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問題思考

時間:2022-06-25 08:34:40

導語: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問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問題思考

[摘要]就黃岡市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黃岡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處理好“供給側”與“需求側”關系、促進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延伸糧食產業鏈條、建立合作共贏機制、創造良好運行環境的對策措施,以及為該地區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黃岡市;糧食產業經濟;現狀與問題;對策

黃岡市地處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和長江北岸之間,亞熱帶季風性氣候,自然資源豐富,土壤肥沃,適宜糧食作物生長,是國家重要商品糧油生產基地。近年來,國家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1],文章依據黃岡糧食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和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規劃[2-3],探析黃岡市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供參考。

1黃岡糧食產業經濟的發展現狀

1.1糧食生產基本穩定。黃岡全市耕地面積約32.8萬公頃,人口741萬人,糧食年產量30億公斤占湖北省14%,位居全省第3位。黃梅、武穴、蘄春、浠水四個縣市糧食年總產量過5億公斤,黃梅、蘄春縣是國家級糧食生產先進縣市,糧油加工企業遍布城鄉,年加工轉化糧食過100萬噸。2016年全市糧食總產量29億公斤,其中主要作物水稻產量23億公斤。1.2糧食加工勢頭強勁。國家近年來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重點扶持涉農企業,黃岡糧食加工業獲得了較快發展,全市現有規模糧油加工企業148家。2016年全市加工糧油194.85萬噸:加工大米139.60萬噸,食用油49.50萬噸,小麥粉5.75萬噸。實現工業總產值162億元,銷售收入156億元,利稅4.5億元。1.3龍頭企業快速崛起。黃岡市現有各類糧油加工龍頭企業42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9家、市級22家。企業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4家,超20億元企業2家。涌現出東坡糧油、中禾糧油、天豐科技等一批以糧油精深加工為主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它們具有完整先進產業工藝設備,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較強,具備一定的輻射帶動作用,成為縣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骨干力量。1.4精品名牌不斷涌現。黃岡糧油企業多年參加省內外展銷會、開展“放心糧油”[4]創建活動,企業品牌意識增強,設備工藝水平和產品科技含量明顯提高,出現了一批在省內外市場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的糧油品牌。全市糧油產品“三品一標”商品51個,其中中國馳名商標5個,湖北省知名商標21個。蘄春李時珍集團“紫蘇油”、東坡集團“湯圓粉”、中禾集團“銀粘”、麻城糧油集團木本油料、武穴福康的菜籽油等品牌在湖北省內外產品展銷會上獲獎。1.5新業態正在形成。黃岡糧食部門積極推進“互聯網+糧食”行動,大力發展糧食電子商務,推廣“網上糧店”等新型糧食業態,線上線下無縫對接。黃梅回鄉青年李明攀創立“網上生態農業”,將綠色有機產品賣向全國,成為當地創業楷模。1.6物流體系初具規模。黃岡糧食部門不斷加強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和糧食供應體系建設,優化物流節點布局,完善物流通道。自2013年,全市依托荊楚糧油中心已建成“放心糧油”配送中心11個,放心糧油店192家,在全市形成糧油供應網絡。位于黃岡市南湖工業園的鄂東糧食物流產業園區,計劃投資3億元對傳統物流進行系統標準化改造,規劃采用集裝單元、射頻識別、貨物跟蹤、自動分揀、冷鏈物流等新技術,發展“四散”裝運,建立現代糧食物流中心[5]。1.7科研平臺支撐有力。利用校企業合作機會,促進糧油加工業轉化提速。黃岡市糧食主管單位先后與東南大學、中糧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武漢輕工大學、湖北省糧油食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等糧油食品行業領頭科研院企進行交流合作,對糧油產業精深加工進行改造和升級,提升了糧油產品質量,增加了糧油產品的附加值。1.8管理機制日益完善。利用推廣科學儲糧和發放“豐產倉”機會,整合倉儲設施資源,為農戶提供“五代”服務,推進農戶科學儲糧。構建了集約化、專業化、社會化、組織化新型農業經營機制,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全市糧食種植化土地流轉面積已達12.33萬公頃,農業機械化水平已達80%以上,專業農業合作組織已達189家。全市正在加快“智慧黃岡”平臺建設,以在建大別山(黃岡)糧油質量糧油質檢中心為依托[6],在全市建立糧油監測點20個,糧油產品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正在建設之中。完善的管理體系有力地保障糧油市場安全運行。

