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流通論文:當代基于糧食的流通體制思索
時間:2022-02-26 11:33:15
導語:糧食流通論文:當代基于糧食的流通體制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楊瑞工作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健全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應遵循市場價格規律,堅持糧食價格主要由市場供求調節。同時應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與實行有效調控結合起來,通過政府對糧食市場的有效干預,避免糧價劇烈波動,把糧食價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確保消費者和農民的利益。完善糧食價格機制要確定三點:一是建立市場為主導的糧食價格機制;二是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政策;三是規范糧食市場體系、強化正當競爭機制。進一步完善糧食儲備體系立足我國儲備糧管理的實際情況,結合借鑒國外儲備糧管理的有效經驗和做法,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建設:一是優化專項儲備規模,著力發展周轉儲備體系;二是建立高效靈活嚴密的儲備糧存儲機制和輪換機制;三是加大推進專項儲備糧的集中管理;四是推行糧食儲備機制,健全委托制度;五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防范專項儲備貸款風險,推行建立輪換風險準備金制度。六是建立健全專項儲備糧管理協調機制,提高儲備糧運行管理效率。強化政府職能作用,完善宏觀調控政策基于糧食安全,糧食流通體制問題研究,主產區生產的商品糧部分用于滿足外省需求,另一部分用來解決本區的糧食需求。滿足外省需求的商品糧屬于全國性的公共產品,其補貼全部由中央政府承擔;滿足主產區內部需求的商品糧則屬于區域性的公共產品,由中央政府與非糧食生產者進行成本分攤。
進一步完善糧食直接補貼制度目前,我國糧食直接補貼制度已確立,但僅是剛剛起步。更好地保護農民利益和確保糧食安全,需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糧食直接補貼制度。明確糧食補貼政策內容,加大糧食補貼資金力度。對補貼對象的明確界定,增加糧食災害補貼和制定出臺農業保險等,同時也要拓寬補貼資金渠道,加大補貼力度。合理確定補貼標準,建立產銷區之間的補貼資金轉移機制產銷區間的糧食直接補貼標準的差別過大,不利于比較優勢的發展和農業結構的調整,中央政府應對各省的糧食直接補貼標準進行適當協調。同時,我們還應著力探討省際間跨區的糧食直接補貼辦法,進行糧食直接補貼資金橫向轉移支付和縱向轉移支付的嘗試,逐步形成產區直接補貼農民,銷區直接補貼產區的機制。
加強國際合作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糧食市場將逐漸向國際開放,融入世界糧食市場。為了更好地發揮進出口調節作用,應進一步完善調控機制和操作方式。我們一方面要賦予更多的企業進出口權,引進競爭機制;另一方面,借鑒國際上通行做法,對進出口實行招投標制度,約束進出口企業經營行為。采取這種方式,一是公開、透明,促使進出口企業追求自身經濟效益;二是在一定時期內,可實現以最高價對外出口、以最低價進口,使國家在對外貿易中獲益;三是進出口總量可以控制在國家計劃內,盡量減少對國內市場的沖擊。目前,我國糧食供需總體處于基本平衡狀態,糧食供需總體處于安全水平。但從區域分布上看,地區間的供給不平衡狀況加劇。糧食流通已逐漸成為國內糧食發展的重要問題。保證我國現階段的糧食安全,必須要從糧食流通制度方面來思考,在糧食經營市場化、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益,這些對農業尤其是糧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功效。市場化是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應該堅持的方向,只有堅持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糧食資源調配中的基礎作用,才能符合當前經濟的發展,才能促進糧食的安全。建立國家有效調控下的市場化糧食流通體制,不僅是糧食流通安全保障,也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方向。
- 上一篇:小議關聯度在糧食生產的作用
- 下一篇:抗戰期間糧食管理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