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25 11:11:00

導語: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研究論文

一、切實防范與應對

首先要積極開展政治外交交涉,采取反傾銷調查等必要的反制措施,遏制有關國家對我國濫用貿易救濟措施的行為;要依照WTO規則,加強對有關國家新出臺各類補貼政策措施監督和分析,依法及時發起反補貼調查等措施,豐富我國貿易救濟手段,維護我國出口市場穩定。

其次要積極參加多哈回合談判等多邊談判,促使其向著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發展,增強我國對國際經濟秩序和國際規則的話語權,促進我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穩定增長。

第三要密切與產業的聯系,加強進出口預警監測工作,暢通預警信息渠道,對可能發生的貿易摩擦做到早預警、早防范、早應對。

第四要以全球化眼光全面審視我國食品安全、知識產權、環境保護等問題,大力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在品牌建設、開辟營銷渠道等方面下功夫,逾越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一、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特點

(一)美國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風潮的領頭羊。

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一舉一動對世界各國都起著示范效用。作為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率先出臺大規模救市和刺激經濟計劃。有關國家緊跟其后,陸續出臺了龐大的新刺激經濟計劃。

(二)救濟金額巨大,重點支柱產業是重點救助對象。

2月13日美國眾參兩院通過經濟振興方案,使美國政府用于挽救金融危機的總金額達到9.7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3,是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反恐戰爭當前累計開銷的13倍;德國也通過了二戰以來最大的一項財政刺激方案,規模達500億歐元。加上去年11月已批準的310億歐元方案,合計規模約占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5%;美國推出向三大汽車企業提供174億美元解困方案后,加、日、瑞、英、法、意旋即加入救濟汽車業隊伍。德日泰等國家對本國重點支柱性產業和中小企業采取廣泛的減稅、現金補貼等政策,著重培育重點產業的長期競爭力。

(三)傳統的關稅限制和禁止進口措施仍是發展中國家貿易保護的重要抓手。

印尼宣布對至少500種商品實施進口管制;俄羅斯提高汽車進口關稅;阿根廷對進口鞋和汽車配件施加新的限制措施;厄瓜多爾自去年秋天開始全面提高關稅,對部分肉類產品征收的關稅由25%猛升至85.5%;印度1月宣布將禁止進口中國玩具,此前還提高了鋼鐵產品和大豆關稅。

(四)濫用貿易救濟措施仍是貿易保護的主要形式。

2008年10月以來印度密集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17起貿易救濟調查,囊括反傾銷調查、反補貼調查、特殊保障措施和一般保障措施四種貿易救濟手段;1月底,歐委會不顧我國政府和產業的強烈反對,宣布對我緊固件產品采取最終反傾銷措施,征收63%至85%的懲罰性關稅;一向甚少使用反傾銷措施的日本也修改法規,放寬國內企業申請反傾銷調查立案條件。

(五)以“標準”為核心的各種貿易壁壘措施的貿易保護作用日益突出。

“使用本國造產品”、“產業回歸”、“在外企業回歸”是近期美歐媒體高唱的主調,經濟民族主義不僅成為當今歐美社會的主流思潮,并且體現在國家的各項政策措施中。2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總額高達7870億美元的新經濟刺激方案中最終保留了飽受全球抨擊的“購買美國貨”條款,“意大利人吃意大利食品”運動已從小城蔓延到大都市。

(六)外籍勞工成為貿易保護的犧牲品。

面對失業激增,騷亂游行等社會動蕩不斷的現實,發達國家各個社會階層在排斥外籍勞工問題上形成共識,英法德美迅速收緊了對外籍勞工的限制。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求美國跨國公司減少外包業務,盡量讓本國人員就業;英國保守黨領袖公開表示在經濟危難的情況下,各國政府首先要保護好本國國民的生存權利;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救助汽車商時則要求其承諾不將工作或生產轉移到國外,并只雇用本國勞工;歐美等發達國家工會組織不斷指責政府向外籍勞工發放工作簽證;外籍員工成為微軟、英特爾、摩托羅拉等企業首批裁員的對象。

