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議論文:小議清潔生產在農村建議的作用

時間:2022-01-24 03:29:09

導語:農村建議論文:小議清潔生產在農村建議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建議論文:小議清潔生產在農村建議的作用

本文作者:張司達工作單位:盤錦市污水處理管理中心

農業精細化、精細化水平滯后,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有效轉變,特別是以單家獨戶的分散經營為主的我國廣大農村,農業生產機械化資源投入不夠,再加上了我國土地的多樣化,丘陵化,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業精細化作用的難度,制約了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半機械化、半手工勞動的生產還在我國的很多地方存在,據對我國農業機械的投入進行統計分析,我國的耕地擁有農機動力僅有30多kW,農村勞動力擁有的農機動力還不足2kW;3在農業科技投入及生產支撐上,我國的農業科技貢獻率還不足40%,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研制和使用率嚴重低于其他發達國家,在農業科技推廣的嚴重不足的基礎上,對農業相關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更是少之又少,為我國農業的科學、高產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農業生產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日益加重,據我國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在農藥化肥的使用上,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的使用水平,對農業土壤污染增加了土壤的流失,對水體的污染也嚴重影響到了地下水資源和大氣,對人和畜禽的健康都造成了直接的威脅,同時,生活垃圾、秸稈處理等對農業生態平衡造了嚴重的影響。

開展農村清潔生產的必要性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生產條件的限制,循環農業經濟意識的薄弱,對農業的可持續生產模式的認識不夠,在農業生產上重數量而輕質量,對資源的利用過分強調單次利用,而忽視了循環經濟的合理應用和有效利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對我國水資源的利用不夠合理,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世界的難題,而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上,對水資源的利用卻仍然停留在單純的澆灌上,無法實現對水資源的循環復用和有效利用,再加上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很多地區缺水問題嚴重,造成了糧食產量的下滑和人蓄飲水困難;二是由于耕地資源與人口增長比例懸殊,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再加上土地沙漠化、鹽堿化程度逐年增加,更加加劇了我國人均土地擁有量,在土地的耕種上,重用輕養,對農作物秸稈通常采用焚燒,不僅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同時也對大氣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土地資源的流失以及土壤肥力的降低,已經成為我國農村建設和生產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阻礙,更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農村資源的供需平衡;三是農村能源在利用上仍以煤炭和薪材為主,從資源的利用效率和開發利用方式來講,對農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直接影響,現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比如太陽能技術、風力資源的利用、秸稈氣化技術等,由于技術工藝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生產規模上因成本相對較高而難以實現普遍推廣,進一步增加了資源結構的不合理,以致出現地區性的資源短缺、資源浪費、生態失衡的惡性循環。

推動農村清潔生產的思路和原則

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結合農村的生產實際,探索一條從循環經濟中來實現農業生態和諧發展的思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環境和資源要做到和諧發展,現代工業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資源的消耗和利用無形中將壓力轉移給了廣大的農村,一方面給加大了對農村所提供的物資流、能源流的需求量,致使農村可利用的資源出現銳減,另一方面,工業污染又加劇了對環境的破壞,而生態環境的轉變又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承載力,致使農民的農業成本的增加,農民增收空間的縮小,嚴重抑制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為此,改善農村環境與資源的矛盾,必須解決農村經濟中現存的問題;2注重農村資源和環境的統籌兼顧,在農村資源的開發和生態環境的維護上,既要注重人與生態的和諧共生,也要兼顧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和諧相處,既要將文明和物質進行協調,也要將物質和能量進行統籌協調,也就是要在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的過程中,充分尊重人類和生態的和諧發展,切忌將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建立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犧牲上;3注重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提高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資源的過度浪費,環境的不斷破壞,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不合理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作為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日益受到廣泛的關注,為此,加快對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由對資源的依賴性轉向資源的科技型,實現對農村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轉變單一的農村經營服務方式為統一的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型,促進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文明和提高;4推動農村公共管理服務,強化政府的職能作用。政府作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倡導者和引導者,要加大對公共管理部門的服務職能的轉變,多渠道、多方面、多元化的促進政府服務型工作力度的落實,將農村清潔生產、農業循環經濟進行有機結合,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

推進農村清潔生產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結合農村清潔生產的實際,從對農村清潔工程的設施和資源環境的改善上來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和和諧發展,減少農村污染的排放,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推進。加強對農村清潔工程的推廣力度,實現農村清潔生產農村生產生活工程中對農村廢棄物和資源化利用是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比如針對農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糞便等,可以通過相應的配套設施來實現對農村廢棄物的凈化和處理,為農村經濟的和社會發展創造效益。比如結合農村的具體實際,對農村生活廢水進行集中處理,實現污水的綜合治理,可以實現對田園的清潔供水,通過對農田有害廢棄物的收集整理和轉化,可以實現對環境友好型的生產轉變,構建農民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社會化服務方式的形成,對農田農藥化肥的利用率提升33%,對農作物秸稈的利用率提升90%以上。根據我國各地農業生產的區域化特點,要針對其農業生產生活具體實際來開展針對性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建設,比如對于陜甘寧地區要加強對雨水的收集和節約利用,而對于豫冀湘等地區要加強對農田秸稈和農藥殘留的綜合治理等,同時在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過程中,要將資源整合作為其發展的綱領,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對農產品的檢測、對農業環境的保護等多方共同聯合,從根本上實現對農村普遍存在的人蓄糞便、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利用。建立村規民約,加強農村清潔生產相應制度的設立,完善農業生產和服務的市場化運作機制,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解決農村農業農民生產生活中,對環境和資源的浪費問題,推動農村清潔生產的有效實施。加強對農村能源的有效利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在農村能源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沼氣工程的優勢,改造農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如加強對農民牲畜的圈棚建設,對農民的廚房進行建設,對廁所進行改造,挖掘農民生活中潛在的污染源,按照農業生產生活循環經濟的原則,來重點推進農村沼氣工程的建設力度,加強對農村養殖業的協調,實現對農村耕地的保護,對水庫的保護,對農牧業草場的保護等,科學安排生產、通過生活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水平,合理利用土地,確保農村生產和能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