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
時間:2022-07-02 10:49:00
導語: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在梳理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社會網絡與農業技術擴散關系的研究。采用文獻法、對比分析法對國內外已有的文獻進行梳理,發現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具有正面積極的影響,且不同社會網絡類型對同種農業技術擴散影響存在差異,同一社會網絡類型對不同的農業技術擴散影響也存在差異。此外,國內外研究普遍集中于單一網絡節點的研究,對多元網絡節點的研究少。因此,為增強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的正面影響和農業技術擴散現實指導意義,需在社會網絡時空差異、多元網絡節點的社會網絡影響和研究方法優化方面做更為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社會網絡;農業技術擴散;農業技術采納;農業現代化
一、背景與問題
農業技術擴散是一個社會性過程,美國學者瑞安和格羅斯1943年開啟社會網絡與農業技術擴散影響關系的研究,隨后Kaivan[1]和鞠洪云[2]等也加入研究領域,研究結果表明社會網絡關系的強弱、社會網絡類型和在網絡中所處的位置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對農業技術擴散產生影響。隨著農業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遷,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再次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如國內霍學喜[3]、楊志海[4]、陸遷[5]、陳萬明[6]和徐翔[7]等基于實證分析發現,社會網絡會對農業技術擴散及采納產生影響,但影響性質和程度因社會網絡和農業技術類型等因素不同而不同;國外Nicholas[8]、Lori[9]、Daniel[10]和Yuko[11]等提出農業技術擴散與社會網絡主體及其類型有關的觀點。因此,梳理總結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有利于弄清當前社會網絡與農業技術擴散影響研究的現狀和待深入研究的領域,有利于厘清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的性質和程度,以及社會網絡哪些主體起主要作用,為縮短農業技術擴散時間、促進農業技術采納和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參考論據。
二、農業技術創新與社會網絡關聯性研究
(一)農業技術創新。農業技術創新旨在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綜合效益,通過市場將農業新思想、新技術和舊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得到新的能夠長期增值的農產品的過程。農業技術創新是一個完整且復雜的系統,包含了研發、推廣、改進和應用等,具有難度大、周期長和類型多樣化等特點[12]。其實質是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別于一般的技術創新,具有更為明顯的生物性、風險性、外溢性和綜合性等特點[13]。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屬于農業技術創新的一部分,是農業新技術、新思想農民或者農業企業采納的社會性過程,受科研人員、技術推廣人員、農戶和技術推廣站等主體的影響。這些主體構成了農業技術擴散及采納的社會網絡,不同主體擁有的社會網絡及各自所處的網絡地位影響著農業技術擴散速度及采納效率。也就是說,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即農業技術創新包含了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被包含于農業技術創新的組成部分;社會網絡直接影響著農業技術擴散和采納,也影響著農業技術創新。(二)農業技術擴散和農業技術采納。農業技術擴散是一種農業新技術、新發明和新成果從創新源頭成圓形向外擴散,并不斷被農戶、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農業從事者認識和采納的過程,其核心是節約資源、保護周圍生態環境[13]。此外,農業技術擴散還受到技術、傳播方式和接受者等多方機制影響,是一個有著眾多主體參與且互相影響、在時間和空間上變化的過程。農業技術采納則是農戶、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農業從事者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通過對新技術新信息進行收集、整合和評估后做出接受或者拒絕的行為過程[14]。由此可見,農業技術擴散是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之一,而農業技術采納是農業技術擴散的結果。即農業技術擴散是農業新技術、新發明和新成果通過社會網絡等媒介向農戶、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農業從事者傳播,不同類型的農業從事者對其進行感知和評價后決定是否采納的過程;農業從事者采納與否是擴散的結果。(三)社會網絡。中國農村社會是一個以血緣、親緣、地緣和業緣構成的熟人社會,“差序格局”特征顯著。“差序格局”指以自己為中心,按照與自己距離向外由近及遠一圈一圈地劃分關系,反映了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農村社會網絡與此類似,是以農民個體為節點,通過一定的關系相互連接而形成的社會網絡[13]。在這個網絡中,每一個村民都可以作為網絡的中心,通過溝通交流等方式與其他節點建立關系,實現共享農業技術、農產品銷售、就業創業等信息資源目的。改革開放以來,以熟人為基礎的社會網絡關系正由感性選擇向理性選擇轉變,農民以自己為中心并根據心理距離的遠近及利益訴求程度劃分社會關系,傳統的社會網絡不再適應新時代中的農村發展,社會網絡關系也已變得冷漠化和資本化[15]。由于農業技術參與主體的社會網路類型和關系強弱等方面不同,帶來對農業技術認知、評價和決定的差異,最終影響農業技術擴散及采納。
