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江縣農業經濟現狀及發展策略
時間:2022-07-10 11:32:39
導語:環江縣農業經濟現狀及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轄6個鎮、5個鄉和1個民族鄉,共127個行政村21個社區3080個村民小組。2010年末總戶數11.71萬戶,總人口37.81萬人。其中鄉村戶數8.84萬戶,鄉村人口32.43萬人,占總人口的85.77%。全縣土地面積45.53萬hm2,耕地2.77萬hm2,占土地面積6.1%,其中水田面積1.58萬hm2[1]。環江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無霜期長(290d)。年平均氣溫南部丘陵19.9℃,北部山區15.7℃。年平均降雨量北部山區1750mm,南部1389mm,4~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總量的70%[2]。種植業基本布局為:盆地平原地帶為糧食、桑蠶主產區,中南部丘陵地帶為糖蔗、水果主產區,北部山區地帶為林業及香豬、香米、菜牛等特色產業主產區。近年來,全縣以糧食安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發展特色農業和優勢產業為重點,農業經濟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2010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1.8億元,比上年增長6.7%;農民人均純收入3397.52元,增加382.91元,增長12.7%[1]。
1環江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目前,環江農業經濟主要以糧食、桑蠶、糖蔗、水果、畜牧、林業六大產業為主。2010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1.8億元,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39.1%,比上年增長6.7%。其中農業增加值5.35億元,占45.3%;林業增加值1.43億元,占12.1%;牧業增加值4.72億元,占40%;漁業增加值0.16億元,占1.4%;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14億元[1],占1.2%。農業生產是環江農林牧漁業經濟的重點。
1.1糧食生產“十一五”以來,全縣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保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適當加大經濟作物的發展,形成了穩定糧食生產優化產業結構的發展格局。
1.2桑蠶生產桑蠶產業是環江主要的農業經濟支柱產業。在政府發動、技術推動、企業帶動、市場拉動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環江桑蠶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2010年,全縣桑園面積8465hm2,產鮮繭1.52萬t[1],產值約4.87億元。目前,桑蠶生產已成為全縣廣大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之一,也是最具優勢和潛力的農業經濟支柱產業。
1.3糖蔗生產糖蔗生產是環江又一重要的農業經濟支柱產業。近年來在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產業規模逐年擴大。2010年,全縣種植面積達1.43萬hm2,糖蔗總產量為55萬t[1],產值約2.75億元。
1.4水果生產2010年全縣水果種植總面積8290hm2,水果總產量為2.03萬t[1],產值4400萬元,農民人均產果68kg,人均水果收入136元。水果產業已逐漸成為環江一大優勢產業。
2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是制約農業經濟協調發展最大的因素全縣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12萬hm2,占水田面積的70%,旱澇保收面積僅7070hm2[1],占44.6%。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一是影響到糧食的安全生產,糧食增產難度加大;二是阻礙了農業產業化開發和高新、高效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部分地區、部分農業生產項目仍是“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產模式,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
2.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水平較低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小,農業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開發,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沒有得到突顯,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
2.3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低,農業生產整體科技含量不高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管理較粗放,農民的農產品質量意識較淡薄。
2.4龍頭企業發展緩慢,農業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目前環江農業龍頭企業只有3家,其中制糖業1家,巢絲企業2家,均為初級產品加工企業,產品深加工企業還是空白。
3環江農業經濟發展思路及對策措施
穩定糧食生產播種面積,確保糧食生產安全,開發優質商品糧基地,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強力推進以糖蔗、桑蠶、水果為主的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打造特色品牌農業;充分開發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挖掘培植農業新產業;扶持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農產品產銷體系;強化科技推廣應用,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3.1穩定糧食生產,確保口糧安全著重加大兩大力度:一是加大耕地保護力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到“十二五”期末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5萬hm2左右,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2萬t左右,確保人均有糧穩定在300kg左右;二是加大優質商品糧基地發展力度,提高糧食生產效益。主要措施:一是依靠科技,提高單產。重點抓好水稻、玉米兩大作物良種及節本增效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糧食主產區超級稻推廣面積要達70%以上,雜交玉米推廣面積達95%以上,確保糧食單產年遞增1.5%以上。二是加大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農田的保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培育大戶,發展農民經濟組織,促進規模經營。四是加大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五是因地制宜,建立無公害優質商品糧標準化生產基地,在北部高海撥地區,大力發展香粳香糯等具有本地優勢和特色的優質商品糧,增加糧食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糧食生產效益。
