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陽泉市農業發展

時間:2022-06-04 03:44:15

導語:淺談陽泉市農業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陽泉市農業發展

摘要:通過對郊區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農業的情況闡述,說明郊區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存在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提出今后農業發展的建議,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

關鍵詞:淺談;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農業發展

“三農”問題是當前農業縣區發展的重中之重。隨著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的過渡,農業發展需要更多的政策傾斜、資金投入、技術服務和社會關注。全面落實中央連續多年來的“一號文件”精神,積極引導社會力量關注農業、投身農業,拓寬農業發展渠道,激活農業發展活力,提升農業相對效益,當前當前農業縣區發展農業的一條有效途徑。

1郊區農業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

陽泉市郊區地處城市近郊,環抱市區,轄4鎮4鄉184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616.89km2,耕地面積為0.77hm2,總人口20.94萬,其中農業人口13.13萬,人均耕地僅為0.058hm2。且郊區屬丘陵地貌,山大溝深,土地貧瘠,十年九旱,年均降水量594mm,無霜期221d,為典型的北方旱作農業。多年來,郊區工礦業發達,農業在全區經濟總量中的占比不足5%,屬典型的以工哺農地區。“十一五”期間,郊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定位“服務城市、富裕農民”,走城郊型高效農業發展之路,大力實施“3+3”高效農業發展工程(即:重點發展3大主導產業<蔬菜、果品、蛋雞>,扶持發展3個潛力產業<生豬、奶牛、核桃>),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1、通過整合支農資金,明確傾斜重點。2、通過政策扶持,對于連片溫室基地和規模養殖小區給予資金扶持。3、通過政府獎勵,對于獲得省級以上品牌和綠色認證的農產品,給予獎勵。4、人才支撐,通過鼓勵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推廣技術,重獎有重大貢獻的人員等。經過五年努力,到“十一五”期末,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生產水平越上了一個新臺階。1.1農業生產面積逐步增加新增溫室大棚面積386hm2,設施蔬菜基地59個,6.7hm2以上設施基地4個;新增規模養殖小區86個,生豬年存欄42050頭,出欄70135頭;蛋雞年存欄180萬只,出欄48.5萬只;新增果品種植面積2500hm2,其中水果1500hm2,總產641.5萬kg;干果核桃面積1000hm2;1.2生態修復效果明顯通過轉變農業發展方向,郊區有30hm2以上的水保生態大戶20個,其中133hm2以上的15戶,治理“四荒”3133hm2,占郊區“四荒”面積的48%;1.3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增加通過政策引導,新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共計153個,其中種植業82個、養殖業51個、林業類7個、服務業9個、其它類4個;入社農戶4270戶,涉及98個村,覆蓋率53%;創建省級示范社8個,市級15個;2006年發展高效農業前,郊區農業總收入19265萬元,占到全區生產總值的2.9%,農民人均收入4996元;“十一五”期間,農業發展成效明顯,特別是到2012年底,郊區農業總收入22870萬元,占全區生產總值的3.6%,農民人均收入達到9200元,其中農業為農民提供收入2050元,占比為22.3%。

2社會力量投資現代農業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

“十一五”期間,郊區出臺了一系列的高效農業扶持政策,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投資高效農業發展。五年來,郊區政府用于高效農業方面的補助資金近3000萬元,帶動了相關方面的大量投資,其中社會力量投資重點為溫室大棚、蛋雞養殖、生豬養殖、品牌對接及合作社會建設等方面,呈現出多元化投入、多方式參與。按投資方式,主要分為四種類型:2.1村集體投資+農戶經營型結束語積極鼓勵有條件的農村投資設施農業、農戶承包經營或村集體投大股、農戶搞配套。如:東村、北莊、桃林溝、漢河溝、大村等基地,目前已成為郊區的典型示范基地,起到很好的帶動輻射作用。2.2企業參股型結束語發動有影響力的企業參與農業生產和市場經營。如:平坦鎮桃林溝村與陽泉市煤運公司簽訂協議,引進資金3000萬元,幫助建設金鳳凰百萬只蛋雞二期擴建工程、6.67hm2有機日光溫室;易匯投資公司在路家山村投資建設溫室大棚基地,在市區設立直銷點,給予農戶產前、產中、產后的指導服務等。2.3合作社經營型結束語發揮專業合作社的優勢,統一服務、統一管理、對接市場,增加影響力。如:西南舁鄉三舁果業專業合作社注冊“三舁”牌,社員186戶,帶動果農400多戶,發展果園666.67hm2,掛果207hm2,2012年實現總收入120萬元,人均純收入比當地高出23%;陽泉市西辰馬鈴薯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馬鈴薯脫毒種子銷售、種植、收購馬鈴薯及其小雜糧,帶動周邊及盂縣500多戶農民、種植面積近200hm2,產品遠銷太原、石家莊等周邊大中城市,2012年被山西省評為“省級示范合作社”等。2.4社會自然人參與類型結束語鼓勵社會人員投資農業產業,如:大村村與福建漳州人王某合作,大村提供場地,福建人王某提供資金和技術,新建現代化杏鮑菇生產線,解決15個村民的就業問題,年銷售收入150萬元左右;退休職工李某承包李家莊鄉長嶺村0.67hm2日光溫室,主要從事花卉、林木生產。

3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農業基礎條件差。立地條件差,山地丘陵較多,人均耕地少,水資源短缺,重工輕農現象較普遍。3.2技術力量薄弱。區鄉兩級服務體系不健全、技術人才缺乏,新技術推廣和服務的效果不明顯。3.3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有待提高。部分基地運行機制不健全、合作社建設不規范,影響輻射帶動作用。3.4社會力量參與的空間還很大。社會力量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對農業發展認識不到位,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投資農業領域的占比還很小。

4建議和對策

4.1營造氛圍。要大力宣傳近年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成效和郊區下一步農業發展的思路措施,做到家喻戶曉;并且要樹好典型、宣傳典型、以點帶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2做好詳規。要在當前郊區發展城郊農業的大背景下,鄉鎮依托區種植“標準園”、養殖“示范園”、休閑“采摘園”、加工“產業園”四園建設,做好具體詳規,結合新城建設、移民搬遷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將釋放出的土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逐步建設一批規模農業園區,吸引社會力量投資進駐。4.3政策傾斜。要綜合運用稅收、補助、參股、貼息貸款、擔保、金融融資等手段,為社會力量投資建設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加強對土地流轉政策探討研究,推進土地向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休閑農莊等農業實體流轉,實現效益最大化。4.4拓寬路徑。要探索嘗試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模式和途徑,拓寬增收渠道,鼓勵社會力量以“公司+基地+農戶”、“農超對接”、“大戶經營”、合作社經營、自然人身份、家庭農場、休閑農莊等多種模式和參股分紅、控股經營、全額投資等多條路徑,實現郊區農業發展模式多樣化。4.5搞好服務。要加強區政府政策引導和部門工作機制協調,區、鄉兩級農業服務體系和科技體系建設,健全人才的培養、管理和使用機制,廣泛吸納農業院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提高現有人員專業素質和指導實踐的能力,為郊區農業發展提供堅強的技術保障和服務保障。

通過對郊區農業發展情況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不斷加大宣傳、農業結構調整、拓寬發展渠道、搞好服務,才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作者:趙貴炯 單位:陽泉市郊區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