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農村引進優質勞動力探究
時間:2022-12-01 09:48:53
導語:鄉村振興農村引進優質勞動力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勞動力是經濟發展中的主力軍,西部農村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勞動力的缺陷性問題。本文通過對現階段農村勞動力的現狀分析,以及優質勞動力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探究出西部農村引進勞動力的路徑。培育鄉村振興戰略下西部農村勞動力發展新模式,為西部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優質勞動力;路徑
在黨的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鄉村振興成為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方位面臨的重大長期性、戰略性舉措。農村產業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教育醫療衛生條件差,西部部分農村還存在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問題。導致西部農村長時間勞動力都呈現流入城市、流出農村的特點。西部不同于全國其他的地區,由于整體經濟發展較慢,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不僅向西部城市流動,而且還有一大批勞動力流向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因此西部農村勞動力問題更加突出。
一、西部農村勞動力現狀
西部農村由于長時間受自然環境的限制,經濟發展比較落后,農民生活水平較低。近年來在黨中央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的幫扶下,大部分農村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農村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農村勞動力長時間向外轉移,造成當前我國西部農村遺留勞動力與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匹配,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矛盾凸顯,農村勞動力結構性劣化問題嚴重。(一)勞動力轉移呈現選擇性。從發展程度來看,一般城市發展層次較高,產業配套比較完善,產品制造深度和綜合利用程度高,工業化進程推進快,有較多高科技的支撐,發展潛力大。所以城市的勞動就對勞動者的身體素質、知識技能等各項綜合條件都有較高的要求,對外來務工人員也有嚴格的篩選機制。因此城市可以接收的勞動力大部分都是青壯年并且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流入城市的都是農村相對優質的勞動力。雖然也有部分留在農村的優質勞動力,但是這部分人數量還不能滿足當前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市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較好的居住條件,醫療、衛生、教育等發展都遠遠領先農村。這些條件的完善也吸引著大量勞動力流向城市。所以導致當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呈現選擇性。(二)留守勞動力結構劣化。傳統的農業勞動對勞動力的各項綜合素質要求較低,現階段農村的各項種植經驗大多都是農民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的,太多的理論教學。導致現階段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老齡化、婦女化問題嚴重,結構性矛盾突出。同時農村勞動力面臨著勞動力的素質不斷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漲等的問題。西部農村人口數量大,農村勞動力結構性問題突出,甚至很多農村出現了空心化的現象。農村生活條件不斷惡化,種植業發展緩慢,留守農民生活條件不斷降低。城市相比于農村有較好的基礎設施,更好的就業機會與就業環境,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剩余的農村勞動力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識技能,在今天農村機械化程度普遍提高的情況下,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項設施不相適應。造成一種惡性的循環。
二、優質勞動力如何助推鄉村振興
優質勞動力是指那些具有較高文化程度,掌握一定技術的勞動力。優質勞動力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前提,西部農村缺乏優質勞動力成為阻礙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相反,如果能夠引進一大數量的優質勞動力將會對西部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一)不斷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嚴重,導致農村產業的發展缺少新思想、新技術的突破。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首先,優質勞動力的引進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新思維與新方法,重新煥發農村的生機與活力。現階段各項新技術的發明讓農產品在供、產、銷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技術突破。在新技術的帶領下,農村的各項產品產量不斷提高,銷路不斷拓寬,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其次,勞動力結構的豐富可以吸引更多外來資本的流入,帶動農村資本的活力,使農村資本創造更多的價值。部分勞動力在回鄉時都有一定的創業的動機,在農村大量機會存在的條件下,許多外來資本大量的流入會帶活農村經濟的發展。(二)激發農村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優質勞動力的流入伴隨的是農村各項產業的潛在發展。農村憑借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在依托自身條件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但是長期缺乏開發自身特色的條件與機會。優質勞動力的引入可以給農村發展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加大優質勞動力的引進可以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加快科技成果向現代生產力的轉化;加快生態環境、生物資源等的研究,大力普及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農產品處于產業鏈的上游,如果單純依靠當地的自然資源發展,產業鏈終端產品的經濟力量薄弱,必然會導致經濟的外向程度較低,盈利能力較低。優質勞動力的引入則會改變這一現狀,為農村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三)有助于創建美麗鄉村。美麗鄉村的建設不僅僅是農村自然環境的改善,更是要注重鄉村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在充分尊重保護弄農村生態本底的前提下,抓好居民點社會風情的建設。在大量農村青年流入城市的背景下,許多家庭出現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在農村養老體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導致大量老人無人照顧,同時也不利于兒童的成長。對農民的和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勞動力的回流意味著長期老齡化的家庭開始趨于完整,部分家庭可以實現家庭人口的完整,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農村社會和諧。