3.2因地制宜,優化結構,做大做強現有特色優勢產業
3.2.1桑蠶生產到2015年,全縣桑園面積發展到1.13萬hm2,養蠶量50萬張,產鮮繭1.8萬t,產值6.5億元,生絲產量達到1500t以上,年銷售額達到3.5億元。主要措施:堅持“政府發動、技術推動、企業帶動、市場拉動”的產業發展思路,擴大產業發展規模;以“三高”蠶業為突破口,以良種良法及產業化為途徑,大力推廣桑蠶新品種、小蠶共育、省力化養殖等技術,提高桑蠶生產的科技含量;強化桑蠶種等物資的生產和管理,規范生產物資供應;遵循市場規則,建立健全產品流通服務體系,保障產業健康發展;整合資源優勢,發展深加工,提升產業競爭力,打造“廣西繭絲質量第一縣”品牌。
3.2.2糖蔗生產到2015年,全縣糖蔗總面積發展到1.67萬hm2,原料蔗總產量達95萬t,產值比“十一五”末翻一番,達到3.85億元以上。主要措施: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設原料蔗生產基地,擴大糖蔗生產規模;抓好品種的更新和新技術推廣,不斷提高糖蔗生產的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強化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特別是原料蔗砍運進廠環節服務,維護農民利益,確保產業健康發展。
3.2.3水果生產到2015年,全縣果樹總面積達到1萬hm2,水果總產量3萬t,總產值5500萬元,農民人均有果93kg,人均水果收入170元。主要措施:加強老果園的品種改良,提高果樹單產和品質,到2015年,全縣完成果樹品種改良1000hm2;強化技術培訓,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力度,提高水果生產的技術含量;因地制宜,優化品種結構和布局;出臺扶持傾斜政策,鼓勵發展水果種植大戶和旅游休閑農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植種苗繁育、果品加工和銷售等龍頭企業。
3.3發揮資源優勢,培植農業新產業
3.3.1開發桑枝資源優勢,發展桑枝食用菌產業環江是廣西桑蠶大縣。2010年全縣桑園總面積達到8465hm2[1],每年兩次砍伐約產出14萬t以上的桑枝。據相關資料,桑枝中含粗蛋白5.84%、纖維素51.48%、木質素18.01%、半纖維23.02%、灰分1.57%[3],是生產食用菌特別是生產云耳(黑木耳)的上等原料,而且是可再生的安全、環保、生態原料。利用桑枝栽培云耳(黑木耳),每667m2桑園可增加產值3000~5000元,如能利用70%的桑枝來開發種植云耳(黑木耳),可滿足667hm2規模以上的產業生產原料需求,資源的開發價值達4~5億元,相當于再造一個桑蠶產業。所以,從桑枝資源量看,加上氣候條件適宜云耳生長,環江完全具備開發桑枝云耳產業的條件和優勢。同時出菌后的廢菌棒(菌糠)可做有機肥用于農作物生產,從而實現“桑—菌—肥—田”生態循環農業。主要措施:一是做好產業發展調研和規劃,根據原料、氣候、水資源等各方面條件,科學制定發展目標和方案;二是各級政府要認清產業發展潛力和優勢,高度重視產業開發,加大產業扶持力度;三是狠抓生產技術研發和推廣,提高生產效益;四是培育產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帶動產業發展。
3.3.2充分利用冬閑田,發展秋冬季農業環江的土地、氣候、水資源、交通等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各種秋冬種作物,要把抓好以秋冬菜、油菜、油葵、綠肥為主的秋冬季農業生產作為環江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主攻方向,加大開發力度加快發展。主要措施:一是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生產效益;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導力度,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三是強化技術培訓和推廣,提高秋冬種生產的科技含量;四是做好產品的銷售流通工作,保障農民利益。
3.3.3開發生態旅游農業隨著現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擁有較好生態環境的農村和特色農業已成為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載體,各種生態旅游農業、鄉村旅游將農業和農村融入了現代旅游大潮中,人們渴求返璞歸真、親近鄉土、回歸自然。要順應發展變化,盡早做好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的調整,充分開發利用環江獨特的農業生態資源,將旅游和農業有機結合在一起,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帶動高效特色農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3.4強化科技推廣,提升農業生產水平主要措施:一是完善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建設,充實基層農業專業技術力量,每萬名農民擁有農技人員數量達到3~5名,提高科技推廣和應用力度。二是深入實施品種、技術、知識三項更新工程,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加快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依靠科技進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生產效益。
3.5順應市場需求,抓好產品質量安全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努力創建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主要措施:重點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管理和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在農業生產、加工、貯運、銷售全過程中,嚴格按照已制定的各項操作規程和標準化實施,推廣應用安全、高效、經濟的農藥、化肥和可降解農膜,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有毒肥料,降低農業投入品對食品安全的威脅和對環境的危害。
3.6發展農民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和推動“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戶”、“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等多種經濟組織形式,發展農村合作經濟,不斷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重點加強農業合作社、農村經紀人、農產品促銷組織,以及農業協會等合作組織建設,為分散經營的農戶提供信息技術服務,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市場化程度,促進農業生產經營走上企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的發展軌道。
- 上一篇:農田水利節水建設實踐與成效
- 下一篇:測繪院職位競爭上崗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