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透析及對策畢業論文

時間:2022-03-31 03:00:00

導語:貿易透析及對策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透析及對策畢業論文

一、什么是技術性貿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非關稅壁壘的一個組成部分。通常是指一國或以維護國家安全、保護人類、動植物生命及健康、阻止欺詐、保護環境、保證產品質量為目的,或以貿易保護為目的所采取的種種技術性限制措施。這些措施若標準過高,超出了實際需要;或者在制定技術規格時帶有偏見,不合理地優待本國產品或某些特定來源的進口產品時,則會變成不合理的貿易壁壘,在主觀或客觀上成為自由貿易的障礙。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國際貿易中的關稅壁壘正被逐步取消,傳統的非關稅壁壘活動空間也日益縮小,以人類健康、生態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面貌出現的技術性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世界貿易組織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Agreementon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簡稱TBT協議)也積極鼓勵協議的各參加國制訂技術法規和標準,并推行評審制度,來推動技術進步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從而出現了國際貿易中商品的進出由價格、關稅調節變成了由技術指標或技術指數或法律、法規來調節的趨向。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九大出口貿易國,我國出口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二、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商品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具體表現

我國目前對美國、日本、歐盟等國的出口占我出口總額的47.8%。由于這些國家科技發達、技術水平高,客觀上對我出口產品形成技術性貿易壁壘壓力。實際上,早在1980年,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就開始限制和禁止我國中草藥進口,而進入90年代后,發達國家對我出口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更是愈演愈烈,主要表現為:

1.涉及出口商品品種多、范圍廣。

我國的出口商品中,不論是傳統的農產品、紡織品、玩具,還是新近開發的高新技術產品,都不同程度、不同內容地面臨著技術性貿易壁壘,且技術性貿易壁壘已從原來的商品流通領域擴大到生產、加工領域?,F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應從商品生產的全過程來控制質量,防止污染,有效利用資源,要加強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環境保護與認證工作,所以要求進口商品的生產加工方法也必須符合本國的有關法規和標準,以保護本國的相關產業。如歐盟多次就我國的肉類產品加工過程的環境與衛生問題進行檢驗,由此構成限制我肉類產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在綠色技術措施興起的今天,ISO14000所要求的清潔生產也成為許多國家限制我國產品準入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同時,由于受工業整體水平的限制,所遇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還體現在外國對我產品的包裝、標簽要求、檢驗和檢疫規定、環保、電子商務等方面設置的限制,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阻礙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首要非關稅壁壘。

2.涉及的金額越來越大,后果越來越嚴重。

1998.9.11,美國規定必須對所有來自中國的木質包裝物采取嚴厲的檢驗,確保所有純木材的包裝材料都經過高溫處理、熏蒸或防腐劑處理,否則,所有運來的貨物將一律被拒絕入關。這涉及每年從中國進口的大約100萬個集裝箱。按美國要求的方法對木質包裝進行處理,不僅耗費很長時間(一個40英尺貨柜消毒要用7-10天的時間),而且消毒費用也很高(900-1000美元),包裝成本將增加1/3,直接損失數億美元;我國出口產品尤其是機電產品廣泛采用了木質包裝,因此,該禁令至少間接影響到中國對美出口總額的1/3,約130億美元。1999.6.1,歐委會在未向中方做任何通報,也沒有任何磋商的情況下,以中國出口產品的木質包裝不合格為由,單方面決定對中國輸歐產品的木質包裝實行新的檢疫措施,而且該緊急措施的實施日期為6.10,幾乎沒有給中國出口商任何寬限時間,據統計,此舉影響中國60-70億美元的對歐出口。

3.標準高、多、且又復雜多變。

標準不斷提高。美國提出禁止進口未實施管理體系國家的水產品和肉、禽加工食品。日本也在2000年開始對進口蔬菜施行HACCP體系管理方案。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規定花生中的黃曲霉素含量不得超過百萬分之二十;美國、加拿大規定日用瓷器中鉛含量不得超過百萬分之七;日本規定茶葉中農藥殘留量不得超過百萬分之零點二至零點五。

