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農村婦女與新農村建設
時間:2022-05-14 10:59:19
導語:試論農村婦女與新農村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婦女人力資源基本內涵
農村,是相對城市而言的地域概念,是最古老的社會實體。依據人力資源內涵,所謂農村人力資源就是在農村區域范圍內總人口中具有智力和體力勞動能力,能夠從事農村經濟社會活動的勞動者人數的總和。從社會性別的視角來看,農村人力資源可以分為農村男性人力資源和農村女性人力資源(亦稱為農村婦女人力資源)兩大類。因此,農村婦女人力資源就是農村女性總人口中具有創造物質、精神和文化財富能力,能夠從事智力和體力勞動的女性人口的總稱,它是農村女性勞動者數量與質量的統一。從數量上看,農村婦女人力資源是現實和潛在女性勞動力的人數;在質量上則是農村女性勞動力體質、智能和思想等素質的反映。總的來說,農村女性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決定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的數量與質量;農村女性人口結構決定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的結構。我國農村婦女人力資源是一個“數量眾多、成分復雜、層次分化、差異較大”的人力資源群體。[3]農村婦女人力資源質量作為農村女性勞動力體力和智力的綜合反映,它通常與農村女性勞動者的健康狀況、文化程度、技術能力、科技素質和意識理念等緊密相連。具體而言,我國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由以下幾方面人口構成:1、處于勞動年齡內(16-55歲,后同),從事農村經濟社會勞動的農村女性人口,它是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的核心部分,被稱為“農村適齡女性勞動人口”;2、處于勞動年齡內,長期從事城市經濟社會勞動的農村女性人口,它占農村人力資源的相當一部分,被稱為“農村適齡女性就業人口”;3、雖然尚未達到勞動年齡,但是卻已從事經濟社會勞動的農村女性人口,被稱為“農村未成年女性勞動者”或“農村未成年女性就業人口”;4、已經超過勞動年齡,卻依然繼續從事經濟社會勞動的農村女性人口,被稱為“農村老年女性勞動者”或“農村老年女性就業人口”;5、處于勞動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并要求參加社會勞動的人口,這部分人口被稱為“農村女性求業人口”或“農村女性失業人口”;6、處于勞動年齡內,正在接受教育、參加不同層次不同內容學習的農村女性人口,被稱為“農村女性就學人口”;7、處于勞動年齡內,正在從事家務勞動的農村女性人口;8、處于勞動年齡內,正在軍隊服役的農村女性人口;9、處于勞動年齡內的其他農村女性人口。在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的實際人口構成中,前五部分通常被認為是農村經濟活動人口,即現實的農村婦女人力資源;后四部分則被看成是潛在的農村婦女人力資源。農村婦女人力資源作為農村人力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資源,它具有能動性、資本性、增值性、再生性、社會性和區域性等顯著特征。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已經不是土地、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的增加,更多地體現于勞動者知識和能力的提高,即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上。農村婦女人力資源作為農村女性勞動力的擁有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價值主體,是農村經濟增長要素的主要供給者。從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二元經濟理論、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產業結構變動中勞動力資源變化趨勢理論以及社會性別理論等視角,系統分析農村婦女人力資源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可以看到農村婦女人力資源是農村物質資本積累的基本源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力軍、農村公共事務的重要參與者、農村先進性別文化的主動塑造者、加快城市化進程的主要推動者和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影響者。因此,農村婦女人力資源在數量基礎上的質量水平將直接影響和決定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速度與進程。(一)農村婦女人力資源是農村物質資本積累的基本源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蹦繕藢崿F的過程,本質上是農村物質資本創造和積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農戶增收、農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提高,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態勢基本形成。農村婦女人力資源作為農村人力資源的主要部分,是農村物質資本積累的主導性力量,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物質資本的創造和積累離不開農村婦女人力資源。正如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所述,人和勞動是生產和經濟活動中發揮最關鍵作用的核心資源,“人口在這里是財富的基本源泉”;[4]101人是勞動的主體,自然資源是客體,資本資源則是二者的中介;近代社會中出現的資本和自然資源高于人力資源,甚至控制人的現象,是一種“異化”現象。在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視域中,農村婦女人力資源是農村物質資本積累的根本動力和基本源泉。關于人力資源在經濟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現代人力資本理論有詳細論述。人力資本理論創始人舒爾茨在長期的農業經濟研究中發現,20世紀50年代美國農業生產量的迅速增加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其關鍵性因素并不是土地、勞動力數量或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識、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他指出“人力資本的增長可能是經濟系統內最為不同凡響的特點”。