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生產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9 04:48:00
導語:柑橘生產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分析了德化縣柑橘生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促進德化縣柑橘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德化縣現有柑橘面積3540.13hm2,年產量4.20萬噸,占全縣水果栽培總面積的31.9%,總產量的60%,其中蘆柑面積3416.6hm2,產量4.15萬噸,柑橘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但由于受品種、市場、經營、管理、凍害、黃龍病、投入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我縣部分的柑橘園單產低、品質劣,效益差,嚴重影響著我縣果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筆者經大量調查研究,分析我縣柑橘生產存在問題,并對今后柑橘的生產發展提出相應對策。
1存在問題
1.1氣候因素影響
德化縣屬典型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18.6℃,極端低溫-6.3℃,無霜期286d,年平均降雨量1800mm左右,年日照時數1650h,≥10℃有效積溫為5500~6500℃,溫度適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屬福建省農業廳果樹站規劃的常綠果樹和落葉樹混交區。區內由于海拔高低懸殊,氣候垂直變化大,小氣候突出明顯,有10年一遇周期性凍害。
1.2柑橘黃龍病肆虐,受害面不斷擴大
2000年以來由于連續多年暖冬,使傳播柑橘黃龍病的蟲媒木虱大量繁殖,導致柑橘黃龍病暴發蔓延,造成部分柑橘園大幅度減產和毀滅性危害。縣農業局組織技術人員深入果園指導果農及時清除病株,跟蹤監測柑橘木虱發生情況,初步控制黃龍病蔓延趨勢,但全縣柑橘黃龍病仍繼續發生,嚴重影響柑橘生產健康發展。
1.3新品種少,品種結構不合理
一是名優新品種少,大眾產品多,現在大面積栽培的柑橘品種中,大部分是蘆柑、溫州蜜柑為主的老品種,缺乏新一代良種。二是熟期結構不合理,特早熟和晚熟品種少,早熟和中熟品種多,果品上市時間短而集中,造成季節性過剩,給貯運銷售帶來很大壓力,與產業化經營所要求的延長成熟期、均衡上市尚有較大差距。
1.4栽培技術相對滯后
沿用傳統老技術偏施氮肥,樹體營養生長較旺,造成樹冠郁蔽,通風透光不良,表面結果較為嚴重。近年來農村勞動力緊張,果農管理粗放,柑橘大小年現象明顯,使用農藥、肥料沒有針對性,噴藥次數明顯減少,病蟲害嚴重,特別是黃龍病感染蔓延嚴重。水利設施不配套,機噴應用少,種植臺面小,多年沒有擴穴深翻改土和增施有機肥,開心形修剪、配方施肥等新技術推廣應用少,樹勢衰弱,在臺風、旱災之后常常減產或果實商品性大為下降。
1.5投入不足
隨著市場經濟和城鎮化的發展,我縣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從事柑橘生產的勞動力嚴重不足。據統計,我縣有近60%人口進城,近80%勞動力、60%資金向非農轉移,連續多年柑橘生產資金投入少。20世紀90年代后期由于柑橘產量相對過剩,市場價格低迷運行,經營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下降,這樣的惡性循環,制約了柑橘生產基地的鞏固發展和效益提高。
1.6營銷隊伍不健全,不適應市場競爭
德化縣柑橘除少部分在本地鮮銷外,大部分用于外調銷售,主要由分散的果農經營,規模小、售量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突出,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銷售組織不健全,經營管理薄弱,流通渠道不暢,信息不靈等制約著柑橘銷售。同時缺乏風險保障機制,經常豐產不豐收,導致柑橘生產經濟效益下降,影響柑橘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對策
2.1進行柑橘品種和成熟期科學區劃
