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自由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0 09:44:00
導語:貿易自由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比較優勢與顯示比較優勢系數的含義
亞當·斯密最早提出“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各國之間生產技術的絕對差別,各國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不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后來,大衛·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各國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每個國家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比較劣勢”的產品,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衡量各國產品的比較優勢一般有兩種方法。其一是用產品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來衡量,即產品A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等于產品A的人均產量與其他產品的人均產量之比,產品的相對勞動生產率越高,比較優勢就越明顯;其二是用產品的相對成本來衡量,即產品A的相對生產成本等于產品A的單位生產成本與其他產品的單位成本之比,產品相對成本越低,比較優勢就越明顯。〔1〕
實際上,用以上兩種方法衡量各國貿易的比較優勢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國際貿易理論中通常引入“顯示比較優勢系數”(RCA,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s)來衡量比較優勢。〔2〕該系數定義為:i國k產品貿易量占i國貿易總量比重與世界k產品貿易量占世界總貿易量比重之比。如果該系數大于1,視為i國k產品具有“比較優勢”;若小于1,則視為具有“比較劣勢”。從動態觀點看,該系數上升,視為i國k產品具有動態“比較優勢”;若該系數下降,則視為動態“比較優勢”下降。
二.中國比較優勢的變化(1980~1994年)
表1列出了中國農業密集產品、資本密集產品、勞動密集產品、礦產密集產品共四類資源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的變化。計算樣本年分別為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和1994年。
表1中國不同資源密集產品顯示比較優勢
系數變化(1975~1994年)
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4年
進口
農業密集1.2232.0220.71951.2020.8639
資本密集1.3231.2151.4881.1411.170
勞動密集0.76170.90060.96361.0990.8996
礦產密集0.36330.13490.21330.35520.5710
出口
農業密集2.2581.6651.4911.2671.023
資本密集0.31740.35920.25570.54870.5358
勞動密集2.4813.2923.3233.0193.561
礦產密集0.74730.87281.2510.77680.5459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IEDB),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1975~1985年數據使用IEDB估計數計算;1990年和1994年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計算。
1.進口
農業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經歷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過程:1980年為2.022,1985年下降為0.7195,1990年又上升為1.202,1994年又下降為0.8639。資本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呈現上升、下降趨勢:1980年為1.215,1985年上升為1.488,1994年又下降為1.170。勞動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1980年為0.9006,1994年為0.8996。礦產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1980年為0.1349,1994年上升為0.5710。上述系數表明,中國農業資源、礦產資源、資本資源相對稀缺,不具有出口貿易比較優勢,理應利用進口貿易比較優勢。但從實際系數看,只有資本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系數超過單位1,而農業密集和礦產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系數均小于單位1,反映這一時期中國的農產品和礦產品仍實行“進口替代”戰略,采取“高度自給自足”模式,沒有充分發揮進口比較優勢。
2.出口
農業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呈不斷下降趨勢,1980為1.665,1994年為1.023,但仍具有比較優勢。安德森等人認為,一個國家越是缺乏耕地資源、經濟增長越迅速,其農業比較優勢下降速度就越快。〔3〕中國在糧食出口方面已不具有比較優勢,但在非糧食農產品(如水產品、畜產品、水果、蔬菜、煙草等)出口仍具比較優勢,從而導致整個農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在下降。勞動密集產品出口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其系數呈不斷上升趨勢,1980年為3.292,1994年為3.561。資本密集產品出口不具有比較優勢,這一系數1980年為0.3592,1994年為0.5358。礦產密集產品出口不具有比較優勢,這一系數1980年為0.8728,1985年上升為1.251,而后不斷下降,到1994年已降至為0.5459(見表1)。這表明,1980年以來,出口方面勞動密集型產品充分利用了比較優勢,農業密集產品也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資本和礦產密集產品已不具有出口比較優勢。
