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保護思想對外貿影響
時間:2022-05-28 09:32:00
導語:美國貿易保護思想對外貿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往來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重視,各國之間的貿易聯系也越來越緊密。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迅速爆發,進而蔓延到全世界,導致世界上一些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普遍下滑,高失業率高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之中,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美國為了適應政治和經濟的需要,為了維持它在國際競爭中的霸主地位,掀起了新一輪的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
1對我國外貿采取的措施
1.1傳統的貿易壁壘措施
2008年對過硫酸鹽、淡水小龍蝦尾肉、無可鍛性鑄鐵管件、鐵釩合金、六偏磷酸鈉、圓形焊接碳鋼管件、鋼釘、薄壁矩形鋼管、亞硝酸鈉、非公路用輪胎、未加工橡膠磁鐵、鋼絲衣架、電解二氧化錳、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片和條、低克重熱敏紙等產品發起反傾銷,案件高達16起之多。其中圓形焊接碳鋼管件、薄壁矩形鋼管、亞硝酸鈉、非公路用輪胎、未加工橡膠磁鐵、電解二氧化錳等6類產品美國還采取反補貼措施。2009年非封閉內置彈簧部件、環形焊接碳鋼管線管、小直徑石墨電極、環形焊接壓力管、鋼制螺桿、空調用截止閥等12項產品實施反傾銷反補貼措施,光2009年1月到2009年5月短短的4個月竟高達11起之多。2010年1月到2010年7月半年時間里對油井管等產品發起13起反傾銷反補貼措施。2011年2月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終裁,認定自中國進口的鉆管對美國國內產業構成實質性損害威脅。據此,美商務部將反傾銷稅令和反補貼稅令,傾銷稅率除兩家強制應訴企業為零外,其余企業為69.32%~429.95%,補貼稅率均為18.18%。2011年5月31日,美商務部公告,決定對中國鋼質高壓氣瓶產品啟動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本案是美對中國產品發起的第29起、2011年第3起“雙反”調查。2011年7月27日,美國際貿易委員會對華重鍛造手動工具日落復審終裁,決定繼續維持反傾銷措施,稅率為15.02%~50.81%,實施期限仍為5年。
1.2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
美國的保護措施越來越隱蔽,近年來美國利用一系列的技術標準來加強對本國的貿易保護,給本國的貿易保護穿上合法的外衣。美國的標準特別多,是一個標準大國,它制定的包括技術法規和政府采購細則在內的標準有5萬多個,私營標準機構、專業學會、行業協會等制定的標準也在4萬個以上,其中不包括一些約定俗成的事實上的行業標準。聯邦政府制定一些強制性的標準,主要涉及制造業、交通、環保、食品和藥品等。此外,相當多的標準,特別是行業標準,是由工業界等自愿參加編定和采用,美國私營標準機構就有400多個。這一體制造成的結果是技術標準數量繁雜,要求比較苛刻,美國把這些標準用來作為國際貿易的標準,來限制國外產品的進入,經常讓人防不勝防。2009年6月美國國家標準學會(ANSI)和國際安全設備協會(ISEA)聯合推出了一套新標準,該標準的編號是ANSI/ISEA207-2006,它從設計、規格和使用等方面對公共安全領域從業人員的反光背心作了詳細規定。同年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最新版(ASTM)F963-2008玩具標準。該標準在2007年版本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新的要求。它們分別是磁鐵、彈性系繩球(溜溜球)、包裝薄膜以及繩、帶和橡皮筋。
1.3知識產權措施
2007年4月10日美國就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和出版物市場準入問題,分別向WTO提出兩起申訴。這是2001年中國入世以后,美國第一次針對中國知識產權問題向WTO爭端解決機制(DSB)提起的第一個訴訟,也是美國第四次向DSB提出針對中國的申訴。近年來,美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指責并未停止,2009年2月中旬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美中貿易關系報告”,對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IPR)再次提出嚴正警告之后,中美之間關于知識產權問題的磋商再次密集起來。據知識產權局統計,2010年,出口至美國的中國產品被申請“337”調查的高達19起,在這些調查中,中國出口企業即使獲得勝利,也會因為高昂的訴訟費用和停滯的產品銷售遭遇巨大的損失。美國利用“337”調查來限制本國從中國的知識產權產品的進口,達到貿易保護的目的。2011年9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中國的知識產權進行332調查,并發表題為“中國知識產權侵權情況和自主創新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的報告。該報告分五部分對中國的知識產權侵權和自主創新政策及其對美國經濟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調查。內容涉及中國知識產權侵權和自主創新政策的趨勢和特征、中國知識產權侵權情況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改善對美國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中國創新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日前,美參議員庫恩斯對《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2011)提出了兩項修正案,從而為美國的知識產權創造新的保護。
1.4藍色壁壘措施
藍色壁壘是指進口國以勞動者勞動環境和生存權利為借口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其中SA8000是藍色壁壘的核心。美國已在2007年試行的SA8000認證標準中,把知識產權、勞工利益等非產品本身的質量標準納入進口農產品標準中。如果完全按照美國的要求進行養殖和加工,必然增加生產成本,加大我國農產品出口難度。美國制鞋業已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耐克、匡威等世界著名鞋類制造商已逐漸從制造企業轉型為貿易企業,以經營品牌為主。目前,美國的鞋類市場中,本國生產的僅占5%,其余95%均依靠進口,美國將企業社會責任認證(SA8000)納入到對生產企業的要求之列,最近幾年,藍色壁壘越來越多地為美國加以利用,要求與美國簽訂合同的供應公司盡可能達到SA8000的要求,SA8000已經成為限制我國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的重要工具,加大了我國勞動力的成本,我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正在喪失。
2原因分析
2.1世界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后,美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成效甚微
