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直補論文:糧食直補政策與收入關系透析
時間:2022-02-26 11:07:01
導語:糧食直補論文:糧食直補政策與收入關系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焦小英工作單位:廣西百色市百色學院
農民名義收入和實際收入變化情況
通貨膨脹的發生會削弱農民的實際收入,因為通貨膨脹是物價的普遍上漲,農產品價格、生產資料價格、生活消費品價格都會上漲。所以,年均實際增長率=年均名義增長率-通脹率。價格指數是反映不同時期商品價格水平的變化方向、趨勢和程度的經濟指標。表2列出了1999~2010年我國農民名義收入及其增長率、農民實際收入及其增長率、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從圖1可以看出,農民的名義收入和實際收入都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2003年前增幅較小,2004年后增幅加大。1999年、2000年和2002年的實際收入要大于名義收入,其余年份的名義收入均大于實際收入。2003年以前名義收入和實際收入的差距很小,但自2003年開始,名義收入和實際收入的差距逐年加大,其中2008年的差距最大為290.55元。從圖2可以看出,農民的名義收入增長率整體上波動性的逐年增加,2004年以前的增速較為平緩,2004年后增長速度加快,2009年的波動較大。農民實際收入增長率的波動較小,呈曲折上升趨勢,2000年最低,為2.1%;2010年最高,為16.59%,兩者相差7.4個百分點,大多數年份的名義收入增長率高于實際收入增長率,1999年和2010年例外。
農戶糧食種植成本和收益
本文的農民收入主要指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而家庭經營性收入主要來源于種糧收入。農戶的糧食種植成本主要包括種子、化肥、農藥、地膜、機械費用、灌溉費用、勞動力費用等成本,在糧食生產效率保持不變的前提下,糧食產量的增加必然要加大對生產要素的投入,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使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從而使得農民的種糧成本增加,種糧收益減少。由于糧食連年豐收,1997~2002年糧價連續四年下跌。在糧價連續下跌的同時,1996~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也連續五年下降,增長率從1996年的9%降到2000年的2.1%,2001年和2002年的增長率雖超過4%,但仍是恢復性的,基礎不牢固。自2003年以來,農民收入有了轉機,雖然有財政加大投入的因素,但糧價上漲是農民增收的主要原因。2004年,當年農民人均收入2936元,比上年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加最多和增長最快的一年,其中糧價上漲是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測算,種糧收入增加對當年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了55%(2009中國糧食發展報告[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李偉毅(2006)通過數理統計發現,2004年我國農民人均糧食純收入621元,比上年增加172元,播種面積增加和單產提高的貢獻率只有6.4%和21.51%,農業稅費減免的貢獻率為7.56%,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貢獻率為-31.4%,市場因素——價格上漲的貢獻率高達95.93%。各項收入增加額依次為:11元、37元、13元、-54元、165元。據趙大偉、陳建梅(2010)測算,農資價格每上漲10%,農民每畝物質投入就要增加五個百分點,畝平均成本就要提高三個百分點,每畝純收益就會下降三個百分點。表3列出了1991年至2010年20年間稻谷、小麥和玉米每公斤平均出售價格、每公斤總成本和凈收益,從圖3的趨勢可以看出,稻谷、小麥和玉米的每公斤凈收益總體上都出現了兩個大的波峰和一個波谷。第一次波峰出現在1995年,三種糧食的每公斤凈收益均達到最大值,依次為0.727元、0.59元、0.478元。第二次波峰出現在2004年,但數值要小于1995年,三種糧食的每公斤凈收益依次為0.615元、0.481元、0.307元。波谷出現在2002年,而這段時間正是糧價下跌、糧食大量減產的時期。每公斤種植成本總體上也呈現出逐年增大的趨勢,2004年以前,1996年、1997年、1998年的種植成本較高,此后變化不大,基本上保持穩定,2004年開始下降,2005年又開始逐年增加。三種糧食中,小麥的種植成本最高,自2004年開始稻谷和小麥的每公斤種植成本相差不大,玉米的種植成本最低。比較三種糧食的每公斤凈收益,稻谷最大,玉米其次,小麥的每公斤收益是最低的,1998~2003年小麥的每公斤收益為負值。從表4知,無論是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還是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整體上是增加的。2008年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都是最高的,農產品生產價格總指數2007年最高,2009年整體降低,2010年又開始增長。將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作為自變量Y,國家的糧食補貼金額作為因變量X,用2004~2010年的數據建立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可得出Y和X之間的關系式:Y=1686.278+0.8142X。由此關系式可得出:國家糧食補貼每增加1元,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平均增加0.8142元。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擠占了糧食補貼給種糧農民帶來的收益,擠占多少,由對糧食的出售價格和成本進行測量而得出。2003~2010年中,有六年每斤糧食出售價格增長額高于成本增長額,有兩年,即2005年和2008年,每斤糧食成本增長額高于出售價格增長額,2005年價格下降了0.0338元,而成本上升了0.0502元,即每斤糧食農民損失0.084元。兩者差額最大的是2004年,價格上漲了0.1419元,成本下降了0.0459元,相差0.1878元,即銷售每斤糧食農民獲得0.1878元的好處。2003~2010年中,只有五年每斤糧食出售價格增長率高于成本增長率,其余年份每斤糧食出售價格增長率低于成本增長率。從總體來看,2003年至2010年糧食價格增長額合計為0.6708元/斤,糧食成本增長額合計為0.3746元/斤。在這七年內,農民得到的凈實惠是0.2962元/斤,占到總體好處的44.16%,而糧食成本增長額占農民總體實惠的55.84%。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短期內糧食價格上漲促進農民增收的效應明顯,但是,糧食價格上漲農民所得實惠的一半多,被糧食成本上漲所擠占,或者說被蠶食掉。
國家對種糧農民的補貼,效果顯著,農民得到實惠,國家糧食補貼每增加一元,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平均增加0.8142元。經計算,2003~2010年糧食成本增長額,占糧食價格上漲使農民獲得益處的55.84%,短期內糧食價格上漲促進農民增收的效應明顯,但是糧食價格上漲農民所得好處的一部分,被糧食成本上漲所擠占。長期看,糧食銷售價格持續上漲的難度較大,而投入要素價格的上漲趨勢明顯,因而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種糧技術和生產效率、擴大種糧規模等增強種糧收益的同時,國家應根據糧食銷售價格和糧食種植成本的變化,通過提高和穩定糧食價格、控制和降低生產投入要素價格等措施,使種糧收益保持在合理水平,達到既強農惠農,又富農的目的。
- 上一篇:人才培養論文:國內糧食業的人才培育
- 下一篇:小議城鎮化與糧食發展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