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問題和對策

時間:2022-01-13 10:10:00

導語:探討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問題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討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問題和對策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出一號文件,再一次表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我市農業經濟從年開始進行全面的調整和優化,至年農業生產結構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是和全國一樣,結構調整的進程比較緩慢,制約因素比較突出。本文試從我市七年來農業發展情況,圍繞結構調整作一些分析和探討,以供領導和農業農村工作者參考。

一、七年來我市農業結構調整情況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我市農產品供求逐漸進入買方市場,結束了長期以來供不應求的局面,糧食、生豬、柑桔等傳統和有地方特色的大宗農產品開始出現普遍的過剩,特別是年下半年農產品收購價格總水平首次出現下跌,與此同時,優質綠色農產品缺口很大,農業生產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年以來,我市貫徹實施《省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綱要》,及時調整農業發展策略,提出了種植業生產以經濟作物和商品糧為重點,引導農民發展高科技設施型栽培,種植名、特、優、新品種,做大做強做優比較優勢的產業和產品,形成富有特色的農業結構新格局的思路,相繼制訂了《市年種植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市特產產業化發展規劃(年)》、《市畜牧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年)》三大規劃以及《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規劃(年)》,為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確定了整體發展方向。同時制定優惠政策措施,出臺了《扶農四十條》、委號《關于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見》等一系列具有具體扶持內容的文件和政策。于年進行了二輪承包,年開始調減了糧食種植和糧食定購任務,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農民有了更大的生產自主權,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年中央出臺“一號”文件,以實在、優惠的政策促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農業政策牽動農民的心,也直接體現農民的切身利益。一系列的政策得到了切實的貫徹和落實,我市農業生產完全體現了政策效應和宏觀調控目標,我市農業生產內部結構得到了較大的調整。年末的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在農民有了更大生產自主權的同時,早稻等一些效益比較低的農作物播種面積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至年我市早稻播種面積僅萬畝,比年下降了,種植業產值比重也一度下降到。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以后,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高漲,效益農業發展與糧食生產得到“雙提升”。糧食生產成為今年農業生產的新亮點,糧食種植面積也得到了恢復性增長。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為萬畝,比上年增加了萬畝,增長了;糧食總產量達到萬噸,增長了,扭轉了我市連續年來糧食面積下降的趨勢。其中早稻播種面積為萬畝,比上年增加了萬畝,增幅達,居各縣市區之首。種植業產值比重也從年提高到。

二、我市農業結構調整的特點

七年來,我市農業生產總量在下降,農林牧漁四業結構變化也不大,據統計,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億元,其占的比重為,比年下降了個百分點(見表一)。在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比年提高個百分點,林業比重提高了個百分點,但總量很小,畜牧業和漁業僅分別下降和個百分點。(見表二)但從增長方式上和工作效率上,我市農業已發生深刻的變化,體現在以下特點:

生豬和家禽是我市畜牧業生產的主體,其產值占牧業的左右。在生豬、家禽飼養加快發展的同時,近年來我市草食型動物飼養快速發展。年與年相比,全市奶牛存欄數增長了近倍,羊存欄增長了,兔存欄增長了,牛存欄頭,增長了。

(三)在增長方式上體現規模效應。

年,種糧規模經營擴大,據統計,全市早稻種植面積畝以上的種植大戶共有戶,面積達萬畝,占全市早稻播種面積的。

今年新發展馬蹄筍、楊梅、茶葉等林特產基地萬畝,其中新發展馬蹄筍畝、楊梅畝、茶葉畝,竹筍干(主要以馬蹄筍為主)產量噸,同比增長了。

我市農村散養的畜牧數量大幅度萎縮,規模飼養戶大幅度增加,畜牧飼養逐漸朝著規模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年,全市年出欄在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飼養戶(包括企業和農戶)數量為戶,存欄生豬中規模戶占,出欄生豬中規模戶飼養的比重則達到;家禽存欄中規模飼養戶飼養的比重已占到,出欄家禽中規模戶飼養占。