三、宏觀視角下的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分析
社會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農業新技術的擴散,但其促進程度仍有待論證。一方面,不同的社會網絡類型和地區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存在差異,不同的分類方法可得到不同的社會網絡類型。首先,社會網絡可分為朋友網、技術情報網和技術學習網。基于此分類,對比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社會網絡影響農業技術擴散的研究結果表明,與技術情報網和技術學習網相比,朋友網對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更大;技術情報網和技術學習網對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存在明顯地區差異,而朋友網未表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16]。其次,社會網絡規模層級可分為村級層級和家庭層級,其中村級層級的社會網絡對技術采納影響程度要低于家庭層級[3]。第三,男性與女性形成的社會網絡在農業技術擴散中存在差異,女性形成的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整體影響力明顯低于男性,且社會學習在女性網絡中也具有較為明顯的倒U形特點[9-10]。第四,對比老年人和年輕人的親戚型網絡、家庭型網絡和朋友型網絡的影響發現,老年人受親戚型網絡影響最大,年輕人則受朋友型網絡影響最大,說明同類型網絡在不同年齡中的影響程度具有差異[17]。另一方面,社會網絡關系強弱和信息媒介也會影響農業技術擴散。對比不同社會網絡連接程度的兩個地區發現,處于社會網絡連接程度高的地區農業生產者比處在社會網絡連接程度低的地區農業生產者能獲取更為豐富的信息,技術信息擴散和采納速度也更快,農業產出效率也更高[18]。同一地區社會網絡關系強弱影響程度研究發現,強社會網絡關系的影響程度要高于弱社會網絡關系,弱社會網絡關系需要借助關系橋才能起到促進作用,而強社會網絡關系則直接地起到促進作用。在信息媒介影響的研究方面,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等媒介影響途徑、對象和程度不同,但均呈現出“S”形的傳播規律[19]。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及采納會產生正面影響,但其是否能縮短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的時間,以及縮短時間如何合理量化仍有待實證分析。對老年人來說,親戚型社會網絡比朋友型和家庭型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的影響大;而對年輕人來說,朋友型社會網絡則比親戚型和家庭型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的影響大,且男性社會網絡的影響水平高于女性社會網絡。此外,強社會網絡關系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的影響程度高于弱社會網絡關系,并且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等的社會網絡信息傳播方式雖然存在影響差異,但均具有“S”形傳播規律。因此,在農業技術擴散的實際工作中,需要針對不同的年齡、性別、傳播媒介、擁有的社會網絡類型及網絡關系強弱的影響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擴散方式,以促進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和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四、微觀視角下的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分析
(一)多元網絡節點下的影響分析。社會網絡節點構成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具體體現為以農戶為網絡節點,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網絡節點,以農戶、農業企業、大學和研究中心等多主體為網絡節點。在以單一主體為網絡節點方面,如以農戶為網絡節點構建的一維網絡模型中,處在位置越重要的農戶越有可能采納新技術,對其他農戶的影響也越大。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戶具有相似的特征,即所處初始位置越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傾向于采納新技術,且對潛在技術采用者的影響力也越大[20]。按照農戶是否經過培訓可分為關鍵農戶、中間農戶和普通農戶,其中關鍵農戶和中間農戶易于采納技術,且兩者的采納率差距不大;普通農戶之間,與關鍵或中間農戶有親戚或鄰居關系的普通農戶有可能采用新技術[11]。以農業推廣人員為網絡節點,研究發現農業推廣人員與農戶的溝通有效可促進農業技術信息的擴散,且其知識技能水平影響著與農戶溝通的效果[21]。