3.資源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與我國資源稟賦狀況的關聯度
我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勞動力供給人口占世界總量的1/4以上;耕地面積和水資源二大農業資源十分緊缺,均占世界總量的7%;煤炭資源和水電資源十分豐富,分別占世界總量的10.97%和13.22%,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十分貧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2.34%和1.20%;資本資源相對緊缺,國內投資額占世界總量的3.4%;技術資源供給嚴重不足,以表現一國技術創新和技術發明能力的國際專利數而言,中國僅占世界總數比重的0.27%。各國的自然稟賦是很難改變的,但是通過國際貿易可以改變獲取資源稟賦的能力,同樣可以形成自己的相對優勢。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需要國際出口和進口市場,只有出口更多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更多的資本密集、農業密集、礦產密集產品,吸納更多的國際資本,引進更多的國際技術,才能獲得更多、更大的國際比較利益。
三.各類資源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的國際比較
表2計算了1990年和1994年中國、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四國農業、勞動、資本、礦產資源密集產品貿易的顯示比較優勢系數;表3計算了1965至1994年期間日本、香港、南朝鮮、新加坡、臺灣、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顯示比較優勢系數。
表2中、美、日、澳四國顯示比較優勢系數
1990
澳大利亞中國日本美國
進口
農業密集0.54371.2021.6560.6146
資本密集1.1861.1410.54661.019
勞動密集0.94281.0990.78021.134
礦產密集0.49810.35522.1881.073
出口
農業密集2.2431.2670.09591.222
資本密集0.22200.54871.5701.196
勞動密集0.15103.0190.50260.4753
礦產密集2.2580.77680.12890.4339
1994
澳大利亞中國日本美國
進口
農業密集0.56180.86391.9500.5867
資本密集1.2371.1700.57581.050
勞動密集0.93500.89960.98361.122
礦產密集0.58050.57102.0270.9952
出口
農業密集2.6971.0230.08621.094
資本密集0.39430.53581.4881.197
勞動密集0.19873.5610.51140.5402
礦產密集2.8370.54590.17940.3535
Note: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isdefinedasacountry’ssectoralsharedividedbytheworldsectoralshare.
RCA[k][,i]=(T[k][,iw]/T[,m)/(T[k][,ww]/T[,ww])
subscriptirepresentsreportingcountryi
subscriptkrepresentscommodityk
subscriptwrepresentsworld
subscripttrepresentstotalofcommoditygroupofinterest
Trepresentstrade(eitherexportorimport)
Source: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
表3東亞地區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顯示比較優勢系數變動
年份日本香港南朝鮮新加坡臺灣中國
19652.9827.1293.2070.75181.7112.475
19702.1416.7554.6630.71613.6692.502
19751.8546.9284.8530.83244.5692.481
19801.1766.6884.9580.92425.2403.292
19850.8205.2414.6980.61444.3133.323
19900.5063.7413.0600.61772.7563.019
19940.5113.3242.0380.44801.9483.561
Source: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IEDB),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
1.進口
日本充分發揮了農業和礦產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其系數分別為1.950和2.027;美國充分利用了勞動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其系數分別為1.170和1.237。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資本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系數為1.170,低于澳大利亞水平;農業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系數為0.8639,遠低于日本水平;礦產密集進口比較優勢系數為0.5710,遠低于日本水平。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中國在進口方面實行的“半保護”和“半開放”混合政策,大大限制了中國像日本那樣發揮進口緊缺資源方面的比較優勢。
2.出口
