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策略分析

時間:2022-04-06 11:18:31

導語:農村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策略分析

摘要:小學美術手工課是小學美術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農村小學美術手工課的現狀,可從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打開思路,優化教學資源;激勵操作,提高實踐能力;合作交流,升華團隊意識等四個方面提升農村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策略

手工課是“在審美教育的早期階段含有啟蒙特點的課程,意在通過引導學生在認識材料及掌握工具的基礎上進行動手設計和制作,學會動腦思考,將美好的意愿進行構思,能夠有計劃性地創造美好的物品。這是一門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進行審美教育的課程,培養創造美的能力和審美能力”[1]。小學美術手工課是小學美術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形象性和靈活性,特別是手工課的動手操作特性,更符合小學生好動的天性,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美術手工課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美術文化素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農村小學生來說,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促進智力發展,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及家鄉的熱愛,培養環保意識。近年來,黨和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小學美術教學的整改和投入力度,但情況還是不容樂觀,一方面,小學美術手工課受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原材料準備不充分;另一方面,由于現在農村的小學生很多是留守兒童,學生動手能力較差,自我中心意識較重。但是,在農村小學進行美術手工課教學也有它的天然優勢:第一,原材料資源豐富。農村有各種各樣可用來開展手工制作的材料,如家禽的羽毛、蛋殼,植物的秸稈、葉子,各種植物的種子,泥土等。第二,親身感知豐富。農村學生時常接觸大自然,對大自然的感知很豐富。那么作為一名農村小學美術教師,基于時代進步和新課標的要求,在進行手工課教學時,如何根據課程本身的特點和農村小學生的實際,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從而促進學生美術知識、美術技能和情感教育協同發展呢?下面是筆者的一些認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2]因而,農村小學美術教師的任務,就是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實際,采用欣賞、猜謎、故事、比賽、談話、游戲、形體、直觀教學、多媒體演示、生活引入、教法創新等多種方式,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饒有興致且真情實感地參與到美術活動中,主動學習與探究,并使這種興致轉化為長久的情感態度。如教學“剪剪撕撕貼貼畫畫”一課時,首先告訴學生老師要給他們變一個小魔術,一下就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出示一張白紙,在學生面前隨意撕出了一個形狀;再貼到黑板上,通過貼畫和添畫的形式將它變成了一只可愛的小鴨子。學生頓時沸騰了,覺得非常有趣。教師接著又拿出一張白紙,撕了一個形狀,并將這個形狀貼到黑板上,進行轉動,然后問學生,這又會變成一個什么圖形呢?學生躍躍欲試,教師抓住時機添畫幾筆,一只正在孵蛋的老母雞便呈現在了大家面前。學生既驚訝又羨慕,特別想來試一試,于是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開始動手隨意地撕紙,并將紙貼好以后再來觀察它可以變成什么圖案。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激發了學生的發散和想象思維,使他們的審美創造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打開思路,優化教學資源

農村學生家長學歷普遍偏低,且對美術教學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手工課中需要的材料開支普遍持不支持態度,致使很多學生上課時一些必備的原材料都不具備,為此,教師廣開思路,思考如何盡可能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最優化。這也是《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其中特別強調“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教師要因地制宜,靈活地選用和創造適合當地美術教學條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具體可采用以下方法:第一,就地取材。面向學生的生活,根植于學生的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常接觸到的各種材料,解決手工制作課教學材料短缺的問題。近幾年教學中,我利用豆子、大米、小米、石頭、木頭、泥土、稻草、秸稈、樹葉、樹皮等一些農村家庭中常見的物質,結合學校的生態教育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手工制作創作活動。如2016年參加成都市創意周活動,用大米、小米、黑米、玉米碎、紅豆、綠豆等各種常見材料,創作出了《植物運動會》《青龍湖畔我的家》《鐵環大課間》三幅畫作,代表龍泉驛區參加了成都市的匯報展覽,得到了同行及專家的一致好評,并獲得優秀獎。第二,尋找“替身”。教材上的手工課材料往往較“專業”且需要花錢購買,老師要勤于觀察,善于動腦,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替代。如用平時收集的廢書廢報替代圖畫紙,用彩筆在白紙上著色,代替彩紙,用泥土替代超輕黏土,用手撕代替剪,用不同顏色花瓣裝飾等,盡可能開足開齊手工課。例如,在小相框、燈籠、賀卡等手工制作課中,要求用彩紙、彩筆,我將平時收集的廢書廢報發給學生,代替彩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運用樹葉、羽毛、豆類、泥土等不同的材料進行靈活搭配使用,讓學生感受手工制作之美。第三,廢物利用。在手工課中,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個手工袋,把每節課余下的邊角料收集起來,下次上課繼續使用,這樣既環保又減少了材料的購買量,同時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節約意識。

三、激勵操作,提高實踐能力

實踐出真知,能力是在實踐中習得的。手工課程的實踐性較強,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應用是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強化活動設計,把學生引入到教學情境中,放手讓學生實踐,激勵他們大膽嘗試,引導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當學習的主人,從而提升學習效益。例如,我校一直開設的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陶塑,首先讓學生觀看幾件實物成品,孩子們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很興奮,不停發問:這是泥做的嗎?如何做的?這時向學生展示多媒體,介紹陶塑的歷史、造型和制作方法,欣賞作品;然后老師示范操作;最后讓學生展開想象,自己操作,自由發揮,在操作中老師適時點拔。陶土的可塑性強,孩子們在無約束的條件下想象力更豐富,創作的作品也極具童趣美。這樣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示范、學生動手體驗陶泥的制作的過程,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感知力、觀察力、創造力、注意力和動手能力。

四、合作交流,升華團隊意識

合作交流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合作交流不僅可以鞏固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還可在與其他作品的比較、評價、交流中,借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及健康成長。農村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學理念,開展合作教學,促進學生間的交流,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有效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逐步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例如,教學“我也會做鞋”一課時,由于不同學生所處環境不同,準備的材料、制作的樣式也不同,獨立制作一節課往往看不到成效,因而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操作流程是,第一步:分組。根據我對孩子們的了解,把班上的孩子按能力和素質編排成五組。第二步:介紹拖鞋制作的流程。第三步:小組合作。小組成員共同商討、相互配合,充分發揮每位同學的特長,有的設計、有的剪、有的畫、有的記錄。學生在合作中討論、評價、取長補短,營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保證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合作方式,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機制。第四步:展示、交流作品。小組推選代表對成品進行展示,并交流本小組在制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在展示、交流期間,老師對好成品及時表揚,對制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正。本節課不僅讓學生習得了利用不同材料動手制作拖鞋的基礎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力、創造力和鑒賞力,還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使他們意識到發揮集體力量更容易戰勝困難。

總之,小學美術手工課能夠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動手能力,激發學習興趣,陶冶情操,提升美術技能和素養。因而老師一定要充分重視手工課的教學,以百倍的信心與激情投入到美術手工制作課的教學中,勤于實踐,勇于探索,長此以往,我們定能收獲成功與快樂。

參考文獻:

[1]王敬敬.農村小學美術手工課材料的拓展運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15.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

作者:夏懿 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青龍湖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