以農業企業家為網絡節點,農業企業家在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可推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22]。以政府組織為網絡節點,農業咨詢機構等政府組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技術信息的擴散,提高了農民采納農業新技術的可能性。而非政府組織則有利于提高個體的信息獲取能力。在多元主體為網絡節點方面,以政府組織、農民、科研機構和大學、農業合作社、非政府組織和農業技術企業為網絡節點,研究結果表明政府組織、農業技術企業、農業合作社能讓新技術被農戶或農業企業等所接受,具有較為顯著的影響,而其他節點的影響效果則較低。社會網絡節點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存在以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推廣人員、農業企業家和政府組織及非政府組織為節點的社會網絡。普遍關注以單一主體為節點構成的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影響分析;而對由農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技術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多元主體構成的社會網絡影響分析則相對較少。隨著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出現和發展,農業技術擴散對象將由傳統單一的農戶轉向主體多樣化,而研究這些主體和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業技術企業、大學等多元主體構成的社會網絡影響特點對促進農業技術的擴散及采納、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變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二)不同農業技術的影響分析。由于不同農業技術實際作用效果的不同,因此,社會網絡對其影響也存在差異;不同的社會網絡對同種農業技術影響也存在差異。在不同農業技術擴散及采納的影響因素分析方面,以養豬技術擴散為例,農業技術擴散是結構性的擴散,與社會網絡具有同源性和異質性,需要與當地社會網絡類型相匹配才能實現更好的技術擴散效果[23]。以低碳農業技術采納為例,農戶社會網絡是技術采納的重要的外部因素,感知有用性是內部心理因素[24]。以節水灌溉技術采納為例,社會網絡對技術采納具有明顯的正向促進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技術不確定因素對技術采納的抑制作用[25]。不同的社會網絡對同種農業技術存在差異,如同為節水灌溉技術,對民勤縣的研究發現,社會網絡在節水灌溉技術采用上具有直接和間接影響作用,直接效應體現為促進節水灌溉技術采用,間接效應體現為社會網絡正向影響推廣服務效果,進而促進技術采用[25]。而對甘州區的研究則發現社會網絡影響存在同質性和異質性,異質性關系比同質性關系對農戶節水灌溉技術采用的影響更為顯著[26]。因此,農業技術擴散應考慮技術種類與社會網絡類型之間作用的差異性,避免因“一刀切”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擴散與采納。(三)多樣化的研究分析方法。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影響的分析方法具有多樣性,不同的分析階段選取合適的分析方法。在數據收集階段,問卷調查法得到廣泛運用,而定點跟蹤法少用。在數據處理分析階段,基于不同研究目的,運用Or-deredProbit模型[4]、Probit模型[5]、空間Durbin模型[7]和二元Logistic模型[27]等方法模型。如運用因子分析法、分位數回歸檢驗和門檻回歸模型能清晰地描述社會網絡特征,揭示社會網絡對農戶技術采納的內在影響機理,提高結果的可靠性[28];空間Durbin模型[7]能夠分析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的空間影響;結構方程模型(SEM)在分析包括社會網絡在內的多種因素對農業技術采納影響具有優勢,而Mundlak-ChamberlainIV固定效應模型能較好的將未觀察到的異質性和內生性因素進行控制,提高所選因素分析結果的準確性[29]。上述方法適用于對具體數據進行定量處理,而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分析時,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例如,計算機仿真技術,可對農戶、農業企業和政府組織等主體在農業技術擴散中的社會網絡特征等進行仿真分析,對仿真系數合理設定后能夠得到較為科學合理的仿真結果,為改善各主體的行為提供了參考論據[30]。案例分析法,具有從分析單一對象獲得事物一般性規律的優勢,廣泛運用于公司管理等領域。借助此優勢以某地某項農業技術擴散為實例,厘清其擴散過程所涉及的社會網絡特征及影響機制,從而為改善其他地區和各類農業技術擴散情況提供參考[31]。
五、結論和展望
