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論文:地區糧食的潛在危機及舉措透析
時間:2022-02-28 10:59:10
導語:糧食危機論文:地區糧食的潛在危機及舉措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袁興云工作單位:重慶市云陽縣外郎鄉農業服務中心
人口科技文化水平低云陽縣經濟發展一直落后的根本原因與農民的文化水平有很大關系。根據調查,云陽縣人口中大學畢業(包括大專)3.21萬人,僅占2.4%,初中小學文化的人口占據主導地位,達83.4%,其余的基本上是文盲或者是半文盲。農民的文化素質低不僅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還會影響農機化的推廣,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不利,從而制約了云陽縣糧食的發展,也阻礙了該縣經濟的發展。自然災害頻繁,污染嚴重云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屬亞熱帶山地立體氣候,由于該縣的植被覆蓋率低,造成當地生態環境越來越差,自然災害的發生幾率逐漸增長,特別是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當地旱災發生的越來越頻繁,如2006年夏秋季節連續干旱85d,其中有24d溫度達到40℃,導致當地土壤龜裂,池塘干涸,糧食大幅度減產[3]。在農業上云陽縣每年施化肥24688t,噴農藥493t,用塑料薄膜1175t,加之畜禽大發展,估計每年排豬糞144萬t、牛糞90.46萬t、羊糞50.04萬t。由于農村缺勞力,大量糞便不能施入土中,造成一系列鏈式污染,使土壤硬結酸化,土壤重金屬銅、汞、鎘含量超標,據在彭溪河口采樣測定,當地水質為三類,硝酸鹽含量達30mg/L,加劇了面源污染,造成土地生產力下降,對糧食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巨大。
穩定播種面積,提高耕地質量保障糧食安全是發展云陽縣農業的首要任務。因此,必須通過政治法律經濟的手段,嚴格控制耕地占用,嚴格執行《國土法》,依法整治非法占用耕地,拋廢閑置耕地行為,要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堅持耕地互補平衡,推行冬閑田種糧食和綠肥,作物秸稈過腹還田,增施有機肥料,以保持耕地總體上動態平衡,質量上逐步提高,確保糧食安全。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防洪抗旱能力要使農業旱澇保收,必須首先搞好水利基本建設,擴大旱地澆灌。但是目前存在2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部分鄉鎮領導只注重工業園區和城鎮化進程建設,忽視水利工程建設的傾向;二是農村缺乏重勞動力挑塘修堰,笨重體力勞動無人干。為了解決這2個問題,筆者認為要建立縣、鄉領導責任追問制,大力宣傳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要保證糧食安全,首先要搞好農田水利建設,如果農業滯后,將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穩定。
因此,國家要增加資金的投入,整治病塘病庫,力爭旱澇保收,確保糧食安全。推廣轉基因作物新品種良種良法是糧食增產的載體。解決云陽縣134萬人口的吃飯問題是發展農業的第一要務。以往該縣的糧食生產主要是靠施肥、噴藥等措施來保證糧食生產,但是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對環境破壞甚大,長期持續破壞會造成惡性循環,最終降低糧食產量。因此,該縣可以借鑒外國成功發展糧食生產的經驗,大量選育新的優良抗病品種和超級雜交稻,提高糧食產量的經濟效益[4]。目前就全國而言,我國農作物轉基因專利不足美國的1/10,因此望科研院校盡快培育優質高產新品種,普及推廣到農業實踐中去,確保糧食安全。推行專業合作,提高科學種田水平目前云陽縣農業在一家一戶小農經濟封閉式格局下運行,先進科學技術和機械化作業很難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為了解決目前農村缺勞動力問題,不誤農時,要大力推行專業合作組織,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土地入股分紅,統一經營,盡量實行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縣鄉要建科技特派員制度,對農民進行實用增產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使農業糧增產錢增收。控制工業“三廢”直接排放,合理施用化肥農藥為了改善云陽縣脆弱的生態環境,首先種樹植草、封山育林、綠化荒山、含蓄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增強農業抗旱防洪能力,對工業園區的企業應采取先進工業設備,控制工業“三廢”直接排放,做到誰污染誰治理;加強《環保法》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環保意識;廣泛推廣沼氣凈化池,實行節能減排。在農業上還要恢復豆科作物面積,多施有機質肥料,搞測土配方施肥,糾正目前大量單獨偏施氮素化肥的習慣,提倡生防,減輕化學物質對農業環境和地下水源的面源污染。擴大薯類作物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總產紅苕、馬鈴薯是高產作物,是云陽縣山區農民的重要口糧和飼料糧。一般產量20t/hm2以上,產量比水稻、小麥高1~2倍,增產潛力大。為了保證云陽縣糧食總產持續增長,應擴大紅苕和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以增加總產[5],特別要指出的是,薯類作物雖然是粗糧,但是屬糧食作物,營養好,能充饑解決饑餓,是保證糧食安全不可忽視的舉措[6-9]。
- 上一篇:影響糧食生產的原因透析
- 下一篇:糧食構建論文:區域糧食功能區構建的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