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為3.561,遠高于與其他國家;農業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為1.023,略低于美國的1.094,大大低于澳大利亞的2.697;資本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為0.5358,低于日本的1.488和美國的1.197,略高于澳大利亞的0.3943;礦產密集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為0.5358,大大低于澳大利亞的2.837,略高于日本的0.1794、美國的0.3535。總的說來,80年代以來實行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兩大政策,使得中國在出口方面發揮了勞動密集產品的比較優勢,出口額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7%,可以視為成功地利用“比較優勢”戰略的國際范例。
3.未來中國仍將保持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系數
與日本和“四小龍”相比,1994年中國勞動密集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為3.56,低于1980年香港為6.688、南朝鮮為4.958、臺灣為5.240的水平。這表明,中國勞動密集產品還具有很大的增長潛力。與日本和“四小龍”所不同的是,中國不會出現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系數迅速上升和迅速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日本和“四小龍”地域狹小,國內市場規模有限,產業結構變動迅速,勞動密集型產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較快,必然要將其勞動密集型產品向境外轉移。而中國則不需要跨國境轉移,僅是跨區域轉移,即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擴散和轉移,從勞動力成本高的地區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擴散和轉移。這種東亞的“特例”,使得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系數將是一個緩慢攀升的過程,而不會像日本和“四小龍”那樣出現這一系數過早下降的趨勢。
四.中國走向21世紀發展戰略的選擇
從建國以來,中國發展戰略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50年代的“趕超戰略”;60年代的“四化戰略”;80年代迄今的“翻番戰略”,或稱“轉型戰略”。
本文認為,中國走向21世紀的發展戰略應當選擇“比較優勢戰略”與“貿易自由化戰略”。提出這一戰略的基本依據是中國基本國情以及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中國只有勞動力資源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而在農業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礦產資源、資本資源和技術專利資源處于明顯的比較劣勢和競爭劣勢。當中國進入21世紀時,由于總人口規模將由12億人增長到2020年的15億以上,GDP總量將增長10倍,貿易總量將增長10多倍,因此人口增長與資源消耗、經濟增長與資源供給的矛盾將十分尖銳,中國不可能再像80年代那樣完全依賴國內資源來支撐巨大經濟規模并實現持續高速增長,特別是食物需求和資源消耗需求。這就決定中國必須立足國內,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圍內獲取更多的國際資源、國際資本、國際市場和國際技術,從而實現中國國家發展目標。
比較優勢戰略和貿易自由化戰略的內容是:基于中國各類重要資源在國際經濟與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和劣勢,選擇最大限度的發揮和利用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促進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適度進口中國長期相對緊缺的農業資源密集型產品(如糧食)、能源密集型產品(如石油、天然氣)、礦產密集型產品(如鐵礦砂),積極引進先進國外實用技術,大量吸收國際資本,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主動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過程。上述戰略的目標是:在下世紀初期(2020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和貿易大國。這一戰略包括如下要點:
1.有效地開發和進口農業、能源、礦產資源
1994年日本和美國總人口數占世界總人口比重分別為2.2%和4.7%;日本農業密集產品進口量占世界總量的12.64%,成為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美國為9.59%;美國礦產密集產品進口占世界總量的16.27%,成為世界第一大礦產品進口國,日本為13.13%;而中國農業密集產品占世界總量的2.38%,礦產密集產品僅占世界總量的1.57%。中國從國際市場獲得農業和礦產資源的比重大大低于美國和日本,也遠低于中國占世界總人口的比重。目前中國在進口糧食、石油制品、天然氣、化工原料、有色金屬礦等產品的顯示比較優勢系數均未達到單位1,未充分利用這些長期緊缺資源的進口比較優勢(見表4)。從長遠的國家利益來看,在這些緊缺資源產品上保持全面自給自足的成本是巨大的,無疑放棄了國際貿易所帶的互利互惠。中國大量進口農業密集、礦產密集產品是十分有利的,應當由目前“高度自給自足”型向“基本自給、適度進口、積極進口”型轉變。例如糧食凈進口率目前不足2%,短期指標應提高到5%,中期目標提高到10%,長期目標提高到10%以上。〔4〕世界銀行也認為,如果中國努力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從長遠看,既代價高昂又不能持久,而應突出中國所具有的相對優勢,利用較自由的農產品貿易作為經濟手段,促進高效益的國內生產。世行預測2020年中國糧食進口量約達到3,000~9,000萬噸,凈進口率為5~13%,僅相當于那時中國出口總額的1~2%;〔5〕石油凈進口率由以前的4.5%,逐步提高到長期的40%以上。〔6〕世界銀行建議,中國應實行能源消費結構多樣化戰略,適當進口石油和天然氣,減少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7〕同時應積極鼓勵國內廠商到海外投資農業(主要是糧食)基地、能源基地和礦產品基地。
