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農村農民素質論文
時間:2022-08-07 05:38:00
導語:提高新農村農民素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三農”的栽體最終還是農村,即使經過轉移農村勞動力,促進城市化,仍會有幾億人口生活在農村。但適應于農村建設的農村教育一直未得到良好發展。農村教育目標的應試性、城市性、離農性,沒有賦予農民在農村謀生進而改變農村面貌的能力。新農村建設關鍵在于提高農民素質,改革農村教育目標一元化傾向,建立新農村高等教育體系,開展“有教無類”的新農村教育。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新農村教育;“三農”;農民素質;農村高等教育
同志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審時度勢地提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指出“在工業化初期,農業支持工業,是一個普遍的趨向;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也是一個普遍趨向。”在這一背景之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
“三農”的載體最終還是農村,即使經過轉移農村勞動力,促進城市化,仍會有幾億人口生活在農村,即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將長期存在,然而遺憾的是,適應于農村建設的農村教育一直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長期以來,農村教育目標的應試性、城市性、離農性,沒有賦予農民在農村謀生進而改變農村面貌的能力。在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農業淪為弱勢產業,農村淪為婦老幼看守的家園,農村勞動力淪為農村與城市邊界的邊緣人。新農村建設就是要通過“以工哺農、以城帶鄉”這一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措施,把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
一、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提高農民素質
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涵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主要是物質層面,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就精神文明而言,而管理民主則屬于政治文明范疇。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從哪里人手是非常關鍵的。余惠芬和唐波勇認為: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從群眾最愿意、最迫切需要而又能做成的事情做起是根本動力;加強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是先決條件;發展農村科技教育與壯大農村應用人才隊伍是關鍵環節。
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廣大農民,怎樣提高農民的素質,需要我們在農村教育發展中探求答案。當前,農村教育發展的根本瓶頸是教育目標、教育投資和農村教育體系問題,轉變農村教育唯升學的應試教育目標,加大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完善農村教育體系,切實增加農民的人力資本積累,培養和造就適應現代農業和農村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二、農民受教育水平偏低是制約新農村建設的瓶頸
據統計,2004年我國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全國近5億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下學歷的占到88%。目前,我國低素質的勞動力絕大多數留在農村,形成農村龐大的剩余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的現狀將長期存在。地處經濟發達地區的浙江省金華市,2005年調查顯示:全市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僅7.16年,大專以上文化水平占0.82%,高中文化水平占13.97%,初中文化水平占51.32%,小學文化水平占26.92%,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6.99%。另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中期,湖北省共有3.2萬個行政村,6萬多名村級主職干部,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0%。農村基層干部整體素質低下,也很大程度地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農村落后面貌的根本改觀。
我國加入WTO后,農村和農業產業結構要依照全球經濟發展的需求進行重大調整,能否取得成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的關鍵是農村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然而,經過四、新農村建設中要調整新農村教育的目標定農村教育篩選出的高級專門人才進了城,而淘汰下位與布局結構來的眾多人力資源留在了農村,數量供給充裕的農-”釜農村人力資源豐富而人才資源缺乏。是新農村村勞動力大軍往往伴隨著低素質。換句話說,制約建設的根本矛盾之一。把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量的熱愛并了解農村、農民和農業的高級專門人才。現有的農村教育,從根本上講是“在農村”為城市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培養離開農村、農民和農業的人才,而不是“即于農村、為了農村”培養人才ol因此,改革新農村教育,進而把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深度開發”成農村人才資源,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不容回避的緊迫問題。
三、提高農民素質的關鍵是改革農村教育目標一元化的傾向
制約農民素質提高的根本問題是農村教育目標的一元化,突出表現在單一應試性、城市性、離農性。俗話說,就農村青年而言,考上大學的是“鯉魚跳農門”,未考上大學回鄉務農則“種田不如老子,喂豬不如嫂子”。如果新農村教育再繼續這樣辦下去,那一定是很危險的。農村教育目標的一元化問題,使農村教育與農民生產生活脫節,造成農村教育在育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影響了廣大農民參與農村教育的積極性。其最終結果是農民素質偏低,高中初級專門技術人才偏少,農村經濟吸收和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較弱,影響了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現代化的進程。
針對農村教育的弊端,早在20世紀初,一批有識之士紛紛提出鄉村建設、鄉村改造的主張,并在全國開展了鄉村教育實驗。黃炎培提出中國農村教育要走“實教結合”的路子。陶行知尖銳地指出:“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的子弟變成書呆子。”