標準和規范名目繁目。發達國家在涉及安全、衛生、環保等方面標準和規范不但名目繁多,而且都是以國家的法律、法令形式公布的,其中美國有2.5萬個,英國有2.2萬個,德國有1.6萬個,日本僅在農殘限量方面的標準就多達6000多個。

標準復雜。美國常見的產品認證標準分別對計算機、玩具、無線電設備、電視、傳輸設備、食品、藥品、化妝品、醫療設備、紡織品等進行認證,進口商只有拿到相關許可證后,才允許通關放行。而日本除JIS、JAS兩個技術標準體系之外,具有日本特色的行業協會、專業團體也在行使自己的規格認證權力。

標準多變。發達國家經常對技術法規和標準進行修訂和補充,其它國家在信息不暢的情況下,按進口國的原先要求生產商品,在出口時就會遭遇“信息壁壘”。

4.一些技術性貿易壁壘帶有明顯的歧視性。

我國肉類生產居世界前列,但是目前對美國的肉類出口基本上還是空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食品安全檢驗局(FSIS)采用拖延等方式拒絕接受我國企業進行有關檢驗和審查的申請。美國還對我國出口水產品加工廠實施"HACCP"注冊制度,對我國出口罐頭的生產加工廠實行“低酸登記”。更有甚者,美國部分企業正在推行“社會責任管理系統”(SA8000)認證,把人權標準與進口貿易結合起來,其用意不是維護人權和社會責任,而是試圖抬高勞動力成本,削弱我國及其它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

美國和歐盟為了限制我紡織品對其出口,調整了原產地規則,輕而易舉地達到了限制的目的。由于大米市場的疲軟,日本對我國大米進行104項藥殘和農殘檢測,不但技術指數項目多,而且檢測手段也相當繁雜,而對其市場上國內生產部分卻沒有如此多項的檢測。

三、我國屢遭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的原因分析

我國出口產品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一種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工具。

借保護消費者之名,把技術法規和標準當作一種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各國政府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貿易保護主義手段。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制定主動權掌握在各國政府,不需要通過國際組織的批準,世界貿易組織對它的限制也很少,因此,與實施程序復雜,實施過程長的反傾銷相比,它具有可操作性和見效快的特點。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通過此手段,短期內即可達到限制進口,保護本國市場和相關產業的目的。

2.我國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得到長足發展,進出口總額已從81年的400多億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4743億美元,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九大出口國,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3.我國出口產品檔次低,結構單一。

我國出口商品種類主要集中于紡織、輕工和農副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由于生產條件較差,技術水平落后,造成出口商品質量不高,據專家估計,我國產品質量實際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10-20年,而隨著全球質量水平和檔次的迅速提高,國際標準不斷提高,我國產品出口的技術性門檻也隨之提高,出口商品技術性貿易壁壘增加。以紡織品和服裝為例:從1994年起,德國、法國、荷蘭和日本相繼頒布法規,禁止某種染料的服裝和紡織品進口,并對進口服裝附件進行了嚴格規定,使環境因素成為繼配額和原產地限制之后,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的又一重要壁壘。

4.我國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宏觀管理也存在嚴重不足。

我國目前在國家標準中只有10%采用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我國標準體系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標準多而雜,造成產品質量標準的多樣化,令人難以掌握。我國對國際通用的標準和技術性管理措施知之不多,對主要對象國的技術性手段缺乏了解,不能對我國出口企業在宏觀上加以指導。

此外,我國許多企業質量管理意識、衛生檢疫意識、環境意識淡薄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例如,養殖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但養殖戶為了實現飼養的高效率,大量用藥以控制疫病,而毫不顧及動物內藥物殘留對人類健康的威脅;為了促進動物生長,盲目使用激素類藥物,而不問其對人體的影響。

四、我國的對策思路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外國對華貿易中原有的配額等數量限制和其他限制性手段,將失去作用,迫于國內企業界和勞工組織等方面的壓力,外國政府必將采取其他符合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的手段對國內某些產業、市場、就業等進行保護。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具有合法性、隱蔽性、可操作性等特點,必將成為重要的保護手段。為此,我們應積極探討對策并盡快加以落實,具體地講:

