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技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18:36: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產技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玉米生產技術論文
1近10年塔城盆地玉米生產情況的發展
1.1近10年玉米生產在塔城盆地糧食生產中的變化
從2005年到2014年10年間,塔城盆地作物總播面積從2005年的17.219萬hm2,增加到2014年的28.665萬hm2,增加了11.446萬hm2,年均增長44.66%;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從2005年的6.731萬hm2,增加到2014年的24.399萬hm2,年均增長了40.55%;小麥面積從2005年的4.827萬hm2,增加到2014年的9.888萬hm2,增加了5.053萬hm2,年均增長16.36%;玉米面積從2005年的1.579萬hm2,增加到2014年的14.393萬hm2,增加了12.814萬hm2,年均增長了23.88%。小麥面積占盆地糧食面積的比重從2005年的71.72%,到2014年下降到40.49%,下降了31.23個百分點;玉米面積占盆地糧食面積的比重從2005年的23.46%,上升到2014年的58.99%,上升了35.53個百分點,從2012年開始玉米面積占盆地糧食面積比重超過小麥。
1.210年間玉米面積、單產的變化
近10年,塔城盆地玉米面積和單產水平總體呈現明顯增長趨勢。玉米面積增幅23.88%;同期,玉米單產由9677.3kg/hm2,增至12391.8kg/hm2,提高了2714.6kg/hm2,增幅28.1%。
2近10年塔城盆地玉米生產技術變化的特點
精餾生產技術論文
1精餾生產技術
PVC精餾機制復雜,在進行工藝衡算時,需進行物料平衡、氣液平衡、熱量平衡及生產能力的衡算,這也是實際生產對各工藝參數設定和控制的重要依據。在氯乙烯精餾過程中,汽化的氯乙烯會改變塔頂冷凝器的熱量平衡,而塔頂溫度控制回路則通過增加塔頂冷凝器的冷凍量和液相氯乙烯的回流量反過來影響塔釜的熱量平衡。實際控制中,塔頂和塔釜的物料和熱量的交換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為了克服擾動,通常在塔釜熱量交換發生變化的同時,DCS就會對相關控制閥動作狀態進行檢測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實際生產中,參數設定正是基于相互間的邏輯關系,只有理清了這些制約因素,才能在實際操作中有的放矢,達到對產品質量的有效控制。
1.1物料平衡
實際生產中,正常的物料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氣液相平衡也就達不到理想效果。一定狀態下,物料平衡是精餾塔生產能力的重要標志。通常物料平衡是通過進料量及塔頂和塔底的餾出量來調節的。當精餾塔的操作不符合物料平衡時,這些變化可以通過塔的壓差直接體現出來,進料量多餾出量少,則塔壓差上升。通常壓差應在一定范圍之內,壓差過大說明塔內上升的蒸汽速度過快,霧沫夾帶嚴重,甚至會發生液泛與返混現象;而壓差過小則表明塔內上升蒸汽的速度過小,塔板上氣液交換的量過低且傳質效果差,塔板產生漏液最終使塔板效率降低。生產中物料平衡異常通常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
(1)輕組分餾出量超過了物料平衡量。塔內重組分物料量急劇增加,進而導致塔溫逐漸升高,塔頂餾出物中重組分含量增加,得到的產品質量不合格。