一個世紀后的農村,尤其是農村貧困地區仍然把應試升學作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教育不是面對全體學生,而是面對少數尖子生;不是面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是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又忽視智力的開發,而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在知識的傳授方面,又忽視教給學生關于農村社會發展和做人的諸多知識,而偏重于與高考相關知識的傳授。一偏再偏,使農村教育走上了升學指揮棒導引下的僅有一元化升學目標的獨木橋。結果是約占10%的高考中榜者,進了為城市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學校,走向了城市或發達地區。而約占90%的高考落榜者,命運最終要賦予他們難以為承擔的新農村建設者的使命,這是20世紀農村教育的最大悲哀,也是21世紀新農村建設中新農村教育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四、新農村建設中要調整新農村教育的目標定位與布局結構
農村人力資源豐富而人才資源缺乏,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矛盾之一。把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雄厚的人才資源,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任務。完成這一任務最根本的辦法就是重新認識新農村教育,在鞏固和發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完善農村教育體系,發展農村高等教育,使新農村教育形成“成職普”、“初中高”、“農科教”相結合的完整的立體網狀結構和良性的運行機制。
另外,農村社會經濟、文化多種差別的存在,要求新農村教育發展模式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允許各地自主創新。這樣,新農村教育的目標就會隨之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除了為城市培養人才外,更多地要承擔起全面培養適應新農村、熱愛新農村、建設新農村的高中初級優秀人才。為此,新農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強化地方人才的培養意識,堅持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戰略,從解放與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實際需要出發,確定教育目標,設計教育模式,規劃教育未來。當前,新農村教育要緊緊把握完善教育體系、調整布局結構這一突出問題,力求辦學最佳效益。一是進行新農村教育結構和布局調整。按照國家規定標準,把義務教育階段分散的學校,通過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來去辦。二是要進行高中階段學制改革。大力發展綜合高中和職業技術學校,其學制可以延長為4~5年。廣開各種辦學渠道,不斷擴大綜合高中專業技術學校的辦學規模,使盡可能多的農村學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三是發展農村高等教育。積極探索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發展新農村高等教育,實施高層次科技文化和職業技能培訓,使農村大批勞動力達到新型農民的水平。
五、新農村建設中要完善新農村教育體系發展農村高等教育
在新農村建設中,新農村教育要在“五教統籌”的基礎上。采取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袁桂林教授指出: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布局很不合理,過分集中于特大城市,而農村高等教育機構還是寥寥無幾。很難想象文盲充斥、缺少高等教育載體的農村能夠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因此,在空間上發展星羅棋布的農村高等教育,應該從戰略高度給予重視。筆者認為,在新農村建設中,眼下主要應以縣為單位在高質量實施義務教育的同時,通過三教統籌及農科教結合,優化縣(市)教育資源,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指導下,以地(市)高等院校為依托,建立縣(市)高等教育機構。目的在于通過發展農村高等教育,培養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掃除不利于新農村建設的落后文化,用科學、文明、先進的文化占領農村這塊陣地。
我們已經欣喜地看到,隨著我國“科教興農”戰略的實施,一些地方已經自覺與高等學校合作舉辦了“村支書大專班”、“鄉鎮企業經理大專班”、“科技帶頭人大專班”等,也有一些地方辦起了農民自己的高等學校,培養新農村亟需的高級專門人才。這種自發的實踐,為農村高等教育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具有啟發和示范作用。比如:早在20世紀90代中期,湖北省就制定了一個宏大的村級干部培訓計劃:1996—2000,系統培訓村支書、村委會主任各2.5萬人,村后備干部和村辦企業負責人2萬人,保證貧困地區每村干部中至少有1名大學生。浙江林學院2005~首次面向全省211個欠發達鄉鎮招收101名農民大學生,在校期間主要學習植物學、森林生態學、土壤學、森林病蟲害防治學等與農林類相關的課程。學生在校脫產學習兩年,不轉戶口,畢業后回原鄉工作。所需的學習費用由省扶貧經費全額資助。湖北和浙江省的做法,是極有價值的農村高等教育范例。
然而,在農村建立星羅棋布的農村高等教育機構,實施全方位的以高等教育為切人點的全國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調整與改革,還需要各級政府的全力投入,尤其是中央政府應將此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任務大力投入。此舉可視為中國政府實施的“第二個義務教育工程”。
六、發展新農村高等教育要弘揚儒家“有教無類”的精神
“有教無類”是孔子創立儒學的根本宗旨。孔子的學校,不用注冊,沒有升級考試。在孔門中,有富人,也有貧者;有貴族子弟,也有賤人之子;有城里人,也有郊野之人。在兩千多年的儒學發展中,主流儒學經院化、精英化,脫離了大眾,而非主流儒學即鄉間儒生則承擔起儒學普及與教化大眾、化民成俗的工作,使儒家的行為方式、價值理念得以在我國民眾生活中扎根、生長,使儒學真正“草根化”。更可貴的是,他們非常重視向勞動大眾如農夫、仆人、陶工、樵者、市童、野叟、灶丁乃至僧、道宣傳儒家思想,培養了許多以圣賢自期的平民儒家、布衣儒者。公務員之家:
在新農村建設中,新農村高等教育要端正教育目的,弘揚儒家“有教無類”精神。政府要努力解決教育投入和完善新農村教育體系,使農民接受“有教無類”的高等教育愿望有充分的保障。農村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像鄉間儒生那樣,面向全體農民傳播新農村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除了政府支持和農村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外,還要喚醒全社會尊重農民和重視新農村高等教育的意識,舉全社會之力量辦好“有教無類”的新農村高等教育。
- 上一篇:提高效能建設心得體會
- 下一篇:農村住戶調查方法改進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