1.建立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

政府有關部門應盡快建立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充分利用世界貿易組織各成員方在《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和《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下提供有關技術標準、法規的國家級咨詢點,我駐外經商參贊處等機構收集、跟蹤國外的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措施,建立中國國家技術壁壘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并及時地將信息反饋給有關部門和企業,讓他們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積極措施突破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我們還應充分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中有關發展中國家特殊和有區別的待遇這一原則,堅決反對發達國家提出也我國的經濟發展、資金和貿易等方面不相適應的標準。對于歧視性規定,我們要堅決予以反對,采取雙邊磋商,或在入世后訴諸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等方式,謀求非歧視性的貿易環境。

2.加強國際認證工作,建立與國外權威認證機構的相互認可機制。

認證是證明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管理體系符合某種標準、法規的合格評定程序。由于認證是依據國際慣例對產品進行評價和管理的一項工作,特別是依據國際認證制度開展的認證工作,得到了有關國際貿易和關稅組織的認可,并作為貿易各方接受進貨、簽定合同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我們應廣泛深入宣傳、大力推廣ISO、IEC等一系列國際性標準的認證,進一步擴大生產企業認證覆蓋面,使我國更多產品獲得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我們要加強與更多國際權威認證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簽定認證協議,實現雙邊認證。對進口國需要通過有關認證的產品,檢驗檢疫部門要按照認證協議的要求和認證標準,幫助企業建立相關的質量保證體系,以減少貿易摩擦。我們要積極建立與國際和國外權威機構認證的相互認可機制,相互承認彼此的認證可以節省產品在重復認證中的巨額花費。按照國際標準的要求,加強對認證機構、實驗室的考核和管理,進一步提高認證水平和國際信譽,使我們更多的認證機構和實驗室取得外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權威機構的認可和授權,為企業取得國際認證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如歐盟以外的認證機構可通過政府間、認證機構間相互承認合格評定的協議獲得歐盟授與的“被指定機構”的資格,從而使自己的產品在國內獲得認證后,即可順利進入歐洲統一市場。

3.制定與國際標準一致的國家標準。

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引入技術規定和技術標準,技術規定是指強制適用的標準,而技術標準則指自愿標準。技術規定應基于國際標準,世界貿易組織要求各成員國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及其它國際性標準組織。在執行自愿標準方面,要求各成員國以國際標準作為國家標準的基礎,在資源允許的限度內,參與產品的國際標準的制定,以在強制適用標準和自愿標準方面走國際接軌的道路。因此,我們應制定與國際標準一致的國家標準。同時,要廣泛宣傳推廣國際質量認證標準和發達國家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讓生產企業在掌握國際標準的基礎上去安排生產,以使產品符合進口國要求,這對擴大出口貿易,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都有較大的幫助。

4.出口商品生產企業要完善質量標準體系,為質量管理國際接軌打好基礎。

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有制約受阻的負面效應,但同時也有推動作用。“質量體系認證和評審制度”作為非關稅壁壘為越來越多發達國家所采用,目前世界上獲證企業已達幾十萬家,主要分布在歐美發達國家。我國企業只要跨越這個障礙,就可順利進入國際市場。例如,海爾集團已基本不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所以我國各類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必須認清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多方收集信息,關注本行業國際標準和行業內先進企業標準的動態,并根據國際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及時調整本企業的標準,用先進的質量管理管理工廠,完善生產企業質量保證體系,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同時,加速開展產品認證,實驗室認可和按ISO9000、ISO14000標準進行質量保證體系的審核注冊,使企業出口產品符合國際市場的需要,取得國際市場的“準入證”。

5.改進出口商品包裝,提高我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針對國外對我國未經嚴格高溫、熏蒸或防腐劑處理的實木包裝材料實施的禁令,我國出口商品包裝要適應國際潮流,除考慮對商品的保護外,還須考慮到對人體的影響,運輸的安全、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和環境生態平衡的保護,積極開發符合環保要求的替代材料。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有些國家還規定,商品商標上必須注明商品的主、輔料成分比例及所含有害物的限量。如美國就根據1989年制定的《營養標簽和營養教育法》的規定,一切食品在未進入流通領域之前,都要實行強制加貼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驗局(FSIS)認可批準的標簽。所以必須按照國際市場的要求與習慣進行包裝的設計、選擇和使用,以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