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論文
時間:2022-10-10 08:53:05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在我國農村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等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新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沒有成果,新農村建設也不會取得成功,提升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水平是建設新農村的前提條件和基礎。”
1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1.1生態破壞問題突出。生態破壞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水土流失,由于對森林的濫砍濫伐和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峻。二是土壤鹽堿化,由于農藥等化學肥料的濫用,導致了土壤鹽堿化問題。三是生物多樣性減少,動物的棲息地遭受破壞,大型公共設施的建立以及對動物的非法捕獵都是造成生物多樣性銳減的重要原因。四是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加劇勢必會導致土地荒漠化。1.2農村環境污染加劇。農村環境污染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農民的生產活動,由于在種植作物的時候,無節制地使用化學肥料,造成土地污染,嚴重情況下,對食品安全問題也會產生影響。二是工廠生產的活動,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如果無節制不加處理地排放工業廢料,會造成嚴重的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氣污染等等。三是農民生活的污染,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并且沒有進行集中處理,會擴大污染面積,增加污染程度。1.3農村資源缺乏合理利用。當垃圾產生,但卻未進行處理,就會侵占更多的土地資源。同時,“濫砍濫伐之后,沒有進行新一輪的植被種植,”這些都會造成耕地資源的浪費。一些垃圾或者廢料堆積在河邊,還會造成水污染,農民給作物毫無節制地澆水,缺乏合理性的安排,這些又會造成水資源短缺。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環境的舉措
2.1國家層面。a.要健全法律法規政策在生態建設領域,基本形成有法可依的法制格局,這樣能起到更好的警醒作用。“通過法律法規的約束,能夠更好地對村民的生態環境意識進行約束,促進生態環境意識的提高。”b.要投入人力物力為農村生態建設提供相應的保障比如垃圾站、分類回收站等公共設施的建立,就能夠更好地幫助村民減少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垃圾站和分類回收站是實施農村清潔工程,積極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保障。國家以改善人居環境為著力點,以整治臟亂差為重中之重,通過對垃圾的集中處理,加快改革進程,不斷改善農村居住條件和衛生條件。c.充分利用大眾傳媒的引導作用大眾傳媒所具有的輿論宣傳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教化、引領和規范的作用。正能量的內容與傳播媒介的有效形式相結合,能實現提高農民文明生態意識的目的,加強對農民的引導和規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強化農民對保護環境的情感意識和自覺意識。2.2村委會層面。a.對環境教育的內容形式進行改革環境教育內容對于提高村民生態意識顯得至關重要,因此應該豐富生態意識教育內容的形式,比如以小品、歌曲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所要教育的內容進行傳遞,能更好地將教育內容深入人心。“在內容的選擇上既要有正面宣傳,也要有反面教育,反面典型更能起到警示作用。”b.推舉模范榜樣家庭由村委會選舉出若干個模范家庭,起到一種榜樣示范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讓村民知道自己學習的目標,養成一種科學有效的生活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加強監督,形成一種自愿行動,這樣更加有利于意識反作用于行動。c.發展良好的農村生態經濟村委會應該積極推動新農村生態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應該充分認識到自身所具有的地理優勢,注重生態經濟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若具備優良的自然條件,就可以在現代化農業的基礎上衍生出生態旅游產業,以保護環境和因地制宜為目的找尋農村生態經濟多元化發展模式,在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才有利于激發農民自我生態意識的提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2.3村民個人層面。a.自發組織環保團體相互協助、相互監督,通過責任感的加強,促進村民將生態環境意識落實于行動之中。通過團體活動的開展能夠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與參與性,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創造一種珍愛環境的氛圍。目前有多種生態活動日,如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植樹節等,政府及環保組織經常組織以環保為主題的活動,以上的活動大多主題明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農村可以通過廣泛宣傳,鼓勵農民參與其中并且體驗參與其中的樂趣。“在農閑時節還可以號召農民到典型的地區參觀,既可以借鑒前人的先進經驗,也可以吸取慘痛經驗所帶來的教訓,特別是生態惡化地區的問題,更有警示參考的必要。”b.注意生活、生產的方式村民應注重自身的生態道德實踐,提升自身的生態意識。比如垃圾要分類集中處理,生活用水要提高利用率,農作物的施肥和農藥的噴灑要堅持適量等。“農民生態環境意識的培養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只有村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提高了,才能夠更快更好地構建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李爽 單位:寧波大學
- 上一篇:生態文明公平正義探究
- 下一篇: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