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學內科學教學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11-21 03:04:47
導語:農村醫學內科學教學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內科學是農村醫學專業的臨床專業課和主干課,內科學所闡述的內容在臨床各學科的理論和實踐中具有普遍意義,與其他專業課程有著密切關系。如何使學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內科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值得該課程教師的深思及探討。該文通過分析近年來農村醫學專業內科學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專業培養目標及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大綱范疇的問題,以“必需、夠用”為原則,精煉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教”與“學”的相長,提高教師隊伍的數量與質量,從而為農村、社區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實用型醫療人才。
【關鍵詞】內科學;農村醫學;教學現狀;教學對策
農村醫學專業的內科學是介紹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生發展規律、診斷、治療和預防的一門臨床醫學課程,是醫學相關類專業的臨床專業課和主干課。內科學所闡述的內容在臨床各學科的理論和實踐中具有普遍意義,與其他專業課程有著密切關系。如何培養學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內科學的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是作為本課程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分析近年來內科學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達到專業培養目標,實現與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有效對接。
1教學現狀
1.1學生現狀。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新設了農村醫學專業。其目的是為了培養與新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相適應,適合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實踐能力較強的技能型醫學專門人才,從事常見病、多發病的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健康管理及康復指導等工作[1]。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及就業學歷上移的沖擊,中職學校普遍存在著生源危機,絕大多數中職學校招生分數線不足中考總成績的一半,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能力低,在起點上“先天不足”,四年制專業教育很難彌補其不足,這也成為農村醫學教育無法逾越的障礙[2⁃3]。許多家長尤其是農村的家庭青睞衛生學校(以下簡稱衛校)的主要動機是因為學醫是一門技術,便于就業,不至于失業;而對于學生而言,上衛校學醫并不是絕大多數學生的初衷,而是迫不得已的無奈選擇。因此,許多學生缺乏內驅力及上進心,對學習消極懈怠、興趣不濃,對將來所從事的衛生職業工作熱情不高。1.2課程設置現狀。農村醫學專業為四年制中專生,在校學習時間短。前2年尚需學習如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基礎文化課。內科學學時不足180學時,相對較少,但內容繁多,通過短暫的教學使學生扎實地掌握內科疾病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對于基礎素質低、學習能力不強且從未接觸過臨床的學生來說顯得異常艱難。因此,要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所有課程,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顯然已不能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主觀能動性[4]。1.3教學資源現狀。自衛校停辦社區醫學等涉及臨床類的專業以來,臨床類教師已陸續退休、轉崗、分流。此外,中職衛校屬于全額財政撥款單位,受制于編制、財政經費的影響,每年教師資源人才的引進受到很大的限制。上述等因素導致農村醫學專業臨床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存在知識老化與臨床脫節,年齡層次差別較大,缺乏中流砥柱的中間力量,難以保證農村醫學專業內科教學的要求。
2教學對策
2.1依照“必需、夠用”為原則,精煉教學內容。農村醫學專業內科學教材包括呼吸、循環、消化、泌尿、血液、風濕、內分泌和代謝、神經系統疾病等內容。每個疾病的編寫內容又包括概述、病因和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和其他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預防等。其內容涵蓋之多、之廣,要想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掌握消化這些內容,只有精煉教學內容。如何精煉教學內容,應本著農村醫學專業設置的初衷,依照“必需、夠用”的原則。近年來,由于大氣污染加重、人們不良生活方式的滋長、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工業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內科疾病的流行病學和疾病譜分布正在發生改變。呼吸系統疾?。ㄓ绕涫锹宰枞苑渭膊 ⒎伟?、心血管疾?。ǜ哐獕骸⒐谛牟。?、腦血管?。X血栓形成、腦出血)、內分泌系統疾病(糖尿病、痛風)的發病率顯著增加,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病的發病率逐年遞增,已成為鄉村醫師預防保健、健康檔案管理的首要任務。上述農村常見病、多發病應增加篇幅重點詳細講解,而相對少見的疾病譜如血液系統、泌尿系統則相應的縮減課時,或可讓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自學。