(四)農業增長方式向縱深發展。

漁業在增長方式的轉變則體現在海水養殖上。長期以來,我市漁業生產以海洋捕撈為主,但由于環境污染,海洋資源衰退明顯,經濟魚種很難得到繁育;與此同時,水產養殖特別是海水養殖得到快速發展,漁業生產轉向捕撈養殖并重。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噸,比年增長了。其中海水養殖和淡水產品產量分別比年增長了和,而海洋捕撈產量為噸,與年基本持。今年海水養殖面積公頃,比年增了近一倍。海水養殖中魚類、蝦蟹類產量成倍增長,但養殖數量最多的仍是貝類;淡水養殖仍以魚類為主,蝦蟹類和特種養殖發展很快。

食品加工曾經是我市的傳統優勢工業,隨著百好乳品廠的衰弱,我市的食品加工優勢已不再存在,但近幾年來水產品、餅干加工業重新崛起,并在加工程度上進一步加深。特別是水產品加工,華盛水產品加工廠不僅完成了對水產品的粗加工到深加工,其產品擴大到對白銀豆、馬蹄筍和楊梅的加工,提高了農產品的壽命,這對瑞安農業來講是一個質的進步。

(五)農業產品向綠色發展。

年,我市全面推進了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市建設(全省首批個縣(市)之一),并已取得顯著成效。“清明早”牌茶葉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為我市農產品贏得首個“有機食品”標志使用權;“廚工”牌陳醋、“大三元”牌香脆鰻片和蝦皮等個產品通過了綠色認證,我市“綠色食品”總數達只;新增無公害農產品個,使總數達個;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個(其中畜禽個)、面積畝,使總數達個、面積萬畝,今年實現產值億元;制定辣椒醬、紅心地瓜干等個“綠色食品”標準,修訂完善馬蹄筍、楊梅等個農業標準技術規程,目前,我市已制定的農業標準技術規程的農產品達只、“綠色食品”標準只,并對已制定的農業標準技術規程進行修訂完善。新建“市荊谷白銀豆合作社”、“市昌隆蔬菜配送中心”等個農產品快速檢測點,使總數達個,一年來,共抽取樣品檢測個,合格率達比上年提高個百分點,對檢測不合格都及時通報生產、經營單位,要求立即整改;籌建和完善市農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預計明年初投入運行,屆時我市檢測體系將初具規模,列全省各縣(市)之首。

我市幾年來切實推進了生態公益林、城鄉綠化一體化、防護林建設、綠色通道等為重點的綠色生態工程建設。七年來共造林萬畝,其中防護林畝、用材林畝、經濟林畝,飛播造林畝,跡地更新畝,封山育林萬畝,四旁植樹萬株,森林覆蓋率達。創建了個綠色小城鎮、個綠色文明村、條綠色景觀線、個綠色農田示范區;實施了森林火災綜合治理工程,森林火災受害率均嚴格控制在‰之內;完成了生態公益林區劃界定,劃定生態公益林萬畝,其中國家級萬畝、省級萬畝、縣級萬畝。切實達到了農業生產和綠色生態工程建設共同發展的局面。

三、我市農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的同時,質量仍需不斷提高

農業結構調整后,廣大農戶努力生產市場適銷對路的農產品,使我市農產品的供給特別是有效供給增加,市場供應更加豐富。同時因為效益良好,農民有了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增強了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發展后勁。我市在發展效益農業的進程中注重農產品質量,農產品質量也有了明顯改善,但是農產品的質量仍需不斷提高,總體上仍未達到消費者放心的程度。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在市場供應中數量不多,價格太貴,對普通居民來說承受能力有限。

(二)農業效益仍然偏低

農業效益低,是當前一個突出問題,它導致農民收入低,結構調整難。從收入上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遠不及城鎮居民收入,據統計,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元,比年的元增長了,年均增長僅而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比年增長了,年均增長了,遠高于農村人均收入的增幅。從回報上看,農業效益與非農業比明顯偏低,同時農業內部農、林、牧、漁各業也存在比較效益上的差別,種植業的比較效益是最低的,同時還在不斷下降。從這個角度講,農民增收工作任重而道遠。

(三)農業基礎建設薄弱,抗災能力仍然較弱

農業是弱質產業,是受氣候環境影響特別大的產業。雖然我市每年加強基礎建設,對農業基礎建設的投入也相當可觀,但是仍然不能滿足需求,這些方面可從農業損失中可以看出。去年我市遭受強臺風的影響,當時正值晚稻成熟收割期,據統計當年災害毀耕地面積畝,晚稻每畝擔產比去年下降了公斤,根據晚稻種植面積計算當年共減少噸晚稻。另外年初受北方頻繁的強冷空氣影響,我市持續出現冰凍天氣,冬種作物受災嚴重尤其是冬種蔬菜,就飛云鎮閣巷街道辦事處的幾個專業蔬菜生產村就受災面積達上千畝,直接經濟損失多萬元。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徹底改變。