[5]綜上可見,農村婦女人力資源,是農村生產要素中的主體性資源,是農村物質資本積累的基本源泉;農村婦女人力資源對農村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作用,尤其經過開發的農村婦女人力資源,隨著人力資源質量的提升將成為農村經濟系統中最能動最活躍的要素,是農村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的關鍵。國內外經濟發展實踐也證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力資源質量與經濟發展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即人力資源素質越高,該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越快;反之亦然。(二)農村婦女人力資源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力軍?,F代農業,是相對傳統農業而言的。農業現代化,就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6]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包括農村婦女在內的新型農民培養是關鍵,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導力量,因此農業現代化發展離不開農村婦女人力資源開發。二元經濟理論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無限供給的農業勞動力在高收益的吸引下會源源不斷地進入城市工業部門,最后直到城市工業部門吸收完所有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劉易斯,1955);因此,二元經濟中的農業部門必須依靠技術進步以提高生產率,來保持農業和工業兩個部門的平衡發展(拉尼斯和費景漢,1961)。在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引發了農業部門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非農轉移,農業生產女性化成為我國農村勞動力結構,因此農村婦女人力資源客觀上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力軍和核心力量。沒有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的利用與開發,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育程度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的開發程度。農村婦女人力資源開發,不但能使長期束縛于傳統農業生產的婦女逐步適應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還能通過經營管理素質和現代意識的提高,改變傳統低效、自給自足的經營管理方式,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三)農村婦女人力資源是農村公共事務的重要參與者。隨著改革與發展的深化,農村婦女日漸成為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核心力量,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農村婦女的參與,甚至必須基于她們的發展和參與。正如同志所說“中國的婦女是一種偉大的人力資源。必須挖掘這種資源,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保?]農村公共事務的管理也是如此,在管理的過程中既不能出現農村婦女視角的缺失,也不能離開廣大農村婦女的廣泛參與,否則“管理民主”目標無法實現。因此,農村婦女人力資源是農村公共事務的重要參與者。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認為人不僅是勞動者,還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發展應該是統一的,“建立在資本基礎上的生產發展本身要求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使資本主義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這是一種客觀趨勢”;[4]486在未來社會,每個社會成員的才能都得到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人是能夠承擔各種不同社會職能的人,他們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勞動需求,并且使自己先天的、后天的各種能力得到自由地發展;當今社會發展呈現這樣的態勢,“物質生產力的限制,取決于物質生產對于個人的完整發展的關系”、“真正的財富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4]222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內涵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農村婦女的全面發展意味著農村婦女在體力、智力、政治參與和生產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與完善,其中農村婦女公共事務參與狀況直接反映農村婦女的政治素養,是衡量農村婦女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農村婦女在農村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的直觀反映。農村婦女人力資源公共事務參與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管理民主目標的題中之意,也是提高農村婦女參政水平、促進婦女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四)農村婦女人力資源是農村先進性別文化的主動塑造者。社會性別(Gender)理論認為女性能力和社會地位之所以低于或劣于男性,不在其生理特征,而是后天形成(波伏娃,1949);婦女所扮演的性別角色不是女性生理所決定的,而是社會文化所規范的;人的性別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對家庭環境和父母與子女關系的反應中形成;生理狀況不是婦女命運的主宰,男女性別角色是可以在社會文化的變化中改變的;男性在勞動力市場上能保持優勢,而婦女創造勞動生產率的價值被貶值,是傳統文化所決定的社會性別標志的表現,是社會為他們做出的位置安排。