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插秧機械化宣傳進度
時間:2022-04-27 09:53:00
導語:水稻插秧機械化宣傳進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是曲靖市、區政府所在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事業發達,地處滇中高原中部,是典型的壩區(縣),農業生產以精耕細作為基礎,水稻作物是全區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是全區65萬人的主糧;全區有水田面積l7萬畝;其中:按1984年原曲靖縣農業機械化區劃主要分布在麒麟區壩區盆地內,牽涉三個鄉(鎮),面積連片,田塊大小及高差適應高速插秧機的推廣,面積4萬多畝,我區水稻插秧機械化的推廣應從條件具備的機械化作業區壩區起步。
一、水稻插秧機械化推廣的必要性
目前,全區農業生產過程的機耕、機耙、機收、機烘、農田基礎建設、化肥深耕等機械化作業已得到穩步、長足的發展,水稻作業機械化已成為農業機械化全盤推進的制約“瓶頸”,因此,水稻插秧機械化的推廣有利于突破制約水稻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的“瓶頸”。有利于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當前的農業生產效率,把長期以來廣大勞動婦女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節約大批勞力從事第三產業生產,為社會創造效益,加速全區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加速水稻機播秧推廣進程,是全區幾十萬農民的渴望,對全區經濟發展,社會影響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有著深遠的歷史性意義,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水稻機械化推廣基礎
曲靖市麒麟區(縣)水稻插秧機械自1979年開始引進實驗,1992年又開始從吉林省延吉插秧機廠引進了機動和人力插秧機各一臺,由于受經濟因素,插秧機自身制造技術和農藝育苗技術的不成熟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實驗推廣沒有取得穩定性進展,到2006年和2007年連續兩年在全區多點、面積50—100畝的推廣中,無論從機插的每畝穴數,插秧的株行距、深度、每穴株數等各項考核指標,均能滿足農業生產技術要求,插秧機生產技術趨于成熟,其機插的:勾秧率、傷秧率、漏插率等各項技術考核指標均能滿足農藝要求,作業性能穩定,完全能適應水稻栽插“淺、勻、直、穩”的基本農藝技術要求,機械的可靠性,適應性與早期的插秧機相比有了較大提高,整機設計技術及各項性能趨于成熟,與該區歷史上前幾輪推而不廣的機插技術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從以上兩年的東洋P600和久保田SPU一68C乘座式高速插秧機、步行手扶式插秧機小面積示范推廣中,機插秧與規范人工插秧相比,相同的品種和常規農作物生長管理模式,機插比人工插秧每畝增產50—90公斤;但步行式手扶插秧機作業中,機插作業強度較大,直線行駛性能難于控制;乘座式高速插秧機需l一2人操作,作業性能穩定,勞動強度小,生產率高;因此,我區根據全區實際條件,要從經濟條件、地理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應選擇從“壩區機械化區”推廣著手;以達到中心開花,向四周輻射之目的;機型選擇無論進口還是國產應以高速乘座式為主,機動步行手扶式和人力插秧機根據需要逐步配套。
三、機動插秧機推廣優勢
1.推廣機動插秧機需要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的完美配合,目前,區農機局已撤消合并農業局,局領導可以達到全盤布局,統籌安排,協調和使用等措施,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可以達到緊密配合之目的。