2.有效地生產和出口豐裕資源密集產品,“以資源換資源”
中國農業資源十分多樣,有耕地面積9,497萬公頃,宜農荒地3,535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6,303萬公頃,可利用草地31,333萬公頃。此外,還有大面積的灘涂、淺海灘,亞熱帶地區達48萬平方公里。因此,應當形成多樣化農業生產格局與貿易格局。中國在糧食生產方面不具有比較優勢,但在生產非糧食的農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例如1994年水果和蔬菜出口額達29.4億美元,顯示比較優勢系數為1.609;水產品出口額達23.2億美元,顯示比較優勢系數為1.763(見表4)。就中國的利益而言,出口更多的勞動密集產品如水果、蔬菜、水產品,進口較多的耕地密集產品如糧食是十分有利的。
中國又是一個多樣化的能源和礦產資源國家,在出口原煤方面具有競爭優勢。1994年煤炭及制品出口額為10.5億美元,顯示比較優勢系數為1.941,占世界出口市場的5.754%,煤炭出口量2,430萬噸,僅占全國煤炭生產總量的2%,有相當大的出口增長潛力。鉛、鋅和錫三大有色金屬出口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分別占世界出口市場的9.967%,6.993%和15.58%;水泥出口具有競爭優勢,占世界市場的5.081%(見表4),水泥出口量為452萬噸,僅占全國水泥生產總量的1.1%,也有很大的出口增長潛力。這表明中國有條件出口豐裕資源換取緊缺資源,以出口增長促進進口增長,以便緩解人口與資源的矛盾、經濟增長與資源供給的矛盾。
表4中國主要產品進出口占世界市場份額及顯示比較優勢系數
進口
年份占本國貿易占世界總顯示比較總值
總數比重(%)數比重(%)優勢系數1000美元
農產品
03水產品19900.19190.27480.1773102378
19940.50021.2030.4373578310
041小麥19904.04214.459.3272156528
19940.83087.2632.640960577
042水稻19900.02170.28570.184411594
19940.12232.3240.8448141488
044玉米19900.08910.45840.295847577
19940.00010.00190.0006179.0
045其它19900.00020.00710.0046122.0
谷物19940.00000.00650.0023104.0
05水果19900.15580.14420.093083137
和蔬菜19940.08920.15410.0560103212
06蔗糖19900.73012.9301.891389475
19940.38593.1261.136446160
074茶19900.01320.25510.16467091
19940.00160.08420.03061941
099食品19900.06970.48910.315737219
19940.05850.52530.190267709
112酒19900.01590.04350.02808532
19940.00900.04310.015610431
12煙草19900.24370.96770.6246130013
19940.02790.16890.061332343
22油料19900.03880.17900.115620725
19940.05390.46460.168862375
礦產品
28金屬19901.4061.8001.162750050
礦物19941.6364.7781.7361891629
32煤、焦19900.13900.31750.204974165
碳、煤球19940.03020.16180.058834934
331原油19900.79440.20430.1319423806
19941.3600.90380.32851573387
332石油19901.1750.63400.4092627015
產品19941.7842.3370.84952063082
341天燃19900.05090.08510.054927191
氣及制品19940.25620.82230.2988296305
351電力19900.21932.6571.715117020
19940.09302.2570.8203107572
51化學19902.8981.4160.91461546258
制品19942.2011.9820.7207254157
56化肥19904.87920.0512.942603133
19941.66513.714.9851925516
58塑料19902.8392.1181.3671514968
制品19944.6886.2172.2595421118
63木材及19901.0572.7451.772564197
制品19940.88003.6051.3101017410
64紙制品19901.3961.1090.7161744784
19941.7092.6100.94891976309
65紡織品19909.8914.9533.1975276498
紗、織物等19948.0637.1102.5849323051
66非金19900.84940.57400.3705453151
屬礦19940.92201.1580.42121066051
661水泥等19900.07140.45790.295538112
建筑材料19940.12091.5180.5517139837
67鋼鐵19905.3462.5491.6452852035
19948.2477.8272.8449534909
681銀鉑19900.03740.23220.149819956
等19940.01420.21760.079116449
682銅19900.45421.0000.6459242297
19940.76953.5221.280889655
683鎳19900.01400.16830.10867511
19940.02270.70140.254926293
684鋁19900.52800.94050.6071281685
19940.50891.7150.6236588395
685鉛19900.00460.17190.11092470
19940.00620.62480.22707225