(2)重組分的餾出量超過了物料平衡量。塔內重組分物料量急劇下降,相應地導致塔溫逐漸降低,使釜液中輕組分含量增加,得到的產品質量不合格。這2種現象的發生,均會使整個精餾塔的操作處于混亂狀態而達不到分離效果。如果正常的物料平衡被打破,那么氣液相也達不到分離效果,隨之影響熱量平衡。在實際控制中,在保證工藝指標的同時要使塔釜液面趨于穩定,最終達到動態的物料平衡。
超低碳鋼生產技術論文
1生產技術優化
1.1深入研究轉爐低氧位控制技術,實現碳、氧全面降低
轉爐低氧位控制技術是指頂底復吹轉爐脫碳過程加強動力學條件,實現在1個大氣壓下碳氧反應平衡均勻進行,降低鋼水冶煉終點氧含量,減小爐渣氧化性的一種冶煉技術。該技術采用以下兩大控制方法。
1.1.1合理控制爐底漲幅,提高底吹效果
控制爐底漲幅不超過100mm,確保轉爐底吹效果。動態掌握底吹供氣效果,通過裸露數量判斷底吹效果是否滿足要求。
1.1.2優化轉爐超低碳鋼冶煉模式
玻璃瓶生產技術論文
1海藍色玻璃瓶生產技術特點
1.1配合料及碎玻璃
玻璃配合料中CoO用量很少,為了提高稱量精確性,有利于與其他原料混合均勻,應該在配料前制備混合鈷。先將氧化鈷與干方解石粉或長石粉按0.5%或1%比例預混均勻過篩。配料時,按氧化鈷被稀釋的比例稱取混合鈷,再稱取氧化銅和部分方解石粉或長石粉進行小料預混,仔細攪拌混和均勻,防止出現著色劑聚集的狀況,然后與其他原料混合。玻璃瓶生產中加入相當比例的碎玻璃能節約資源,減少熔制耗能。生產海藍色玻璃瓶同樣可以大量使用碎玻璃,包括回爐的海藍色碎玻璃和無色鈉鈣玻璃碎玻璃。這兩種碎玻璃可以按任何比例加入使用,碎玻璃總量可達60%或更多。引入大量碎玻璃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使用無色碎玻璃時,在配合料中應補充足量的著色劑,補充量與碎玻璃加入有關。
(2)在熔制過程中,以碳酸鈉形式引入Na2O時,Na2O揮發量約1.2%,以硫酸鹽形式引入Na2O時,Na2O揮發量約6%。回爐碎玻璃的化學成分會與玻璃設計成分有所不同。當碎玻璃引入量超過20%時,需要補足氧化鈉。
(3)使用外購無色鈉鈣碎玻璃時,應制訂外購碎玻璃質量標準,選用與海藍色玻璃設計成分接近的高白料瓶罐玻璃,貨源要相對穩定,防止金屬物、泥土、混凝土塊、砂子、耐火材料、塑料、煤灰和紙屑等雜物混入。分析外購碎玻璃成分,按外購碎玻璃引入量計算SiO2、Al2O3、CaO、Na2O等成分的調整量,對配合料組成作相應調整,使混合玻璃成分符合海藍色玻璃設計成分要求。
亳菊生產技術論文
1亳菊脫毒生產技術
1.1培養基準備
基本培養基為PP,添加6-BA0.05mg/L、白砂糖20g/L、瓊脂粉4.5g/L,將各種物質混合后定容,pH調節至6.0,分裝到350mL廣口瓶中,每瓶裝50mL,在壓力0.1MPa、溫度121℃下滅菌15min,冷卻后備用。
1.2材料采集和消毒
本試驗取尚未木質化的亳菊莖尖作外植體。選取長2cm左右的嫩芽,去掉外邊葉片后,用洗衣粉水浸洗1~2min,然后用流水沖洗30min。在超凈工作臺上用75%酒精消毒30s,再用0.05%升汞溶液消毒10min,無菌水沖洗6次,用無菌紗布把材料表面水吸干后,置于已消毒的燒杯中備用。
1.3莖尖剝取和培養
富硒草莓生產技術論文
一、材料與方法
實驗在朝陽縣南雙廟鄉槐樹洞村設施農業園區進行,試驗品種為美香莎,于2013年9月初開始移栽。試驗采用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研制生產的氨基酸硒葉面肥和遼寧凱馳農化有限公司生產的富硒有機無機復混肥。在溫室內將試驗區域設計成為12個大小規模相同的小區,每個小區3個壟臺,采用雙行的栽植方式,壟高30~40厘米,上寬50~60厘米,下寬70~80厘米,壟溝寬20厘米。株距15厘米,小行距25厘米。棚內每個壟臺定植60株。采用4種不同的施肥模式,進行3次重復處理,隨機排列,其它管理措施相同。2013年8月下旬開始施基肥,9月上旬移栽。施肥方法有以下幾種:處理一,基肥為普通有機無機復混肥80千克/畝腐熟雞糞3000千克/畝,氨基酸硒葉面肥稀釋500倍后,分別從草莓緩苗后每周一次進行葉面噴施,每次每畝使用量150千克,一個生長期噴施20次,按常規方法追肥;處理二,以富硒有機無機復混肥做基肥,每畝用量80千克,按常規方法追肥;處理三,以處理一方式噴施葉面肥,以處理二方式使用基肥,按常規方法追肥;處理四為對照,基肥為雞糞5000千克/畝,復合肥50千克/畝,按常規方法追肥。其余管理完全相同。在草莓成熟后采集樣品,檢測果實含硒量、葉片厚度、枝條成熟度、果實品質等指標。