2黃岡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黃岡糧食產業經濟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發展過程中企業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產業鏈條不長,輻射帶動力小等問題,還未得到有效解決,制約全市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1龍頭企業規模小,實力弱。部分企業已獲得了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的稱號,但有影響力的并不多。黃岡糧油加工企業與設計生產能力相差甚遠,有的企業開工率低于50%,設備更新緩慢,加工工藝停滯不前,產品研制和開發能力不足,企業規模發展受到制約。2.2一般品牌多,名牌產品少。黃岡產品多而雜,大路貨居多,與“北大荒”“金健”“金龍魚”等知名企業相比,市場品牌和知名度還有很大差距。粗加工多,精加工少;一般產品多,名優產品少;內銷產品多,外銷產品少。其直接導致糧食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加工層次少,產業鏈條不能延伸,增值效益低。2.3深加工項目少,產業鏈條短。黃岡絕大多數企業基本上是對糧食進行初加工和精加工,產業鏈條短,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產業鏈條延伸過程中“小而全”問題比較突出,上、中、下游產業關聯度不高,難以形成整體競爭優勢。黃岡糧食加工招商引資多是小打小鬧,簽約多,落實少;意向性多,落地少;考察的多,投資的少。2.4聯結機制不緊密,利益共享難。全市“訂單農業”發展較早,但沒有根據形勢及時調整和改進,企業與農戶僅僅是買賣購銷關系,沒有真正建立利益共同體,加上缺乏規范有效的約束機制,共享程度不夠。推進土地流轉,二次返利結算等方式,效果不明顯,真正履約率不高。中介組織發展了不少,大多流于形式,尚未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實體[7]。2.5新業態不亮,物流體系薄弱。“互聯網+糧食”業務才剛起步,全市沒有統一的發展平臺,大多要借助第三方平臺實現,企業投入多,難以為繼。許多企業反映“互聯網+糧食”投入成本高,見效沒有想象中的大。在建立糧食物流體系時,“四散”運輸機械化程度不高,儲糧技術老化,沒有專業運輸線路,糧油市場體系建設仍局限于開拓門面市場,進點進廠的傳統模式。

3黃岡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3.1處理好“供給側”與“需求側”關系。目前,黃岡有規模的糧食加工企業都正著力發展農產品基地,重點突出原料生產特色,選擇開發潛力優的糧食品種種植加工,克服現有形式下“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不協調、不相適應的弊端,因地因企制宜,從源頭上開發和種植優良品種,使企業產品有自身鮮明特色,補上農糧“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短板[8]。從實際情況出發,黃岡山區縣市建立雜糧生產基地加工企業群,沿江縣市建立優質大米和油脂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群,就是明智的選擇。3.2促進糧食產業轉型升級。黃岡好山好水,具有優質糧油的生產條件,生產企業要積極開發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的糧油新品種。加工企業要與科研院校加強合作,轉變傳統米面油加工方式,發展方便食品、雜糧雜豆食品,研發全谷物等新型營養食品,發掘傳統主食產品,增加花色品種和開發個性化主食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銷售方要利用“放心糧油”現有成熟條件,推進主食產業化示范工程,推廣“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部”“作坊置換+聯合發展”等新模式。3.3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創新發展要培育和壯大糧食收購和經營活動的多元市場主體,通過控股、參股等途徑,創建產業聯盟,組建糧油企業集團。在加工企業發展規模上,以現有企業為基礎,引進戰略合作伙伴進行資源整合。在組建和升級中,有條件的縣市間可以聯合協作,組建區域性大、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航空母艦”型企業聯合體,東坡糧油集團已準備在團風、羅田、英山、紅安等四縣進行綜合試點。3.4延伸糧食產業鏈條。樹立“一盤棋”思想,整合和建立統一化、組織化、社會化、專業化的糧食現代“大物流”體系,打造好“四個產業鏈條”。圍繞基地建設,建立田間地頭到餐桌流程,打造產品鏈;圍繞項目建設,聯結一、二、三產業,打造產業鏈;圍繞品牌創建,提質增效,打造價值鏈;圍繞物流建設,整合企業集團,打造供應鏈。3.5建立合作共贏機制。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與農民合并新型主體建立新的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企業+農戶”“公司+基地”等生產經營模式,完善2次結算、股份合作等方式,重新確立訂單糧食利益分配。開展科學儲糧,利用倉儲優勢,建立專業化、市場化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推廣“豐產倉”,為農戶提供“五代”服務,推廣糧食銀行,促進糧食提質減損和農民增收,讓儲糧戶共享服務成果。3.6創造良好運行環境。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實施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自然人聯動,加大糧食安全首長責任制的考核。財政部門要積極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加大對糧食產業的投入。稅務部門對從事農產品加工按規定免征的所得稅和簡并增值稅要落實到位。金融部門要建立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融資擔保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糧食企業在市場融資或在新三板掛牌,合理控制風險。政府部門之間要協同作戰,合力發展,完善配套措施和協作機制,共同促進黃岡糧食產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J].中國糧食經濟,2017(10):67-70.

[2]胡鞍鋼,地力夏提•吾布力,鄢一龍.糧食安全“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0(5):158-165.

[3]袁橋,何運林,黃新國.《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解讀[N].黃岡日報,2015-06-29(4).

[4]程少云.構建荊楚糧油網絡服務城鄉居民消費[J].中國糧食經濟,2015(12):42-43.

[5]王悅,逄艷波.糧食物流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企業技術開發,2015,34(9):109-110.

[6]劉哲.可追溯糧食供應鏈質量安全檢測預警體系構建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3(4):30-32.

[7]王波.巴中市糧食產業化經營現狀及發展對策[J].糧食問題研究,2013(6):39-42.

[8]孫正東.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引擎,發展專用品牌糧食的思考和探索[J].2017,32(10):1091-1095.

作者:馬琳 徐遠陽 單位:1.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2.湖北省黃岡市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