(四)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據年報我市第一次農業普查資料顯示,全市萬人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有萬人,占;小學文化程度為萬人,占;初中文化程度萬人,占;高中文化程度僅萬人,占。從農業從業人員的年齡結構來看,—歲的占,—歲的占,歲以上的占,其中歲以上就占。近幾年來,這種文化素質低下、年齡結構老化的農業勞動力狀況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觀。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在于品種更新和科技的應用,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由傳統農業向優質高效農業轉移。對此問題,勞動者素質食最大的障礙。

四、我市農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和建議

在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效益農業是長期的任務。在考慮效益農業發展的思路時,要從統籌城鄉的全局出發,考慮質量和產量的統一、速度和結構的均衡,依靠科技進步,實施產業化經營,建設品牌農業、特色農業、規模農業。在新形勢下,我市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發展效益農業,以下一些方面也是應該引起重視與關注。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這既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又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條件;既是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的戰略選擇;既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又是實現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這個重點,就抓住了農業發展的關鍵;把握了這個環節,就把握了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做好了這項工作,就為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在效益農業的發展中,我市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經有了一些發展。但農民在交易中仍存在比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利益流失,農民組織還需進一步壯大。要以貫徹《省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條例》為契機,在農民自己自愿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農村各類專業大戶和經紀人,牽頭組建專業合社,或成立一些行業組織、專業協會等,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與此同時,政府要建立扶持資金予以支持,并對不符合條件的進行重新培育、組建。

(三)、要扶大扶強農業龍頭企業。農業龍頭企業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業,它肩負著開拓市場、科技創新、帶動農戶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任,起經濟實力的強弱和帶動能力的大小,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程度、規模和成效。目前我市農業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與基地或農戶的利益聯結還比較松散,企業的產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產品、二次增值產品少。所以,全面提高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扶大扶強農業龍頭企業是重點,對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的農業龍頭企業要一視同仁的予以扶持,在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的同時,還要把眼光放長遠一點,選擇一些有發展前途的企業予以扶持。

(四)、著力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根據農民的需求,制定培訓計劃,落實培訓資金,進行分類指導,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農民技術資格證書(綠證培訓)為載體,加強領導,加強協調,加大投入,進一步創新機制、創新內容、創新方法,扎實推進專業農民技術培訓工作。

(五)、抓好風險補償機制政策出臺和落實。重點農產品風險包括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為促進重點農產品健康發展,降低生產經營風險,保障農民收入穩定等問題,我市已完成《市重點農產品風險補償實施辦法》的草稿制定,爭取明年出臺實施,主要將針對優質水稻、花菜、榨菜、大棚番茄、楊梅、馬蹄筍、奶牛、生豬、家禽等種重點農產品實施風險補償。

(六)、做好服務大文章。

一要加強市場分析和預測。目前我市對市場上的農產品供求狀況和將來的發展態勢研究很少或研究不夠深入,在研究不夠深入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的有效性就非常值得懷疑,因此農技、種子、科研、信息部門等各個部門要加強協作,科學分析市場給廣大的農民的農業生產以及時有效的專業指導和相關服務。要更好的把握市場導向,解決農民“種什么、怎么種”的難題,做好糧食、蔬菜、林特產和畜禽優良品種的引進、篩選、繁育和推廣,引進更多、更優良、更有效益的農產品種子,進行培育生產。繼續引進和發展一批新的農業專業特色農產品,逐步形成區域特色經濟。

二加強研究,給農民及時的指導和示范開展先進實用技術成果的示范和應用,健全病蟲測報網絡建設,組織實施主要病蟲害可視測報工作(即病蟲電視預報)。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建立科技書屋示范點建設,推進科技進村入戶,農技人員聯基地聯大戶活動。

三要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完善農業信息制度,以農技為基礎,加快鄉鎮信息網絡和隊伍建設,建立信息點。與此同時,全力打造數字農業,建立瑞安市農業環境資源和現代綠色效益農業生產基地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農業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