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
時間:2022-09-24 08:44:13
導語:提升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雖有較大進步,但仍存在教育觀念相對滯后、學校關注此課程意識不強、評價改革方式單一、評價內容不豐富等問題。伴隨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認為在教師資源、課本資源、課堂生成資源、學生家庭資源等方面,都存在深層挖掘與利用的價值。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教師資源;課本資源;學生家庭資源
目前,因為農村的兒童社會交往活動比較少,校園文化生活不太豐富,身邊的學習資源比較少,家庭資源相對落后等,這都給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施帶來了不利影響。再加上教育觀念相對滯后、學校關注本課程意識不強、評價改革仍然存在方式單一、內容不豐富的問題,品社學科的師資配備不盡人意,師資力量不足等原因。使得新課程理念下的品德與社會課程得不到有效實施,教學效果低下,教學水平難以有很大的提高。
一、教師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教師本身就是資源。教師的知識水平、能力素質、文化底蘊、生活閱歷、熱愛孩子的心、敬業奉獻精神等,都是一部部資源庫。怎樣把自身資源利用到教學中,給學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人格的魅力?在教學中我覺得教師資源的挖掘與運用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充分利用自身資源。每位品德與社會教師都有自身的優點。2.努力創造未知資源。教師要終身學習,不斷更新自己。通過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為自己的教學積累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學生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二、教材資源的有效利用
教材就是一座資源豐富的寶山,而這座寶山就在我們的手里,關鍵就在于我們怎樣去認識和利用,怎樣去挖掘。如果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課本資源,那就是一種資源浪費。品社教材為大開本,五彩繽紛的畫面配以少量生動的文字。在呈現形式上,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通過大量的圖畫、照片、學生作品展示等鮮活的樣式,給孩子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從學生的每一個“我”出發,運用兒童化的語言,采用情景對話、人物旁白、提示語、主題文字等形式,讓學生置身教科書中,與教科書對話,增加教科書的趣味性、可讀性、啟發性。教材畫面有利于學生全面把握圖像所表示的內容,給學生以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不僅應對教材中各類信息的靈活處理和巧妙應用,更應注重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只有這樣,才能變靜態的教材為自己的“活”教材。由“教教材”轉化為“用教材”,把教材用好了,用活了,就轉化成了資源。所以,我們要對教材創造性使用,使之轉化為切合實際的為教師所用、為學生所用的,這就是教材所帶來的資源效應。
三、課堂生成資源的利用
課堂無法預設,生成更加精彩。作為中高年級的課堂更是如此。品德與社會課堂的生成性,要求我們要有慧亮的雙眼、敏銳的思維,善于抓住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精彩細節為我所用。有的生成水到渠成,有的如同曇花一現。對于這一點的把握,關鍵就在于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由此我們應該懂得,課堂生成資源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一定要用好,但更要用巧。如在《清晨、誰在為我們忙碌》一課學習時,我引導學生對周圍的社會環境人物進行觀察,并提出有誰在為我們忙碌。在和學生交流的時候,有的學生針對課本圖畫上的內容提出了:他們為什么不休息一會呢?我抓住這一生成的資源,隨機引導學習。同時拋出問題:如果這些勞動者突然都休息了,會出現怎樣的一種情況?學生質疑討論。
四、學生家庭資源的利用
品德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如《健康生活每一天》要求學生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要知道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健康的生活。《社會生活有規則》一課的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生活處處離不開規則,同時也也要明白規則是社會秩序正常運行的保證。
五、學生生活資源的有效利用
學生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就是品德與社會學習最珍貴的資源,同時社會也是學生道德踐行的土壤。學生的成長經歷、知識水平、好奇的心、豐富的想象力等,這些都是珍貴的教學資源。如《愛美麗的生命》單元主題的教學,離不開學生的愛、豐富的想象力、生活中積累的知識與基本常識等。在課堂上,教師要對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加以提煉,對社會生活片段進行濃縮,創設一個生活化的課堂,把課堂開放成生活的場景,把舞臺讓給學生,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氣氛中品嘗成長的快樂,在社會生活中進行道德實踐,觸及心靈的體驗中認識別人,認識自己,體驗情感,改變自己。因此,我們教師關注的不應是自己在課堂上怎么說、怎么做,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更多地關注如何讓學生學會超越個人狹隘的生活境界。
六、教師教學用書及其配套資源的有效利用
《品德與社會教師教學用書》是為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提供了重要參考,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教師教學用書以《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通過閱讀“寫在前面的話”,了解教科書的基本特點,編者編寫本冊教材的指導思想,編寫意圖,以及對任課教師的建議,作為教師研究教材的重要根據。每單元提供單元設計構想、結構、課時建議。每一主題提供教學目標、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和活動案例。品德與社會教材配套資源———《教師備課系統》光盤,更為教師上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五年級下冊的《規矩與方圓》課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選用反面的例子,也可以選用《圓明園的訴說》的歷史資料和歷史故事等。
七、農遠工程資源的利用
國家農遠工程像三峽工程一樣蘊藏著豐富的能源。它的開發與實施,目的就是更好地實現現代教育資源進農村,提高農村教育的水平,共享優秀的教學資源,特別是品社這樣的課程,既能開闊學生視野,也幫助了堅守在農村教育陣地的教師們改進課堂教學手段,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的目標。比如,教學案例、媒體資源、視頻(教學過程)等,雖然版本不同,但只要主題相同的,我們都可以借鑒有用的資料,從中獲益。
八、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興趣。中高年級學生好奇心非常強,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傳統教學容易產生學習上的倦乏,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如四年級下冊《壯麗的河山》一課,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可能了解一些祖國的名勝古跡,但是教師通過PPT把有代表性的大好河山系統的展示出來,學生看了賞心悅目,不僅能認識一些名勝的名字,還能了解它的樣子和壯美之處。
總之,應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高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品德課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這一手段,以其精美的畫面,擺脫時空的局限,讓學生在生動的意境中,身臨其境地體會課本上蘊含的道理,以其優美的音樂,激起學生的共鳴,創造出高尚的精神氛圍,讓學生得到啟迪,最終達到導行的目的。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課程資源的開發也愈加凸顯重要性與緊迫性。只要我們努力把握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與綜合性,多角度多層面去開發課堂教學資源,相信未來的品德與社會課會更加豐富多彩。
作者:孫霞 單位:臨沂蘭山小學
- 上一篇:定向抽采鉆機地質探測研究
- 下一篇:車站信號運轉綜合樓安裝工程施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