依照“必需、夠用”的原則,每個系統也要有重點,有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則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原本學習理解能力就不強的學生很難掌握。比如循環系統,重點應放在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章節,而肥厚性心肌病、感染性心內膜炎、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等少見的疾病譜則縮減篇幅,做簡要講解。此外,每種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病理部分只做簡單概述或“只談結果,不述過程”;臨床表現部分重點介紹臨床特點或特征,且通俗易懂、便于掌握;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與預防等部分著重診斷依據、鑒別要點、治療原則和預防措施等方面,并且體現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技術等“四新”的原則。執業助理醫師考試是從醫資質的門檻,重要性不言而喻,授課內容也要結合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大綱內容,有的放矢,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通過率。2.2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在內科學的授課中,若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良好的授課方法無疑是重要的手段,單靠某一種授課方法或缺乏必要的授課技巧,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內科學的授課中,臨床教師要根據授課的內容、學生的特點,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把幾種授課方法與技巧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易于使學生抓住重點,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5]。以下是者作在內科學的教學中較多使用的幾種授課方法與技巧,現簡單介紹如下。2.2.1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改變傳統的、單調的、陳舊的教學方式,對于教師來說尤為重要。借助于人民衛生出版社《內科疾病防治》配套光碟,在授課過程中,利用好圖像、動畫、視頻等多媒體信息,使傳統教材中的文字表述和補充性圖例等變得更加形象、具體,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及掌握[6]。2.2.2案例分析法。采用臨床案例教學法,可促進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學會思考和善于思考,對臨床病例的把握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最終在緊密結合實際的理論學習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選擇一個典型、真實、難易適中的案例進行分析,帶領學生通過病例分析獲得患者的陽性體征、陽性實驗室結果等,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在案例分析時,注意縱向和橫向分析,從病因、臨床特點進一步延伸至診斷依據、鑒別診斷及治療措施,并在此期間可穿插提問,進一步增加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7⁃9]。2.2.3歸納綜合法。教師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內科教材內容,將需要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與臨床知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并進行歸納、綜合,使講授內容簡單明了、條理清楚,包括單一疾病、系統疾病和縱橫歸納綜合等[10]。如歸納綜合能引起心房顫動的內科疾病如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壓病、甲亢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擴張型心肌病、糖尿病心肌病等。通過歸納綜合分析,能夠讓學生學會獨立獲取知識、綜合運用知識、觸類旁通地解決內科臨床問題。教師也可嘗試使用以PBL教學法,從問題著手,通過分析實際病例、學生間討論、查找相關知識及教師的引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臨床教學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臨床思維及醫療實踐能力[11⁃12]。2.3通過“教”“學”相長,提高教師隊伍質量與數量。教師只有具備過硬的臨床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上好每一堂課。醫學理論不斷更新,臨床診療技術日新月異,作為一名內科學教師必然要深入到臨床實踐。沒有教學任務的時間,內科學教師要到教學醫院進行臨床實踐。只有通過臨床實踐,才能進一步提高理論知識水平,同時可以把臨床經典案例運用到課堂,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面對臨床教師的嚴重不足,也可嘗試有償聘用教學醫院各科經驗豐富的中青年臨床醫師參與臨床教學。臨床醫師在授課過程中,也是其再學習的過程,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從而進一步充實和提高臨床醫師自身的理論水平和臨床技能,這樣有助于教師和學生“教”“學”的相長。
綜上所述,農村醫學專業作為現時期一個新興專業,它不同于五年制的醫學本科專業,也異于已被取消的三年制的臨床專科,而針對此專業設置的內科學教學,目前仍處于不斷探究和完善階段。作者認為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專業培養目標、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大綱,以“必需、夠用”為原則,精煉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教”與“學”的相長,提高教師隊伍的數量與質量,從而為農村、社區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實用型醫療人才。
作者:周永蘭 朱強 單位:徐州衛生學校
- 上一篇:農村教學點困境與出路
- 下一篇:微課環境下統計學課程翻轉課堂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