2007年底以來,美國金融危機爆發,逐步演變為金融危機并向國外擴散。演變成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危機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國際金融形勢急劇惡化,美元貶值,物價上漲,經濟崩潰,銀行工廠倒閉,政府竭力救市還是無濟于事,全球性經濟衰退的風險明顯增大。2008年2月14日,布什總統簽署以減稅為核心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法案》,減稅總額高達1680億美元。2009年2月,奧巴馬政府通過名為《美國恢復與再投資法案》(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財政刺激計劃,該計劃又被稱為“奧巴馬新政”。2010年3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簽署了一項總額180億美元的促進就業一攬子方案,即《雇傭激勵以恢復就業法案》。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盡管實施了大規模的金融救援和問題資產救助計劃,但美國金融市場風險溢價仍居高不下,信貸市場緊縮嚴重,以短期利率為主的傳統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2010年以來,美國經濟依然未進入平穩的經濟復蘇,而是延續著時升時降的反復震蕩。事實證明這種經濟復蘇持續時間不長,各種經濟指標出現短暫改善后再次惡化。失業率也居高不下,一直在10%左右的高比例徘徊。2010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占全球經濟的份額比2009年下降了2.5個百分點,世界銀行2011年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11年~2012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可能為2.8%和2.9%
2.2中國是美國的第一大競爭對手,而危機后中國經濟仍快速發展
在世界經濟不景氣這種大環境下,中國經濟卻在持續增長。2001~2010年,中國貿易規模持續擴大,進出口貿易總額由5097億美元擴大至29700億美元,共計增長4.8倍,年均增長21.6%,占國際貿易的比重由4%升至9.7%。其中,出口由2660億美元增至16000億美元,增長了4.9倍,占世界市場的份額由4.3%升至10.4%;進口由2436億美元增至14000億美元,增長了4.7倍。截至2010年,中國已成為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巴西、南非等經濟體的第一大出口市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2008年達到2986億美元歷史高點。此后順差逐漸收窄。2009年和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分別為1961億美元和1831億美元,比2008年分別下降34.4%和38.6%。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與出口總值之比為11.6%,2011年以來,盡管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經濟運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但是中國的進出口平穩較快發展,貿易結構繼續優化,外貿發展更趨平衡,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取得新進展。2011年1~9月,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6774.4億美元,同比增長24.6%。其中,出口13922.7億美元,增長22.7%;進口12851.7億美元,增長26.7%,進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4個百分點。
2.3中美貿易摩擦受到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整體影響
美國從興起到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超級大國,開放是使美國保持長久發展活力的一個關鍵因素。盡管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總的趨勢是自由貿易,但是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在增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貿易逆差越來越大,雖然服務貿易和高科技產品貿易有順差,但是商品貿易逆差巨大,在巨額的貿易逆差面前,美國貿易政策中的保護主義明顯加強,保護手段實施力度加大。再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美國帶來嚴重的高失業率和高通貨膨脹率,美國雪上加霜,而中國又是美國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長期以來的貿易順差,美國長期以來的貿易逆差,這就加劇了中美貿易摩擦。
3我國的應對措施
3.1把兩國貿易摩擦看成是兩國經貿關系發展的推動力
美國采取的一系列的貿易壁壘措施中蘊含著公共的利益訴求和人文關懷,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種壁壘對我國提出了更高水平的發展要求。可以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更好地開拓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美國市場,更好地迎接美國市場的競爭和挑戰。中美貿易摩擦要避免政治化,有貿易就一定有分歧,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中國政府要加強與美國政府的平等對話,加強聯系。
3.2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解決國際貿易糾紛
WTO爭端解決機制對所有的成員來說,都提供了妥善解決貿易糾紛和抑制違規保護的重要途徑,它是一種保護成員方合法權益的手段,也是督促其履行應盡義務的工具。作為WTO的成員,我國應充分了解WTO的相關規則來解決問題。政府要深入了解WTO的機制,企業也應該聯合起來,充分利用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應訴。美國的各種行業協會已經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利益集團,它們為企業代言,成為影響對華貿易政策進而影響兩國貿易摩擦的一股重要的力量。而我國的行業協會還比較松散,沒有強大的行業協會為企業積極應訴,所以我國需要增大行業協會的力量,幫助企業成功應訴。
3.3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快速轉型
按照比較優勢的理論,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所以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上具有比較優勢。事實也證明,我國近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得益于廉價的勞動力。即支撐著我國的外貿出口率,也大大吸引著外資到我國來投資。但是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國際上不斷出臺的壁壘措施,我國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喪失。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快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升級。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企業要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提高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