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1-12 05:56:00

導語: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

摘要: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目標是實現山青、水凈、河暢、湖美、岸綠的水生態修復和保護。從寧夏的幾個市內水生態建設,分析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關鍵詞:水生態;建設;思考

1寧夏水資源概況

寧夏水資源總量為11億m3,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賴于過境黃河水。水污染形勢嚴峻,水污染事件偶有發生,水生態系統相對脆弱。寧夏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區之一,全區水土流失面積為3.68萬km2。

2寧夏水資源管理情況

目前,寧夏防洪抗旱、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水資源配置日趨合理,供水保障能力不斷提高,水生態保護力度持續增強,水管理制度不斷完善。

3銀川和石嘴山水生態建設現狀及問題

水資源短缺,對黃河水依賴性強,非常規水源利用率低,多水源配置尚待進一步優化;水資源利用結構不合理、效率較低,農業取用水量仍占較大比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低于寧夏及全國平均水平;水污染壓力仍存在,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寧夏沿黃經濟區,銀川和石嘴山均在此功能范圍之內,其功能定位是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易發;水生態系統相對脆弱,水土流失、濕地退化、灌區土壤鹽堿化仍較嚴重。

4固原市水生態建設初見成效

根據自治區水利廳提出的“三水”優化配置思路和固原市政府提出的“智能水網”理念,按照自治區副主席屈冬玉提出的將固原市建成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的要求,全市相關部門已初步完成了固原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的實施方案構想。其中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項目范圍主要涉及固原市區及周邊地區,面積為2057km2。“三水”配置系統包括涇河水0.47億m3、黃河水0.48億m3、當地水0.72億m3;水網工程系統包括水源工程、連通工程、揚黃工程、39座水庫及水保骨干工程、900多眼機井工程、供排水管網等水網工程系統;城市防洪與雨洪水利用系統包括城區外圍防洪(9條溝道145km、古雁嶺、長城梁以及東岳山雨洪坡積水采用排洪渠28km)、市區城市防洪、供水排洪排污管網建設和改造;城市水生態系統包括清水河穿城市段、飲馬河穿城市段、什里水庫及城市公園水生態系統。

5試點建設需注重的幾個方面

5.1節水優先

加強用水總量控制,嚴守用水總量控制紅線指標及國務院批復的黃河87分水方案耗水指標,倒逼用水方式轉變。注重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農灌水、工業水利用效率和效益。節水減污并重,成本低于調水與治污,具有較高的生態環境正外部性。注重節水意識的提升,處理好節水與生態的關系。寧夏平原的綠洲生態主要依靠降水和地下水維持其穩定性,節水力度加大,陸面水循環轉換減弱,地下水位降低,綠洲生態穩定性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但鹽堿化問題有所改善。應加大科技攻關,合理確定地下水位,并考慮補水方式的適當調整。

5.2空間均衡

人口、經濟要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相均衡,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作為剛性約束落實到發展改革各項工作中。經濟發展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城市發展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水,景觀打造要順應自然、貼近自然、回歸自然。要與區域水生態本底條件相呼應,與所在生態區域的總體景觀特點相一致,合理確定水面面積。

5.3系統治理

統籌各種自然生態要素,統籌山水林田湖協同治水,實現大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鄉村,統籌考慮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堅持自然修復為主,減少人為擾動,通過生物、農藝、工程措施結合,恢復河流生態環境,因勢利導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岸線,營造自然深潭和泛洪漫灘,為生物提供多樣生境。重視水土資源保護與修復,進一步加強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重點治理,讓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

5.4兩手推動

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水是公共產品,政府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軟。通過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健全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運轉協調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繼續推行水權交易制度,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監測預警機制。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行水價特別是農業水價改革,培育和規范水市場。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人水和諧、筑就美麗中國的重要實踐。水生態文明建設要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前列,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6小結

事實上,水是生態系統最活躍的控制性因素,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重要保障。而水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內容包括水資源保障、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保護、水經濟發展和水文化繼承及培育等方面,堅持節約與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實施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制度建設等措施,實現水資源的高效持續利用,促進人、水、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河湖水系的連通性能直接影響流域的生態環境狀況、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水土資源的格局,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河湖連通工程,可以維系構建和塑造良好的流域平衡關系,改善水動力條件和流域水環境。同時,維護和修復河湖生態廊道,保持生物多樣性,塑造良性生態平衡關系,提高抗干擾和自然修復能力,維護河湖生態功能。正是基于這樣的戰略考量,要遵循“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和“生態立市“的方略,實現“思路”與“眼界”的轉變,以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經濟發展、水管理落實以及水文化培育為主要框架,構建人—水—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作者:趙蔚 單位:隆德縣水務局城關水利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