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儲備管理和應急保障效能探討
時間:2022-06-25 09:22:42
導語:糧食儲備管理和應急保障效能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疫情下的糧食安全形勢
國際市場糧食安全風險不斷升級,在疫情波及全球的狀況下,印度疫情全面失控,越南、泰國等國家限制大米出口,十幾個國家限制農產品出口,由此迅速拉動了大米、大豆、玉米、飼料及生豬價格的上漲。國內糧食安全處于“高難度、低水平、弱安全,吃飽沒問題、吃好要進口,平時沒問題、戰時有風險”的狀態,糧食安全的弦是永遠不能放松的。當前糧食安全現狀不容樂觀,管控失當,將會引發重大危機。疫情使全球糧食體系的脆弱性凸顯,糧食危機或有可能成為未來全球最大的危機,因此,提升糧食儲備管理和應急保障效能,勢在必行。
二、黑龍江省糧食安全狀況及問題
我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三,東北三省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五分之一,2020年黑龍江省總產量約為7541萬噸,占據全國總產量的11.26%。省糧食局積極引導糧食生產者主動跟著市場走,大力發展專用性玉米、適口性水稻、食用性大豆生產,鼓勵和支持企業建設綠色有機糧食生產基地,為全面實現優糧優價優儲優加優銷奠定基礎。鼓勵和支持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引導優質糧食種植,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作為全國第一產糧大省的黑龍江省,同樣也是我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省,始終積極應對糧食安全風險,正在實現從“中華大糧倉”向“健康大廚房”轉變,為保障全國糧食安全起到壓艙石的作用。目前在糧食儲備管理和應急保障方面存在四大問題。一是糧食生產的成本增長高于產值的增長。雖然采取了對糧食的補貼與最低收購價的政策,其補貼收入仍低于當年總成本增加額與物質費用增加額,收益率呈下降趨勢,糧食安全仍然堪憂;二是糧農轉移和兼業化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滯后的矛盾。絕大多數經營主體,即小農戶,還是停留在傳統的家庭式小規模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停留在初期發展階段,普遍存在組織化程度低,日常運行不規范的問題;三是農業生產對資源和要素投入的依賴增加。連續“十七連豐”的背后是長期高強度使用耕地、大量消耗水資源、超施化肥和農藥,導致黑龍江省目前面臨黑土退化、養分失衡、土壤板結、土壤重金屬超標和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四是糧食儲備制度不完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糧食收儲價格政策不科學、糧食收儲科技政策不健全和糧食收儲監管政策不規范等問題,在糧食儲備和應急保障上還不能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建立靈活的應對機制等。
三、提升糧食儲備管理和應急保障效能的對策
糧食是保障國家社會穩定的基石,提升糧食儲備管理和應急保障效能是經濟任務,更是政治任務。在國際疫情嚴峻形勢下,黨中央提出保糧食能源安全的明確要求,凸顯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黑龍江是“中華大糧倉”,給予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高度評價。作為產糧第一大省,要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確保只要國家有需要,就能產得出、供得好。基于以上認識,從六個方面回應四大問題,提出提升第一產糧大省儲備管理和應急保障效能的對策。一是降成本,提高收益率,穩定糧食生產效能。站位全國糧食安全戰略布局,高瞻遠矚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提出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建設高標準農田。實施“藏糧于地”,遵循“先易后難、注重實效、分類施治、規模開發”的原則,開展“土地整治”,完善田間道路系統,加強農田灌排工程建設,全面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實施“藏糧于技”,推進第二次綠色革命,運用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培育既高產又富含營養的動植物新品種以及功能菌種,在促進農業生產及食品增長的同時,確保環境可持續發展,適當減輕農業生產對資源和要素投入的依賴。實施“要糧于改”,深化糧食生產與流通體制改革,既要種好糧更要儲好糧,推進糧食生產、加工、銷售“三位一體”,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實施“節糧于用”,在儲藏、加工、消費等方面節約糧食。提升儲藏和運輸的現代化水平,摒棄過度加工。珍惜糧食,適量定餐,避免剩餐,減少浪費。