686鋅19900.01290.16240.10486896
19940.06942.1720.789680272
687錫19900.00460.18520.11952463
19940.02532.3680.860829298
商品總量1990100.01.5491.00053345133
1994100.02.7511.00011561362
出口
占本國貿易占世界總顯示比較總值
總數比重(%)數比重(%)優勢系數1000美元
農產品
03水產品2.2064.0992.1731369785
1.9165.2261.7632319422
041小麥0.00080.00360.0019558.0
0.00830.07440.025110055
042水稻0.13552.2621.19984135
0.42528.4662.856514608
044玉米0.64994.2272.241403561
0.780310.863.655944270
045其它0.08973.6611.94155717
谷物0.05204.2941.44862997
05水果2.8333.5301.8711759522
和蔬菜2.4264.7691.6092936125
06蔗糖0.51132.7151.439317514
0.36193.0471.028437928
074茶0.664615.738.340412710
0.243213.254.472294359
099食品0.13221.1250.596582096
0.13451.2720.4292162811
112酒0.08690.28300.150053966
0.09380.48390.1632113600
12煙草0.27451.0380.5508170460
0.56723.3841.141686359
22油料0.99655.9863.174618769
0.55035.5001.855666016
礦產品
28金屬0.28220.53050.2813175241
礦物0.09680.37100.1251117142
32煤、焦1.2153.8422.037754985
碳、煤球0.87105.7541.9411053989
331原油5.4781.7780.94273401861
1.6531.1550.38972000305
332石油1.5961.1320.6006991554
產品0.64630.95830.3233782144
341天燃0.00420.00920.00492610
氣及制品0.00240.00920.00313024
351電力0.01230.14110.07487673
0.17793.3431.128215383
51化學2.7631.7330.91921715726
制品2.4402.4420.82402952689
56化肥0.04070.20370.108025318
0.05360.50520.170464911
58塑料0.44670.41350.2192277391
制品0.40090.58480.1973485179
63木材及0.47791.5550.8248296739
制品0.65060.8960.9772787336
64紙制品0.47310.46150.2447293814
0.50520.84150.2839611406
65紡織品11.596.9263.6727201610
紗、織物等9.6939.2623.12411730312
66非金2.1191.8400.97571316206
屬礦2.0852.8090.94772523169
661水泥等0.60525.0812.694375838
建筑材料0.44075.8331.968533321
67鋼鐵2.0651.1930.63291282475
1.5431.5730.53071867129
681銀鉑0.03780.27570.146123510
等0.01310.25740.086815972
682銅0.20230.52390.2778125620
0.18060.87550.2953218541
683鎳0.00470.08010.04242975
0.09583.3831.141116006
684鋁0.23280.49560.2627114605
0.20000.72400.2442242108
685鉛0.05142.4731.31131925
0.08999.9673.362108818
685鋅0.04970.78780.417730896
0.20756.9932.359251139
686錫0.13865.6362.98886113
0.171116.585.594207147
商品總量100.01.8861.00062091411
100.02.9641.000121006321
Source: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
3.有效地引進國外技術和利用國外資金
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還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技術創新和技術發明能力不強,國際專利申請批準數僅占世界總數的0.27%。這些決定了中國創新技術在較長時期內應主要來源于國外,即利用“后發優勢”,走“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之路。“用市場換技術”將是中國的長期策略,但是農業技術、高新技術和軍事技術仍應“以我為主、引進為輔”。
中國的資本量僅占世界總量的3.4%,吸引外商投資是其補充國內投資的重要來源。盡管中國已是居美國之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世界第二大國,但人均額仍比較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如上海與青海人均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相差600倍。為此,今后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外商投資于農業、能源、交通、鐵路、通訊、大中型水電站和大中城市公共設施,投資于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總之,“用市場換資金”也是中國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
4.大力開發勞動力資源,積極促進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