(七)金融保護主義等貿易保護措施變身后再度抬頭。

冷戰時期,發達國家拒絕不同意識形態國家的資本收購本國企業,也限制本國資本流入“異類國家”。金融危機發生后,這種變相貿易保護措施再度抬頭。據國際金融協會調查,2009年流向新興市場的私人資本將由2007年的1萬億美元驟降至1650億美元,降幅高達82%。美日歐銀行紛紛從新興市場撤出,停止向外國貸款,側重解決國內問題。法國、德國政府設立基金幫助本國企業免遭外國企業并購。這種金融重商主義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企業融資困難,進而影響經濟復蘇計劃的實施。金融重商主義的結果必然是受害國發起貿易保護以實施報復,導致貿易保護主義重演。

目前國際金融危機仍看不見底,各國政府為盡快擺脫危機,無疑將更多地采取“只掃自家門前雪”的貿易保護措施,貿易保護主義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將保持慣性,短期內難有重大改變。二、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

(一)我國外貿進出口雙下滑。

據海關統計,2009年1月我國進、出口分別同比下滑43.1%和17.5%,這是我國進出口連續第三個月下降,為十年來首次。尤為值得關注的是,1月份我對美國、歐盟、香港、韓國和東盟國家等主要貿易國和地區的出口同比分別下滑9.8%、17.4%、35.4%、29.1%和21.9%,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同比下滑20.9%和28%。與此同時,我國進口初級產品大幅下降50.3%。其中,鐵礦砂、原油進口量分別下降11.2%和8%,進口額分別下降37%和53.3%。

(二)吸收外資困難增多。

2009年1月,全國非金融類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75.41億美元,同比下降32.67%;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496家,下降48.73%。

(三)貿易摩擦居高不下。

我國曾連續十三年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我國遭受反補貼調查數量已躍居全球第一。2008年全球共有21個國家對我國發起“兩反兩?!闭{查93起,涉案金額63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5%和35%。奧巴馬新政府上臺后,美國勞聯產聯等工會組織和美國紡織業界、鋼鐵協會等產業組織在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勞工福利、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上對我國指責的調門再度升高,不僅要求美國新政府加強對中國等國輸美紡織品、鋼鐵等產品的監測,通過征收反補貼、反傾銷稅防止上述國家產品對美出口激增,還要求新政府在對外貿易中更多強調環保和勞工標準等。事實上,美國等國早就開始把上述“標準”作為限制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具有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入其市場、保護其“夕陽產業”的重要抓手,并以此作為為其高科技、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入發展中國家開道的利器。更應注意的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很多領域尤其是中低檔生活消費類產品不可能不從中國進口,所以只能在打開中國市場,提高出口方面去尋求平衡。今后一個時期,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表現為采取進攻性措施,即對中國的市場開放提出越來越多的要求。此外,近期我國進口降幅遠大于出口降幅,我國與有關國家貿易失衡問題再度成為熱點,我國與有關國家的貿易摩擦有可能進一步激化。整體上看,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數量多、涉案金額大、涉及領域廣、危害重,對我國的各類貿易限制措施呈現多樣化、綜合化、隱蔽化和長期化趨勢。

(四)我國產業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在當前歐美市場消費需求銳減背景下,西方國家企業對我國市場的需求和借重明顯上升。有關國家優勢產業為轉嫁危機,在對歐美出口受阻后,轉而以傾銷等不公平貿易方式加劇對我國市場低價出口,對我國部分基礎性支柱產業造成嚴重沖擊,導致我國企業大量停工減產,生產設備閑置,裁減用工人員。不僅危及國內產業安全,也干擾國內市場秩序。僅2008年第四季度,70%國內石化企業停產或半停產,部分企業生產裝置負荷降至近一半,部分石化產品價格垂直下滑。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促使發達國家對虛擬經濟進行反思,著力重振實體經濟,重新加緊對全球全產業鏈的控制。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憑借其在新能源、Ⅱ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加速對我國市場的滲透,極力擴大市場份額,對我國新興成長型產業構成巨大威脅。

(五)我國承受巨大就業壓力。

我國每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總量約2500萬人,目前全國約有2000萬農民工因全球金融危機失去工作,約占全國1.3億外出農民工的15.3%。2009年610萬名大學畢業生中就業困難的比例可能占到1/4。近年來我國中小民營企業在吸納就業,促進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與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相比,我國中小企業在資金技術、信息、營銷渠道、人才等方面處于競爭劣勢,與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爭奪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容易在不公平競爭下遭受重創。2008年約67萬家小企業被迫關門,近670萬的就業崗位“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