確保“米袋子”市場供應和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要暢通運輸通道,確保種、藥、肥等主要農資供應。強化技術服務,農業技術人員對田間墑情、苗情、病蟲發生情況開展調查和開展各類農業技術宣傳培訓,為小農戶和新興農業經營主體服務好。二是健全和提高應急保障效能。按照提出的“狠抓工作落實”、“增強憂患意識”、“提高工作本領”三個方面的要求,健全和提高應急保障效能。進行“五優聯動”,針對疫情期間暴露的問題短板和制約糧食產業發展的瓶頸,圍繞優質糧食產、購、儲、加、銷五大環節再造優化。完善糧食儲備管理體系建設,在完善省級儲備糧、優質糧食工程、糧食產業經濟和倉儲能力提升改造等方面,健全糧食產業保障體系規劃設計,全面落實糧食儲備任務,嚴格規范把好糧食質量、數量的收購和儲存出庫關,全面提升糧食優質化率,以糧食收儲制度和儲備管理制度改革為動力,加快實現更高層次的供需平衡和安全保障。三是強化省級整體調控效能。制定全省的倉儲庫點規劃,從數量、規模、銷售和運轉等方面,進行科學又實用的擘畫。調整全省倉儲物流體系,根據各地糧食購銷、人口數量、鄉鎮撤并等實際,重新優化全省糧庫布局及規模,構建物流中心、中心庫和收儲庫三級倉儲體系和省、市、縣三級儲備糧管理體系,層層落實監督責任。嚴格審定糧庫布局方案,全省各市、縣嚴格按照要求提出糧庫新的布局方案,經當地財政部門確認、政府同意后,分別上報省糧食局和省財政廳。在此基礎上,組織專家對上報庫點逐一進行評審,最終確定。統籌推進省級和市縣糧庫建設,提升糧食行業整體效能,促進糧食市場規范有序,落實糧食安全保障措施。四是多渠道實現適當情況下的應急供應效能。審慎推行承儲主體多元化,構建動態糧食儲備,以省級儲備企業為主導,激發糧食儲備市場活力,堅持地方儲備糧中省級儲備糧為主導、省級儲備糧中省屬儲備企業為主導。與此同時,主動順應糧食收購市場新變化,科學制定糧食價格收儲政策,構建以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為基礎、以多元糧食市場主體為重要力量,政策性收購與市場化收購協調聯動的新型糧食收儲體系。積極支持多元承儲主體完善提升糧食收儲基礎設施,支持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新庫建設和“危倉老庫”維修改造的同時,把民營糧油加工企業新建糧庫納入重點支持范圍,主動支持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改善糧食收儲條件,健全糧食產后社會化服務體系,統籌中央、地方和社會倉儲基礎設施建設。五是提高儲備糧企業可持續發展效能。創新儲備方式,嚴格儲備糧的輪換進出庫工作,創新輪換作業方式,開展優質糧食儲備試驗,優化儲備糧結構,推動儲備糧企業與糧油加工企業深度合作。推進糧食儲備企業與糧油加工龍頭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堅持地方儲備糧所有權、動用權、監管權“三個不變”的前提下,將所有權與經營權適度分離,促進儲備糧就地輪換加工和轉化增值,改變“收原糧賣原糧”的傳統方式,最大限度降低輪換經營風險。縮短優質儲備糧的輪換周期,促進糧食保值增值。積極探索“以銷定儲”新模式,保持地方儲備結構相對穩定前提下,以市場和消費為導向,適當增加適銷對路的品種,促進儲備糧輪換銷售,降低輪換價差損失。在謀大勢謀長遠上實現更大突破,研究確定一批事關全省儲備糧企業的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政策、重大舉措和重大工程項目。六是推動糧食儲備管理和應急保障現代化效能。牢牢抓好科技和人才興糧興儲的“牛鼻子”,完善舉措、優化路徑,大力引進先進技術,推行人才興糧戰略,加強外部監管力度。健全糧食收儲科技政策,牢牢抓好科技,建議出臺有關糧食儲備信息化建設技術規范、糧食流通信息技術數據元規范和糧食儲備可視化管理系統功能規范和糧食收儲可視化信息系統技術導則等。對糧食儲備庫,重點建設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的數字化管理模式,促進糧食物流高效、管理智能、可視可控。對一線的糧食收儲,重點推進以收購、結算和倉儲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糧食收儲動態信息化系統,優化業務流程,方便農民賣糧,提升工作效能。落實“人才興糧興儲”戰略,推進行業人才培養。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教育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人才興糧”的實施意見》,在糧食行業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為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糧食儲備管理和應急保障現代化效能提供堅實人才支撐。提升糧食儲備管理和應急保障工作標準,建設一支講政治、懂業務、善作為的干部隊伍。規范糧食收儲監管政策,主動引入外部監督,建議會同省財政廳、省農發行聯合相關部門出臺《關于加強地方儲備糧聯合監管的意見》,建立地方儲備糧聯合監管制度。重點在省級地方儲備糧數量是否真實、質量是否良好、儲存是否安全三個方面做好監督工作。發現違紀違規問題要及時進行查處,分清責任,問責追責。
作者:王炳春 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
- 上一篇:動物衛生監管措施及建議
- 下一篇:糧食企業財務管理風險防范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