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產區(qū)稻葉甲防治論文
時間:2022-06-09 11:41:00
導語:水稻產區(qū)稻葉甲防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為害癥狀;識別特征;發(fā)生規(guī)律;發(fā)生與環(huán)境的關系;防治方法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稻負泥蟲俗稱稻葉甲、除危害水稻外,還危害谷子、蘆葦、游草、剪草、水稻負泥蟲主要為害水稻秧苗、一般受害植株表現(xiàn)為生育遲緩,植株低矮,分蘗減少、負泥蟲(OulmaoryzaeKuwayama)屬鞘翅目、葉甲顆、成蟲、前胸背板黃褐色至紅褐色,略呈鐘罩形、卵長0.7毫米左右,長橢圓形、幼蟲長4~6毫米,頭小,體短肥、蛹長約4.5毫米,體鮮黃色、水稻負泥蟲一年發(fā)生1代、主要習性、假死性和群集性、雌蟲通常將卵產于秧苗葉正面近葉尖處、越冬成蟲活動和為害時間,常因各地差異而不同、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藥劑防治等,具體請詳見。
稻負泥蟲俗稱稻葉甲。屬鞘翅目,葉甲科。在我國主要發(fā)生于東北、中南及華南等一些水稻產區(qū),在黑龍江省是屬于常發(fā)性蟲害。除危害水稻外,還危害谷子、蘆葦、游草、剪草等。
1為害癥狀
水稻負泥蟲主要為害水稻秧苗,幼蟲和成蟲沿葉脈取食葉肉,留下葉脈和透明的表皮。被害葉片上形成許多白色條斑。一般受害植株表現(xiàn)為生育遲緩,植株低矮,分蘗減少。被害秧苗即使能復活,后期生長和產量也受影響。嚴重時,全葉發(fā)白,焦枯或整株死亡。
2識別特征
負泥蟲(OulmaoryzaeKuwayama)屬鞘翅目、葉甲顆。幼蟲為寡足型幼蟲,成蟲為小甲蟲。
2.1成蟲體長4~4.5毫米,頭黑色。前胸背板黃褐色至紅褐色,略呈鐘罩形。鞘翅青藍色,有金屬光澤,一鞘翅上有10~11條縱行刻點。足黃色至黃褐色,跗節(jié)黑色。體腹面黑色。雌蟲腹面突起,雄蟲較為平坦。
2.2卵長0.7毫米左右,長橢圓形。初產時淡黃色,漸變暗綠色或灰褐色,將孵化時為墨綠色。
2.3幼蟲長4~6毫米,頭小,體短肥。初孵幼蟲體淡黃色,成熟幼蟲黑褐色,腹背明顯隆起,肛門向上開口,幼蟲將糞便堆積在體背上,故稱“背屎蟲”或“負泥蟲”。
2.4蛹長約4.5毫米,體鮮黃色,羽化前鞘翅變紅褐色或青色,腹部變黑。蛹外有灰白色棉絮狀的繭。
3發(fā)生規(guī)律
3.1生活史水稻負泥蟲一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群集在背風向陽稻田附近的山坡、田埂、溝邊、塘邊等雜草間或草根下越冬。春季越冬成蟲初期先在越冬場所附近李氏禾等禾本科雜草上取食、活動。當秧苗露出水面后,便遷移到秧田產卵繁殖為害。插秧后立即擴大到本田。
3.2主要習性
3.2.1假死性和群集性成蟲不僅有假死性,而且還有群集性。在越冬時,成蟲常群集在一起,一般數(shù)十頭集居在一起。
3.2.2產卵雌蟲通常將卵產于秧苗葉正面近葉尖處,少數(shù)產在葉背或葉鞘上。通常3~5粒或10余粒堆在一起。
3.2.3取食初孵幼蟲常在心葉內取食,稍大后才轉移到葉片上為害,然后,沿地下莖鉆人泥土中食害稻株須根。
3.2.4幼蟲怕干燥和高溫幼蟲一般在清晨和傍晚才出現(xiàn)在葉上活動,當陽光猛烈時則隱避于背光的一面,或躲在心葉等處。
3.2.5背糞幼蟲自孵化到化蛹前均具有背糞的習性。老熟幼蟲才脫去背上屎堆,分泌白色泡沫在稻葉或葉鞘上凝結成繭,并在其內化蛹。
4發(fā)生與環(huán)境的關系
4.1氣候①越冬成蟲活動和為害時間,常因各地差異而不同。在北方越冬成蟲通常在6月份才開始恢復活動,待水稻長到3~4片葉時,才轉至秧田繁殖為害;而在南方,3~4月份開始恢復活動,4~5月份為害早稻秧田和本田;②陰天、小雨天多,有利于負泥蟲的發(fā)生。
4.2地勢負泥蟲多發(fā)生于山區(qū),半山區(qū),尤其是山谷、山溝里稻田為多,為害也較嚴重,特別是周圍環(huán)山、雜草繁茂和背風陰坡的冷浸田、溝邊壟田發(fā)生量大,為害重。
4.3天敵負泥蟲的天敵種類很多,如負泥蟲癭小蜂、負泥蟲金小蜂、弓背小蜂、負泥蟲瘦姬蜂及桑名駝姬蜂等。
5防治方法
5.1農業(yè)防治
5.1.1消滅越冬成蟲冬春結合積肥,鏟除路邊、溝塘邊等處雜草,并在修溝、整路時,注意堵縫隙,消滅越冬成蟲。
5.1.2適時插秧適當提早插秧,培育壯秧,可避開稻負泥蟲的為害。
5.2物理防治可在清晨用小掃帚將葉片上的幼蟲輕輕的掃落水中,連續(xù)3~4次,可收到較好的效果。秧田灌水消滅成蟲。在水源方便的地方,當秧苗生長高度還未超過田埂時,引水入田,并浸沒秧尖,同時散布7~10毫米長的稻草,使成蟲附集其上,然后用竹竿或草繩連草帶蟲拉集田角,收集深埋,處理完后,立即放水。
5.3藥劑防治防治時期應根據(jù)田間調查以成蟲大量交尾而尚未離開秧田時,施藥效果最好;本田期施藥則掌握在幼蟲盛孵期。施藥時間要在成蟲大量遷入稻田、溫度較高的中午為佳;防治標準應在田間幼蟲卵孵化率為70%~80%時,或幼蟲米粒大小時效果最好。常用藥劑有:40%毒死蜱乳油50~60毫升,或90%晶體敵百蟲100克,或50%辛硫磷乳油,或50%殺螟松乳油50~60毫升,對水50~60升噴霧。
- 上一篇:宣傳科科長先進個人事跡
- 下一篇:初中畢業(yè)晚會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