二、結果與分析
1.不同處理方式對草莓果實硒累積量的影響
處理一從緩苗后開始噴施氨基酸硒葉面肥,果實內硒含量達到48.4微克/千克;處理二使用富硒有機無機復混肥做基肥,果實內硒含量達到36.5微克/千克;處理三使用富硒有機無機復混肥做基肥,從緩苗后開始噴施氨基酸硒葉面肥,果實內硒含量達到61.8微克/千克;三個處理分別是未使用含硒肥料(對照)硒含量(6.8微克/千克)的7.11、5.37、9.09倍,可見溫室草莓使用含硒肥料對提高果實含硒量試驗效果明顯。從試驗結果看,單純使用富硒有機無機復混肥做基肥,能夠提高果實含硒量,但不如單純使用氨基酸硒葉面肥的效果好,說明葉面吸收硒的能力超過根部的吸收能力。而同時使用富硒有機無機復混肥做基肥,從緩苗后開始噴施氨基酸硒葉面肥,成熟時果實內硒含量最高。說明通過根系和葉面同時吸收硒元素,生產出的草莓含硒量最高。
2.使用含硒肥料對草莓生長和品質的影響
蔬菜生產技術研究論文
關鍵詞: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北方地區
無公害蔬菜是指沒有受有害物質污染的蔬菜,是集安全、優質、營養為一體的蔬菜總稱。現根據北方地區進行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實踐經驗,將其生產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1生產條件
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選擇在遠離工廠、醫院等污染源3000m以外,水質、大氣、土壤無污染的地域,能有山、河隔離帶更為理想。農田灌溉水、土壤、大氣、生活飲用水、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環境質量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基地面積應大于5hm2,土地連片便于輪作,運輸方便。基地選定后還應合理規劃,完善排灌設施,健全田間道路網絡,培肥土壤等,創造一個優質、高效、低耗的無公害蔬菜生產生態環境。
2細化栽培
細化栽培技術就是要根據蔬菜病蟲無害化治理的要求,研究蔬菜生長發育的規律、環境調控與產量形成規律,研究無土栽培、設施栽培、節水灌溉及這些技術的應用與病蟲消長的關系;研究不同科蔬菜之間輪作技術、茬口安排技術、清潔田園技術和引種試驗推廣抗病蟲品種技術的綜合,因地制宜制定(設計)出一套適合當地不同類型菜地和不同蔬菜品種的生產技術規范,供基地生產應用。
乙丙橡膠生產技術研究論文
乙丙橡膠(EPR)是繼Zieg1er一Natta催化劑的發明、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現后問世的一種以乙烯。丙烯為基本單體的共聚橡膠,分為二元乙丙橡膠(EPM)和三元乙丙橡膠(EPDM)兩大類。前者是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后者是乙烯、丙烯和少量非共軛二烯烴的共聚物。EPR具有許多其它通用合成橡膠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加之單體價廉易得,用途廣泛,是80年代以來國外七大合成橡膠品種中發展最快的一種,其產量、生產能力和消費量在發達國家中均居第三位,僅次于丁苯橡膠、順丁橡膠。1998年世界EPR總生產能力約為102噸,消費量為81.4萬噸。初步統計,1999年消費量約為83.61萬噸,預計2003年將達到98.0萬噸。1998~2003年EPR的需求增長率為3.8%,高于丁苯橡膠和順丁橡膠需求量的增長速率。