2.通過前幾年的實驗推廣經驗,原育苗采用機械化大棚育秧成本太高,農民不能接受;而后采用底層為孑L膜,上為1.5—2cm營養土后再播種蓋膜育秧方式,插秧時又需要人工根據插秧機需要,按長寬大小劃塊,搬運裝入插秧機秧盤,此種辦法會造成對秧苗的損傷;近幾年經過逐步探索,采用塑料軟盤育秧已取得成功,軟盤大小與插秧機需要相配合,不需要拔秧和劃塊搬運,不會損傷秧苗,育苗的密度和均勻度直接影響機插效果和糧食產量,能否保證每畝所需株數,育秧是關鍵。
3.目前,購機補貼為插秧機推廣帶來了廣闊的前景,購置插秧機可享受30—50%的購機補貼,各鄉、鎮、行政村委會還有相應的優惠措施。
4.在各種條件配套的情況下,購機者按每臺8萬元計算,2年即可收回購機成本,諸多條件為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機插作業效率高
在軟盤育苗、田塊準備能滿足農業生產技術要求時,每臺步行手扶式插秧機每個工作日按8小時計算,在正常作業情況下,作業效率一般為2.5畝每小時,單日可插20畝;機動高速插秧機作業效率一般為每小時5畝,單日可插40余畝,作業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90倍;按常規人工插每畝需3_4個女性勞力,按近年不計算生活和其它費用開支,每個女插秧工2010年為每天每人100元,也就是每畝需300—400元插秧成本,機插一畝70—100元,每畝可節約插秧成本230—300元,每個工作日可節省勞力60—120個;機械插秧機的推廣應用,可為農村農忙時節爭時間。搶節令創造有利條件。
五、機械插秧機推廣應解決的問題
1.插秧機的選擇:根據我區經濟條件,地理條件的優勢,機械插秧機應從以上方面綜合考慮,從條件趨于成熟的區域開始啟動,機型的選擇首先從先進的高速插秧機開始配套,步行手扶式和人力插秧機逐步與之配套完善。
2.秧苗準備-按農藝要求,選擇優質品種,計算好準備栽秧時間,適時播種,按機插要求按時移栽,秧苗高度,插秧密度,移栽濕度要符合機插要求。
3.組織準備:機插地點要有鄉、村具體組織動員,保證連片,適時耕整田塊和中耕管理,以保證機插的作業效果和作業效率,有利于機插的宣傳發動和參觀考查。
4.田塊準備:高性能插秧機由于采用中小苗移栽,對大田耕整質量要求較高,機插田塊表面要平整,全塊田高度不大于3era,表土軟硬適中,田塊表面無雜草,雜物,若有雜草雜物須旋壓至泥土中,田塊耕整后須視土質情況沉淀,質土的沉淀時間為1天左右,壤土一般需要沉淀2—3天,黏土沉淀4天左右后插秧,若整田沉淀時間達不到要求,一會影響插秧機的行駛速度和穩定性;二會栽秧后泥漿沉積造成秧苗過深,影響分蘗,甚至減產。
5.技術培訓和組織準備:其一,全盤機械插秧機推廣工作應在區農業局的統一領導、統一布局、統一安排下開展,要求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密切配合,確保推廣質量和達到一炮打響之目的;其二,要給機插對象(農戶)一顆定心丸,在同等條件的田塊,同樣品種,同樣的施肥和中耕管理條件下,收割時機插和人工插秧測產相比,如造成減產,要有經濟賠償為保障措施,機插一畝按作業標準收費,實行有償服務;其三,在推廣技術分工上,機械部分由縣級農機推廣部門負責;育秧技術方面由區農業推廣部門負責,二者緊密配合,工作開展前要對有關人員開展扎實的機插技術培訓,培訓中實施理論培訓與機械實踐相結合;理論培訓與田間育秧管理相結合;機插秧苗與插秧機相結合;其四,要開展全過程指導服務,從秧池田規劃,機插面積落實到育秧材料準備全程介入,整個機插準備過程要編成整套光盤培訓播放,發現問題及時討論修改和糾正。
綜上所述,通過推廣技術成熟,性能穩定,質量可靠的機動插秧機,對我區水稻的增產潛力會得到充分發揮,勞務輸出會大量增加,制約我區農業機械化的“瓶頸”將被突破,常規的栽插模式將逐步被機插取代,農村經濟的發展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 上一篇:商貿糧食局全年工作思路
- 下一篇:縣政府平安城市天網建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