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探討
時間:2022-04-28 10:27:57
導語: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資金積累和投入,離不開金融支持。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經濟貨幣化程度不斷加深,但是農村的金融結構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金融配置效率低、金融發展滯后等。文章以貴州省為例,通過實證分析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互惠互利。
關鍵詞:農村金融發展;農村經濟增長;關系
我國農村經濟從改革開放以來有了顯著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阻礙了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陳舊的制度、僵化的觀念、政府以及農民思想觀念等方面,比如二元結構體制使得規模經營難以實現、農村投入少、產業化經營基礎薄弱、政府缺乏對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科學規劃和指導、農民整體素質偏低。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我國建立了農村和城市分割的體制,實行“二元化”管理。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經濟學家逐漸展開對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并提出了通過金融改革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理論,本文以貴州省為例,通過實證分析二者存在的關系,并提出加強農村金融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措施。
一、我國農村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現狀
(一)我國農村經濟增長的發展階段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恢復階段。在經歷了長期封建統治、半殖半封的社會壓迫、帝國主義侵略、連年展示等的創傷,我國農村經濟百廢待興,使得建國初期農村經濟處于極度落后的局面。建國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和修正,農村經濟面貌得到初步改善,為以后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二是單一計劃經濟階段。1956年開始,我國開始“”、“化”、“社會主義改造”等運動,城鄉統一實行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階段我國農村經濟增長率在1960年達到最低(-16.4%),在1964年達到最高點(12.9%),二者相差近30個百分點,可見當時經濟發展波動非常大。三是改革開放時期。這一階段主要是1978年至1990年,農村實行責任承包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村經濟得到穩步發展,經濟增長率波動幅度明顯減小。四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并發展的階段。1990年以后,農村經濟發展逐漸平穩,但是“三農”問題逐漸凸顯,農村經濟增長呈現平穩中略有下滑的趨勢。縱觀以上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經歷的四個階段,進而總結出我國當前農村經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現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逐漸下降、農業綜合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業產業結構改革、局部生產過剩、非農業經濟發展迅速。
(二)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金融發展是經濟建設的決定性因素,農村金融的發展要靠農村金融的支持。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同樣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1979年至1993年,此時為農村金融機構的恢復和成立新機構時期,農村金融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狀態,市場競爭力逐漸激烈。二是1994年至1996年,這一時期的農村金融轉向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及時、有效的金融服務為目標,相繼成立了中國農業銀行,農業銀行商業化改革步伐加快。三是1997年至2007年,盡力了金融危機和通貨緊縮后,強化了農村信用社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地位。下面我們談談農村金融規模,以貴州省為例,自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省的金融行業發展迅速,信貸規模也而在不斷拓展,有力地帶動了貴州農村經濟發展。1978年貴州金融機構每項貸款總額為21.63億元,農業貸款僅占9.34%,1989年農業貸款上漲到10.8億元,但占總量的7.57%,2005年,農業貸款上漲到179.11億元,占總額的7.77%,雖然每年數字都是刷新最高紀錄,但是農業貸款所占百分比卻越來越小。
二、我國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
本文研究的數據主要來自于貴州省統計局和《貴州統計年鑒》,數據樣本所跨區間在2000———2010年。相關數據主要包含了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兩個部分,此外農村投資力度等相關數據也在模型回歸考慮范圍之內。為了不影響數據的波動,本研究對農村經濟增長取其自然對數値監測。結合相關參考文獻和貴州省農村金融的現狀,本研究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自然對數(FR)作為應變量,效率指標(RLD)是農村金融發展,分別將規模指標(RFIR)和結構指標(RLTL)作為自變量,再將農村人力資本(HC)、農村產業結構(INS)和農村投資力度(RFI)作為控制變量,以此來建立數學模型。dFR=α0+α1dRLD+α2dRFTR+α3dRLTL+α4dHC+α5d+α6dRFI+μ在這個數學模型中FR表示貴州省農村經濟增長,μ表示隨機誤差項。效率指標與結構指標與農民增收指標呈現正相關狀態,也就是說貴州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這些數據充分說明貴州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是相互制約的。金融發展效率指標和結構指標對應的是農村貸款余額及存款余額的比例,由這項數據可以得出,農民收入的增加得益于農村貸款的發展。前期資金的投入是生產效益產生的決定性條件也是基礎性條件,而農村貸款正好解決了農民生產的資金的供需矛盾,為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生產效益的提高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加強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的措施
第一,完善金融服務體系。貴州省只有堅持不懈地進行農村金融體系的深化改革,才能在農村經濟發展和金融體系發展中實現主導作用。只有不斷完善農村的信貸體系,采用引導和監督的方式,讓農民更善于利用貸款,減少風險。第二,創新金融產品。國家要對金融產品創新應予鼓勵,但不能違背金融規律。針對創新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問題。要逐步推動實現農村金融服務法制化,實現商業性支農、政策性支農、合作性支農的功能互補。而在金融服務的實踐中,首先要主動幫助農民了解掌握金融知識,讓金融要創新金融產品與抵押擔保方式,而各級政府可以大力推進信用村、鄉、鎮的建設,并出資組織建立農業擔保公司和農業風險保障基金,解決農民擔保問題,降低金融貸款風險杠桿在農民致富的路上的作用。第三,完善金融政策。國家要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強化金融機構服務“三農”職責,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此外國家要依法規范農村金融服務促進農村金融管理和服務規范化,支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政策長期化,農村金融法制化,建立差別化的監管政策,重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在農村金融生態建設、征信體系建設、金融知識普及、金融人才教育等方面,都需要各級政府及有關方面的共同參與和推動。第四,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環境。首先要加強農村信貸投資的力度,這就要求國家政策對農村金融的扶持,從而改善農民的投資環境,最終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達到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的協調發展。
四、結束語
農村金融的發展是農村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的發展決定了現代農村經濟的走向和進程,農村金融的發展好壞決定了農民收入增長與否,所以促進農民增收要抓好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農村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者的有效結合和不斷創新會成功發揮“供給先導”的作用,所以促進農民增收要抓好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從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
作者:張亞娥 單位:中共渭南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丁志國,徐德財,趙晶.農村金融有效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嗎[J].農業經濟問題,2012(09).
[2]李春霄,賈金榮.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的實證分析[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2(06).
[3]陳文俊.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相關性實證研究[J].系統工程,2011(03).
- 上一篇: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 下一篇:建設局節能降耗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