目前FPR工業生產工藝路線有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和氣相聚合法三種。下面將分別詳細論述其技術狀況及待點,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
1、溶液聚合工藝
1.1技術狀況
60年代初實現工業化,經不斷完善和改進,技術己成熟,為許多新建裝置所使用,是工業生產的主導技術,約占FPR總生產能力的77.6%。
該工藝是在既可以溶解產品、又可以溶解單體和催化劑體系的溶劑中進行的均相反應,通常以直鏈烷烴如正己烷為溶劑,采用V一A1催化劑體系,聚合溫度為30~50C,聚合壓力為0.4~0.8MPa,反應產物中聚合物的質量分數一般為8%~10%。工藝過程基本上由原材料準備、化學品配制、聚合、催化劑脫除、單體和溶劑回收精制以及凝聚、干燥和包裝等工序組成,但由于各公司在某部分或控制方面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因而各具獨特的工藝實施方法。代表性的公司有DSM、Exxon、uniroya1、DuPont、日本三井石化和JSR公司。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DSM公司,它不僅是全球最大的EPR生產者,而且在荷蘭、美國、日本、巴西所擁有的四套裝置均是采用溶液聚合工藝,占世界溶液聚合工藝生產EPR總能力的1/4.下面將以該公司為例進行說明。
白僵菌高孢粉生產技術論文
1白僵菌高孢粉生產技術要點
土洋結合法生產工藝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技術環節。即原種篩選及固定、初級原種培養、中期菌液擴大、固體料擴大、高孢粉干燥、原粉提取、成品檢驗和包裝。
1.1原種篩選及固定
人工選育或在林區選定被菌粉感染的僵蟲或僵蛹,通過培養、分離和轉種,即可得到高品質菌原種。
1.2原種培養
1.2.1營養料的配制
乙丙橡膠生產技術研究論文
乙丙橡膠(EPR)是繼Zieg1er一Natta催化劑的發明、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現后問世的一種以乙烯。丙烯為基本單體的共聚橡膠,分為二元乙丙橡膠(EPM)和三元乙丙橡膠(EPDM)兩大類。前者是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后者是乙烯、丙烯和少量非共軛二烯烴的共聚物。EPR具有許多其它通用合成橡膠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加之單體價廉易得,用途廣泛,是80年代以來國外七大合成橡膠品種中發展最快的一種,其產量、生產能力和消費量在發達國家中均居第三位,僅次于丁苯橡膠、順丁橡膠。1998年世界EPR總生產能力約為102噸,消費量為81.4萬噸。初步統計,1999年消費量約為83.61萬噸,預計2003年將達到98.0萬噸。1998~2003年EPR的需求增長率為3.8%,高于丁苯橡膠和順丁橡膠需求量的增長速率。
目前FPR工業生產工藝路線有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和氣相聚合法三種。下面將分別詳細論述其技術狀況及待點,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
1、溶液聚合工藝
1.1技術狀況
60年代初實現工業化,經不斷完善和改進,技術己成熟,為許多新建裝置所使用,是工業生產的主導技術,約占FPR總生產能力的77.6%。
該工藝是在既可以溶解產品、又可以溶解單體和催化劑體系的溶劑中進行的均相反應,通常以直鏈烷烴如正己烷為溶劑,采用V一A1催化劑體系,聚合溫度為30~50C,聚合壓力為0.4~0.8MPa,反應產物中聚合物的質量分數一般為8%~10%。工藝過程基本上由原材料準備、化學品配制、聚合、催化劑脫除、單體和溶劑回收精制以及凝聚、干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