配有保溫設施,以保障油田在寒冬能正常開展工作。在肯基雅克油田注熱蒸氣站設計方案中注明采用中國某型號鍋爐(注:見《肯基雅克油田鹽上中侏羅統稠油油藏注熱蒸氣站設計方案》,中國新疆石油管理局油氣設計院,1999年11月。)。這促使了中國的保溫設備和水暖設備進口哈薩克斯坦,據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匯總的海關貨物報關單資料,2001年我國向哈薩克斯坦出口的鍋爐,水暖設備及機械配套一項就占了25.2%的份額,而此項商品在1995年僅占8.5%。對外的石油投資又以購買設備的形式回到了投資者的手中,同時還促進了對外商品出口檔次的升級,這就是我們在中哈貿易中所見到的情況。
具有高技術含量的中國鉆井機械設備在哈薩克斯坦中哈合資油田上的出色效率吸引了中亞其他國家將油田設備定單投向了中國。貿易額為5300萬美元(四川省2002年最大宗的成套設備出口創匯)的五套數控電動鉆機已于2002年8月從四川德陽啟運土庫曼斯坦,還有十套烏茲別克斯坦的訂貨緊接在后就是明顯的例證(注:新華網成都8月21日電(記者馮昌勇)《四川石油鉆機受中亞國家青睞》。)。
2.石油投資對中國向哈薩克斯坦出口高新技術產品產生了連鎖帶動
中國油田開發技術即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油田開發設備,在哈薩克斯坦沿里海油田的成功亮相改變了中亞國家對中國技術和中國機電產品的成見看法,經營技術產品的中國公司跟著得到了認可。中國石油投資猶如開路先鋒,使一個個中國的實業集團接踵開進中亞,站穩腳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CNPC)進入哈薩克斯坦帶動了一大批國內名家企業集團,如華為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鐵路對外運輸總公司、乃至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COSCO)等等隨后步入中亞,在哈薩克斯坦的首都紛紛設立辦事機構,擺開架勢,開拓市場。2001年華為集團在哈薩克斯坦中標,具有國際水平的中國電信器材、通訊設施從而批量在中亞登場。在阿拉木圖的商店里堂堂正正地擺著海爾空調、長城彩電、熊貓冰柜等中國名家品牌,與歐美品牌并列而毫不遜色。歷史上,中國商品就是靠著令世人贊嘆的質量才得以穿越浩瀚的中亞直達歐洲,走出了通向世界、載入史冊的絲綢之路,留下了千古輝煌。可以說,“絲綢之路”就是中國商品的品牌,就是中國商品的質量。在九十年代初期,只圖牟取暴利不顧商品質量的雙方“倒爺”刺激了偽劣商品的非法生產,并將其帶入中亞,既損害中亞廣大用戶的利益,又極大地敗壞了中國商品的名聲(注:1993年原新疆工學院徐仲平教授去中亞講學,目睹這種情況,寫下了《中亞已成多國市場,抗爭需要對策》。1994年,他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七屆三次會議大會書面發言,為改變這種狀況發出了呼吁。見參考文獻[4]。)[4],使中國商品一時成了劣質商品的代名詞。中國名家品牌闖入中亞市場挽回了中國商品的品牌形象,改變了中亞用戶對中國商品的迷誤觀念,使人們重新端正了對中國商品的認識。中國商品被擺在地攤上冷落街頭的景象已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短暫的插入鏡頭,被拋在了后頭。中國商品的知名度提高了,在中亞市場的國際競爭力自然穩定,當然也就提高了中國高技術、高附加值(雙高)產品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份額。中俄貿易中,也存在著“倒爺”敗壞中國商品的名聲的問題,使中國商品在俄羅斯一時也出現信任危機,對中國商品的質量持懷疑態度,影響到中方出口額。這里也不難看出中哈貿易經驗對中俄貿易的借鑒作用。
COSCO這個躋身于世界遠洋航運企業前三甲,以遠洋海運為主要業務的中國特大型遠洋運輸集團,從遠洋來到了遠離海洋的歐亞大陸腹地,2000年3月份在哈薩克斯坦建立了自己在中亞的代表機構,這件事在中亞引起困惑和震動。急于尋求出海口的哈薩克斯坦人經過短暫的困惑不解很快領悟到了它的現實含義。中國人的全球化運作思維將海運和陸運聯系了起來,海陸聯運不僅大大擴大了中國外貿進出口業務的吞吐量,而且還為中亞提供了大流通量的出海通道。哈薩克斯坦運輸雜志《主干線》就此發表題為“中國公司開拓哈薩克斯坦貨運市場”的署名文章,評論說COSCO進駐中亞表明“經濟的高速發展正在促使中國人尋求新的進出口途徑”。哈薩克斯坦是一個典型內陸國家,似乎在COSCO將海運和陸運連接起來的戰略舉措上看到了通向海洋的希望。對COSCO的全面介紹表現出了他們對這個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的1200多個港口有著貨運聯系的中國公司的興趣。對此,文章指出,“很明顯,中國是我們共和國最重要的鄰居之一,許多專家傾向于將中國通道作為哈薩克斯坦的優先選擇”[5]。一個規模龐大的哈薩克斯坦鐵路改造計劃正在熱烈醞釀中,中國公司有望中標。中哈貿易的更大發展是指日可待的。