[8]由此,女性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扮演著“他者”的角色,通過相對于男性的關系被描述和界定,如女性通常被描述為是柔弱的、需要保護的、無能的、不成熟的、非理性的、易哭泣的,男性則是尊貴的、強壯的、有魄力的、成熟的、理性的、堅強的。而這些觀點,再與政治、文化、社會以及歷史等環境因素進行綜合,從而形成了“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高女低、男主女從、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男女兩性差別觀念,甚至在現代還在不斷被內在化、概念化和大眾化。毋庸置疑,這種傳統的“女性弱者”性別文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村婦女成長為新型農民的現實期待并不相匹配;同時,也不利于農村婦女自身的全面發展。農村先進性別文化的締造,需要讓農村婦女參與到農村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讓農村婦女主動去展現和塑造具有時代特色的農村新女性形象,獨立、自主、平等、自信。唯有如此,才能在新農村建設中全面激發農村婦女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農村婦女的全面發展,最終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真正成為農村先進性別文化的展現者和塑造者。(五)農村婦女人力資源是加快城市化進程的主要推動者。產業結構變動中的勞動力資源變化趨勢理論認為,人類社會最早的生產部門是農業部門,它是社會分工和其他非農產業部門存在的基礎,“農業勞動不僅對于農業領域本身的剩余勞動來說是自然基礎,而且對其他一切勞動部門變為獨立勞動部門,從而對于這些部門中創造的剩余價值來說,也是自然基礎”;[9]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大量絕對過剩的農業勞動人口便流入城市,即隨著產業結構的變遷,農業勞動力數量和人口有向城市集中的顯著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會有更多的勞動力依次轉移到工業和非農業生產領域。我國的城市化實踐印證了這一趨勢。隨著農業經濟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從農村流向城市,農業勞動力數量和人口向城市集中。我國城市化主要有兩種途徑,[10]一種是內涵式城市化,主要依托現有城市吸納和轉化更多人口,尤其以農民工為代表的農村流動人口,促使他們能平等地獲取和利用城市的基本公共資源,轉化為真正的市民;另一種是外延式城市化,指通過行政區劃變動迅速擴大城鎮的地域規模,大量農民就地擁有了市民身份。農村婦女人力資源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非農產業的勞動力轉移上,城市化發展聚集了大量農村婦女勞動力在各種經濟活動中的直接參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更集中了包括農村婦女在內的許多勞動者的創造性活動,城市化的發展離不開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的參與和推動。與此同時,城市化也給農村婦女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農村婦女不再囿于農村的土地上和傳統的農業生產中;城市化還為農村婦女發展創造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和優化的社會氛圍,為農村婦女獲得全面發展提供了基礎和可能。(六)農村婦女人力資源是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影響者。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關聯密切。一方面,農業生產天然依賴和利用土地,如農業生產分布受自然環境影響、農業產出規律亦由自然產出規律決定;另一方面,農業發展對土地的利用和開發過程,實質上也是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適應和改變過程。此外,從資源現實來看,我國人口數量龐大,一直以來與耕地之間供給矛盾突出,耕地資源人均擁有量嚴重不足。新中國成立以后,雖然我國農業綜合生產力高速增長,但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破壞和犧牲生態環境才獲得的。隨著農業的深化發展,資源和環境壓力明顯加劇,農業生產面臨巨大危機,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困難重重。農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農村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農村水土資源和農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母親這一社會角色,農村婦女承擔著人口繁衍的重要職責,因而農村婦女人力資源對農村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起決定作用。首先,由于生物遺傳的原因,母親的素質會進行代際傳承,即母親的智力、體力和文化水平等都會影響甚至決定子女的智力和體力。其次,子女在社會化過程受到母親影響。在農村社會中,子女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普遍受到母親影響,母親的言傳身教是子女成長中品性養成的重要途徑。作為農村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力量,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的經營理念、管理水平,及其作出的生產決策都會對農村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產生積極影響,如耕地的保護、森林植被和水資源的保護,水土流失的治理、土地荒漠化以及防止農業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等。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農村婦女人力資源開發,提高農村婦女的整體素質,增強農村婦女的環保意識,轉變其生育觀念、降低農村人口出生率,更好地處理好農業與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推動農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巢小麗工作單位:中共寧波市委黨校
- 上一篇:城鄉收入和消費差距的唯象研究
- 下一篇:農產品現代流通的問題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