根據本地氣候資源條件,堅持適地適果,因地制宜,趨利避害,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合理科學區劃原則。東半片海拔600m以下以蘆柑為主,適當發展雜柑類中晚熟優良品種;西半片海拔600m以下以特早熟溫州蜜柑為主,力爭在9月份有品質較好的溫蜜上市,充分利用山間盆地、河谷臺地、陽坡逆溫層小氣候等溫光條件較好的區域適當發展早熟雜柑優良品種,力爭在10~12月上市;在海拔400m以下大溪河谷盆地、臺地熱量和光照條件均好于其他區域,適當發展晚熟蘆柑雜柑、甜橙,力爭1~4月上市,逐步形成高優品種的柑橘生產基地。同時注意新植果園規劃、防護林、水土保持設置,發展生態果園高效模式。2.2以優質高效為核心,因地制宜,大力引進和推廣優新良種
加快柑橘品種結構調整,通過3~5年努力,柑橘特早熟、早熟、中熟、晚熟結構達到3∶1∶5∶1的比例,在特早熟品種中以稻葉特早熟溫州蜜柑為主,早熟品種以金柑、興津秋輝雜柑為主,中熟品種以蘆柑為主,適當引進高糖系大津4號,晚熟品種以晚熟雜柑、甜橙類等品種搭配,逐步完善品種更新,建立優質柑橘商品生產基地,增強市場競爭力。
2.3堅持柑橘黃龍病長期防控工作,確保柑橘生產基地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黃龍病綜合防控小組,確保柑橘黃龍病防控工作順利實施。二是堅持“砍除病樹,防治木虱,用無病苗,加強管理”的綜合防控原則,嚴格苗木調運檢疫,從接穗圃、砧木抓起,每個環節做到無毒脫毒,確保苗木質量,建立黃龍病防控重點示范片,總結出行之有效并適于大面積推廣的黃龍病防控技術。三是強化柑橘木虱防治,2~5月是柑橘春梢生長期,也是柑橘木虱危害的主要時期,采取統一時間、藥劑、控梢、集中防治等措施及時防治木虱,切斷黃龍病主要傳播途徑;同時注意秋梢木虱防治,鏟除帶毒木虱孕育寄主與清園除草結合起來,以達到最佳防治效果,提高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黃龍病造成的損失,鞏固柑橘生產基地。
2.4進一步重視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
因地制宜地確定栽培密度,進行科學修剪,控制枝梢過旺過密,注意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做好果園水和防護林體系的規劃建設;重點推廣普及先進適用的新品種、新技術,以提高柑橘單產和品質為中心的配套技術,將選地規劃、優良品種、無病毒苗木、開心形修剪、高接換種、配方施肥、疏花疏果、稻草覆蓋、節水灌溉和綜合防治病蟲害等技術組裝配套,發揮整體優勢,實現無公害栽培。在產后環節,要強化商品化處理,逐步形成自已的名牌,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
2.5轉變觀念,提高產業綜合效益
我縣實施大城關戰略以來,城鄉經濟一體化已出現,觀光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日益凸顯,我縣柑橘產業發展要及時作出調整,逐步實現水果業的城鄉一體化,以閩中石牛山等著名風景區為載體依托,利用水口、南埕低海拔河谷盆地臺地,溫光條件好,發展中晚熟、雜柑、優良品種生產基地,加強我縣的特色果業、特色旅游業建設,從而促進柑橘生產基地鞏固提高,促進柑橘產業協調健康發展,促進果農增產增收。
2.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科技、資金、人力各種資源,鞏固提高柑橘生產基地
充分利用農業綜合開發、水利灌溉、新農機具推廣、新農村建設等項目用于柑橘生產基地及配套設施建設;政府農發基金撥出一定資金支持柑橘生產技術培訓試驗、示范、新品種引進,實施標準化栽植、規范化管理,推動柑橘品種結構調整;政府出臺優惠政策鼓勵果農創辦柑橘專業合作社,促進柑橘產業化合作組織建設,延長農業產業鏈,實現柑橘種植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服務,全面提升柑橘產業整體素質,提高柑橘種植綜合效益;鼓勵農業技術干部領辦、承包柑橘生產基地及組織營銷隊伍開拓市場,加強德臺農業科技合作交流,多形式、多渠道引進資金、新品種、新技術,促進柑橘生產基地建設。
2.7培養和完善社會服務體系
扶持成立柑橘專業合作社,建立營銷網絡,提高柑橘流通組織化程度,逐步建立柑橘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走合作互助道路,同時政府給予一定扶持。通過95155農業服務信息平臺,加強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及時準確地為柑農提供政策、市場、價格、技術等綜合信息,不斷開拓異地市場,同時努力開辟國外市場,爭取柑橘出口。
- 上一篇:雷電災害防御管理制度
- 下一篇:翠冠梨栽培技術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