(一)結論。首先,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影響因素研究表明,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社會網絡正面積極的影響作用,但影響程度的量化有待進一步研究。其次,社會網絡類型、性別、年齡、關系強弱和信息媒介等在一定程度上易造成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差異,如親戚型社會網絡對老年人影響比較大,而朋友型社會網絡對年輕人影響大,從而引起不同主體不同的行為特征。第三,研究社會網絡主體和類型差異,普遍集中于分析以農戶、政府組織和農業企業等單一主體為網絡節點構成的社會網絡影響,而對以農戶、農業企業、政府組織、科研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等多元主體為節點構成的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少。第四,研究農業技術和研究方法具有多樣化特點,在農業技術方面包括低碳環保技術和節水技術等,覆蓋范圍較為廣泛;在研究數據和方法方面,多以短期數據為主,且回歸分析和相關性分析等定量運用廣泛,而案例分析和計算機仿真等定性分析運用較少。(二)研究展望。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耕作技術向機械化和智能化轉變,出現了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同時,也構成了社會網絡主體的多元化。面對時空差異的社會網絡、多元化的主體等因素變化,為充分利用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積極影響,促進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提出以下展望。一是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影響的動態變化分析。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是一個多階段的社會過程,包括覺察階段、感興趣階段、估價階段、實驗階段和采用階段。不同時期,這些階段受到的影響因素存在差異,并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予以承現。人口和社會結構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發生變化,在不同時期其社會網絡結構有所差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某一具體時間節點的社會網絡結構特征以及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的影響分析。因此,有必要增加研究的時間節點,對比分析不同時期社會網絡結構特征和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產生的影響,為促進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提供更具實際指導意義的政策建議。二是社會網絡節點構成主體的多元化和綜合化。國內外多以單一主體為網絡節點,未考慮農業技術擴散及采納是多個主體綜合作用的結果。在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中,涉及大學等科研機構、技術推廣站和技術咨詢機構等政府組織、農戶、技術推廣員、農業企業、種植大戶等主體。分析由不同主體構成的社會網絡,有利于厘清不同主體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影響程度及影響性質,從而能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改善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提高農業新技術成果轉化率和農業生產效率,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三是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影響研究領域的多樣化。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影響的相關性分析,而對社會網絡影響機制研究的比較少。其研究主要是將社會網絡與農戶個體特征和家庭特征等影響因素進行比較,從而得到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的影響結果。而轉變研究方向,可以豐富研究成果。如對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同一社會網絡類型的影響分析,研究社會網絡影響的時間特點;以及不同地區同一時期同一社會網絡類型的影響分析,研究社會網絡影響的空間特點。四是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影響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綜合化。目前的數據收集主要運用問卷調查方法,而定點跟蹤和訪談方法運用較少。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農民和農業也隨之快速變化,具體某一時期的數據不足以揭示社會網絡對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納產生的影響。因此,在數據收集階段,應根據研究區域的社會發展速度決定是否采納問卷調查、定點跟蹤及訪談等多方式聯用的方法,實現數據采集具有代表性和實效性。在數據處理分析中,結構模型和回歸分析運用廣泛,而結構模型與其他模型聯合運用少。隨著研究目標向多層次和研究成果向多樣化轉變,在分析中應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發揮各類方法在相應研究項目上優勢,以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作者:李 爭 郭麗蘭 楊 俊 單位:東華理工大學
- 上一篇:農業經濟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研究
- 下一篇:免疫調節劑在水產養殖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