由于中國在發展中大國(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中率先進入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且所占份額迅速上升,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國,其比重1994年占世界總數的10.55%,大大高于美國(6.30%),日本(4.95%)的水平。由于中國是在利用不足世界4%的資本資源來解決占世界1/4的勞動力就業問題,這對任何一屆政府都是極其嚴峻的挑戰,決定了中國必須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勞動要素有序的流動,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勞動換資源、以出口促進口”是中國長期發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具有比較優勢,但并不一定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后者是指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壟斷優勢的資源和產品。〔8〕因此應當有選擇地發展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產業,一方面通過產業政策和資產重組,形成若干個大型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合資企業集團,達到專業化和規模經濟,以較低的成本進入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吸引西方跨國公司來華建立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使其技術與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相結合,構成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基礎,不斷提高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在持續高速出口增長過程中,不斷推進出口結構的升級和高附加值化。
5.貿易自由化是發揮中國比較優勢的重要前提
“比較優勢”和“貿易自由化”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互為促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展和不斷積累的過程。所謂“貿易自由化”就是放棄傳統的“內向型”的“進口替代”戰略,大幅度降低名義關稅稅率,取消各種非關稅貿易壁壘,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逐步開放國內各類市場,取消對國外廠商進入中國市場的人為限制,打破少數國有企業對石油、化工、電訊、造船等獨家壟斷或寡頭壟斷的格局,開展公平、公正的競爭,對國內外廠商實行條件相同的非岐視的“國民待遇”等。實行貿易自由化的目的,一是主動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二是將國際競爭機制引入國內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各類資源的進口與出口的比較優勢。
加快貿易自由化進程符合中國國家利益,但不一定符合部門利益。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9〕曾談道,為什么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實行貿易保護政策?答案很簡單,盡管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從貿易中得到好處,例如消費者以較低價格來購買物品,但是這個國家內的某些利益集團受到損害,許多國內生產者面臨國外產品的競爭,工作機會減少。受損者除非得到補償,否則他們一定會反對自由貿易。加速貿易自由化已成為世界之潮流,東盟國家2003年實現“零關稅”自由貿易區,這本身已對中國構成外部挑戰,因此加速中國貿易自由化過程是對這一挑戰的最佳響應。
致謝:本文計算得到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盧衛國博士和許心鵬博士的幫助,文中許多觀點曾與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系黃益平博士、宋立剛博士討論,獲益匪淺。
本項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主要參考文獻:
[1]海聞:《國際貿易:理論·政策·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PeterDrysdale,1988.InternationalEconomicPluralism:EconomicPolicyinEastAsiaandthePacific,Allen&Uniwin,Sydney.
[3]安德森·速水等:《農業保護的政治經濟學》(中文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胡鞍鋼:“中國21世紀糧食戰略的基本選擇”,《了望》周刊1996年第35期,第15至第17頁。
[5]世界銀行亞太區中國和蒙古局國別運行處:《崛起的中國:中國在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長期問題和選擇》,世界銀行報告號:16643—中國,1997年6月。
[6]胡鞍鋼:“中國21世紀石油戰略的基本選擇”,《了望》周刊1997年第9期,第14頁至第16頁。
[7]世界銀行:《藍天碧水:中國二十一世紀的環境》,世界銀行報告號:16481—中國,1997年6月。
[8]洪銀興:“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兼論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理論的缺陷”,《經濟研究》1997年第6期,第20頁至第26頁。
[9]斯蒂格利茨:《經濟學》(中文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 上一篇:世界經濟長波分析論文
- 下一篇:經濟發展戰略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