三、西部農村引進勞動力路徑探究
新時代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要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的現代化新農村,是黨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在引進優質勞動力時也要主抓這幾方面,創建更有吸引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一)產業興旺,為進村勞動力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自2013年提出精準扶貧政策以來,國家加大對農村的扶持力度,新建了一批特色的農村產業,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農村遺留勞動力自身的局限性,發展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農村主要是以種植業為主。雖然,近年來各縣鄉都大力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但歸其根本還是在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要發展以農業為基礎的二三產業,首先要發展好第一產業,打好第一產業的基礎性地位,拓寬二三產業的發展路徑。以往有人力為主的農作物種植方式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種植方式。首先現代農業自身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需要的人力越來越少。其次,農村遺留勞動力老齡化不允許再維持以往的生產方式。農村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質是結構質量的提高,轉變農業的傳統發展方式。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將網絡引入農村種植業的發展,讓互聯網在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應有的優勢。最大限度上利用互聯網在農產品的供、產、銷等方面創建“三位一體”的農產品產業鏈發展模式。為農村遺留勞動力提供合適的務工方式,同時為再次返鄉的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民收入較城市居民一直較低,主要是因為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缺乏規模經營,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小,導致農民收入長期增長幅度緩慢。西部農村應該避開軟肋,依托地緣、資源等比較優勢,從特色產業入手,培育、鞏固、擴大競爭優勢、為勞動力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二)生態宜居,創建美麗家園吸引更多人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西部農村引進優質勞動力的關鍵,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林草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化,風沙危害嚴重。一方面導致部分地區不適宜人口居住,勞動力被迫流向城市。一方面導致農產品質量低,農民人均收入低,不能滿足農民日常生活的需要。農村要吸引勞動力,根本上還是要改善農村生活環境,走綠色發展道路。在建設過程中不僅要生態環境綠色而且要農業發展綠色。讓農村逐步走上工業化的過程中,合理部署,協調發展。新型農村產化發展要求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水平,而是要做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實現著幾個方面的兼顧和統一。老一代農民進城務工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生存,經濟追求是他們選擇工作的首要追求。但是新生代的農民則與老一代農民有較大的差距,他們文化程度較高、見識較廣、信息較多、注重長遠的發展,他們更加追求生活環境質量的提高。因此要大力建設美麗鄉村,讓農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三)鄉風文明,創建適宜的人文環境。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一方面要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另一方面要圍繞新時代農民需要的文化服務、組織農民開展文化活動,不斷提升農民素質。進城務工農民多為青壯年勞動力,隨著現在全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他們對于自身生活環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物質上的滿足,他們在精神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之余他們希望有更好的休閑娛樂環境,他們希望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相比于城市的優勢在于農村寄托著所有離開家鄉人的鄉愁。要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就要吸引更多的人返鄉就要在創建和諧鄉村生活上建立農村自己的特色。強化教育引導,把握鄉風建設方向;保護開發并重,大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拓寬有效渠道,提供豐富且具有特色的公共文體服務;綜合地域資源優勢,發展民俗文化產業。為返鄉勞動力創建一個和諧美麗的新農村。(四)治理有效,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農村要吸引勞動力不僅針對那些返鄉的農民工,更重要的是對于一些文化水平高的人才的吸引。制度的健全是關鍵,在健全農村各項制度方面政府應該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制定相應的人才引進政策。同時在返鄉農民工在就業上保障農民的人身安全,盡量消除在城市就業中所遇到的年齡、性別等方面的限制,讓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的農民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黨的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在吸引勞動力過程中,重點在于深化要素體制改革,推進城鄉要素深度融合,完善農村各項制度體系和新型農村人才管理模式,有效提升農村治理水平和集體發展能力,為農村現代化吸引更多的人才。科學合理地用好現有人才,形成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用人機制。西部地區農村要想快速發展,優質勞動力是關鍵。西部地區農村要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為返鄉勞動力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蔡昉.人口紅利與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J].甘肅社會科學,2013,(1):1-4
[2]李漢良.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與對策[J].經濟問題,2002(11).
[3]李芳.關于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理論界,2002(4).
[4]唐愛民.西部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動因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1.
作者:吳文麗 單位: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實變函數論在巖土工程勘查的作用
- 下一篇:高職計算機微課模式分析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