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管理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04-03 10:31:46
導語:農村環境管理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淮北平原土地面積廣闊,村莊眾多,農業人口1500多萬,是重要的糧食等農作物生產基地,但環境管理及保護尚不成熟。目前城市的環保意識和環境管理都得到加強,取得顯著成效,而農村的環境逐漸惡化,嚴重地影響到農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水平提高,更制約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環境問題急需解決,必須形成有效的、有意識的、健康的、可持續的管理之道和管理措施。
1農村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
1.1秸稈污染。淮北平原每年每季都要收割農作物,產生大量的作物秸稈。牛羊等牲畜飼養減少、燃氣等新能源代替傳統焚燒秸稈,造成秸稈回收和存放成為農民的一大問題。目前農村對秸稈的處理主要方式是就地焚燒或就近河溝傾倒,致使二氧化碳粗放式排放,土質惡化、農作物減產;特別是造成河溝堵塞、水質發臭、河水干涸。進一步加劇地下水污染和灌溉受限,很大程度上影響農作物產量和生態系統的健康循環。1.2土壤及水的污染。農民主要是在土地上活動,不可避免地對土地造成一定的破壞,過量的化肥使用,生活廢物、廢水隨糞便一起流入土壤中,出現一些電池等難降解的重金屬物品;殘留的作物農藥及薄膜塑料大棚難以降解,這些都會破壞的土壤的結構,降低農作物的產量,以及帶來的地下水污染,特別是塑料大棚種植青菜,為爭取產量,過度抽取地下水,過度使用農藥,加劇地下水的使用量和污染。在河流中過度捕食魚蝦,致使水草叢生,大面積蔓延,影響水質,對生態造成一定影響。1.3生活垃圾。農村生活水平總體在提高,配套設施在改善,但缺乏相應的環保設施,垃圾隨便傾倒,難降解的、可回收的、飯菜都傾倒在地,環保意識及管理制度薄弱,處處臭味,蒼蠅亂飛,無垃圾統一。
2農村環境問題主要原因
農民環保意識不強,心里無環保概念,對環境破壞帶來的影響缺乏認識;即使認識到環境的問題,也不知道如何去處理,如何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環保制度不完善,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農村環境污染的相關保護制度,缺乏環境管理機構、管理資金、管理人才及相應的環境監測和監督部門。沒有有效的環境立法和治理設施,缺乏技術支持和指導。
3可持續發展道路
加強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群眾思想認識,增強各級領導及有關部門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責任感和急迫感。結合實際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制度和監測制度,并提供制度法律依據,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推進有關部門加強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增建環境治理設施,如采取科學技術,變秸稈、糞便、生活廢水、可降解垃圾為沼氣,變廢為寶并能為農村提供低碳新能源;垃圾中轉戰并配備相關人員負責處理。把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納入到縣鄉村干部績效,優獎劣罰,提高積極性。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同時引進先進的治理技術,多角度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工作,推動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從認識到管理發生了重大變化,生態環境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
4結束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生態環境的改善毫無疑問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農村環境關乎農民的身心健康、農民生活水平狀況和農村經濟的穩步上升,認清農村環境形勢的嚴峻性,找出原因,加強管理。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在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方面,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張承文.農村環境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化工設計通訊(資源與環境),2017,(6):213.
[2]鄭家明.對可持續發展環境管理的新思考[J].化工設計通訊(資源與環境),2016,(42):168-171.
[3]王成路.淺議小城鎮環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環境保護,2016,(2):201.
[4]孟偉,孫啟宏.試論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下的我國環境管理制度創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198-201.
作者:郝云力 王茂華 單位:阜陽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 上一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建議
- 下一篇:農村財務管理模式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