已經十分清楚,近年中哈貿易額逐步上升,出口商品結構逐步優化正是因為它受到了油氣開發投資的驅動。貿易的提升需要驅動力,按照現代國際貿易的“優勢競爭理論”,一個處于工業化過程中的國家要在國際貿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出口貿易要經過這樣三個艱難的驅動階段:要索驅動階段—投資驅動階段—創新驅動階段。可以說,中哈貿易正處于由要索驅動階段到投資驅動階段的過渡。這就是近年中哈貿易額得以逐步上升,出口商品結構得以逐步優化的深層次原因。油氣戰略與客觀上存在著的中哈兩國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及地緣關系優勢相碰合,打開了中哈貿易的局面,中哈能源合作是中哈貿易額增長的啟動器。投資產生滾動效益,油氣資源開先,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COSCO)等隨后步入中亞開發投資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它的本身。可以說,石油投資是開拓,他打開了中哈貿易關系的新局面。人們在談論“現代絲綢之路”。“現代絲綢之路”的內涵是什么?中哈貿易的近年發展已經對此作了回答,即資本商品帶著高技術產品和經過現代創新的優質傳統商品沿古絲路西去,油氣資源及其他資源由西而來,這就是“現代絲綢之路”的內涵,古絲路在今天有了新的含義。在古絲路上不再是緩行的駝商隊,而是暢流的油氣管道和滿載現代商品快捷的鐵路和公路運輸。
俄羅斯有著得天獨厚的油氣資源,僅其西伯利亞就被人將其與波斯灣、里海地帶共同稱作世界三大油區。俄羅斯正在實施以石油振興經濟的“東向油氣戰略”,俄羅斯東部地區(含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油氣地質儲量分別為349.29億噸和110.49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只分別為地質儲量的7.9%和7.3%,可見開發程度極低,開發潛力巨大。中俄油氣資源合作已引起兩國具有遠見卓識的專家和有關公司的注視,對此兩國高層領導也在頻頻接觸會晤。古“絲綢之路”的后代,中華大地的炎黃子孫在今天不僅能給西去東來的古“絲綢之路”賦以新的內涵,還應該開拓出一條北去南來的新的現代“絲綢之路”。
中俄經貿如何打開局面?或許這就是近年來中哈外經關系發展所能提供的最為重要的借鑒與啟示。
當今國際經濟正經歷著全球化過程,“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領域里的作用大大超過人們的估計,全球經濟以相互依存的趨勢明顯加強。安全合作與經濟競爭在國際關系中成為兩個并行不悖的特點”[6]。我國與俄羅斯的地緣經濟中的互補性日趨明顯,兩國油氣資源項目合作是必然趨勢。眼下處于醞釀啟動階段的中俄油氣合作項目不僅會使我們得到新的油氣資源來源,填補我國越來越大的油氣資源缺口,而且會為中俄貿易注入新的活力,使中俄貿易擺脫頭幾年的低谷徘徊局面,從低谷走向持續增長,達到應有高度。我們應抓住有利時機,及時總結當年在哈薩克斯坦瀕里海油田投標的經驗,以當年的氣派和遠見卓識參與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油氣田的勘探與開發投資。我們占著地緣優勢,應該說,比之當年在中亞,天時地利對我們更為有利。中俄油氣資源合作成功,中俄油氣管道鋪設之時也就是中俄商路暢通之日。經貿關系的發展將會與兩國間的睦鄰友好合作和戰略伙伴關系的發展趨于同步,使二者得到良性互動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華勝.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與中俄關系[J].《俄羅斯研究》,2001年第三期,總第四期.
[2]韓立華.中俄經貿關系中的商品結構問題[J].《俄羅斯研究》,2001年第四期,總第一期.
[3]楊忠強.中亞石油與中國[J].《俄羅斯研究》,2001年第一期.
[4]徐仲平.中亞已成多國市場,抗爭需要對策[C].199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七屆三次會議大會書面發言,1998年收入《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文選》,中國書籍出版社.
[5]А.ХАСЕНОВА.中國公司開拓哈薩克斯坦貨運市場[J].《МАГИСТРАЛБ》,2002年第五期。
[6]倪世雄等.現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388頁,2001年7月.
- 上一篇:文句歧義管理論文
- 下一篇:古典詩歌鑒賞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