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目標與內容
時間:2022-12-12 08:48:48
導語: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目標與內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多方面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國外環境教育經驗探索了我國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目標與內容:教育的總目標是培養合格的生態文明公民,具體目標是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意志目標;教育的主要內容有環境現狀、生態文明理念、生態科學常識、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生態生產方式、法律等。
關鍵詞:公民;生態文明教育;教育目標;教育內容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報告都指出了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并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作出“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公民生態文明教育是使公民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報告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我國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相應地也將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若要長期系統地開展公民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就要首先探討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和內容。目標是對活動預期結果的主觀設想,為活動指明方向,是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教育內容是教育目標實現的載體。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目標和內容的確定是有序開展公民生態文明教育并有效實施的前提。本文在對我國國情、發展戰略、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和需要、公民生態文明現狀等方面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國外生態環境教育對我國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目標與內容進行了探索。
1公民生態文明教育背景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基于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國情而制定的發展戰略之一。報告要求人們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不但為自己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也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十八大以來,在我國大力度推廣生態文明建設下,公民逐漸開始了解生態文明、關心生態環境保護、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但離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還有著一段距離。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公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著下列問題:對我國具體環境狀況不太了解,環境危機感較弱;生態文明知識和技能淺層次化;主體意識不強,大部分公民認為生態文明是政府的責任;生態文明行為不常態化,知行不一。
2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目標
2.1總目標:培養合格的生態文明公民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公民生態文明教育應為我國培養合格的生態文明公民。培養合格的生態文明公民是我國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的總目標。在現代漢語中,生態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囊括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文明是指一種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一詞相對立。生態與文明合起來就是生態要文明,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不能野蠻。十八大報告中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報告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說的正是這個意思。生態文明改變過去以人類利益為第一的理念,不僅要保護自然,還要節約資源,涉及到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多個方面。通過上述分析,再結合時代的要求,合格的生態文明公民可以定義為:將生態利益放在首位,在生活和生產中能自覺按照事物發展規律處理人與生態關系的公民。合格的生態文明公民不同于“經濟人”。“經濟人”在生活和生產中活動的出發點是經濟利益或個人利益,不關心資源的有限性,不考慮他人、社會、環境,甚至后代的利益,唯己利是圖。而合格的生態文明公民,任何活動的出發點都將首先考慮是否有利于生態,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將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結合起來,既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2具體目標具體目標是總目標的細化。為了實現總目標而設計,在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并結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設定了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意志目標三個具體目標。這三個目標互相配合共同實現總目標:知識和技能是“在生活和生產中能自覺按照事物發展規律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乃至人與世界關系”的保障,意志是“自覺”的保障。這三個目標也是相輔相成的:知識是技能與意志的形成的基礎,技能又鞏固了知識和意志,意志又反過來促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2.2.1知識目標:傳播公民生態文明知識知識目標是指讓公民掌握與生態問題有關的諸如生活方式、大氣、各種生物及相互關系的自然規律和基本知識的目標。向公民傳播生態文明知識,一方面可以拓展公民對生態文明的認知,喚起公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提高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認同度,樹立公民的生態文明理念,從而養成公民對環境的積極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公民了解生態的復雜結構、了解生活與生產中哪些行為會破壞生態。譬如,公民如果了解浪費紙張與破壞環境有著聯系、有些垃圾是可以再利用的、煤炭資源的開發會帶來自然環境的破壞,那他們在面對此類問題時才有可能會選擇更理性的方式。公民只有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才能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知識是人類心理活動的起點,情感的合理性、意志的堅定程度、行為的自覺性都取決于知識的全面與否[1]。掌握生態文明知識是成為一名合格生態文明公民的基礎條件。2.2.2技能目標: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技能合格的生態文明公民不但要具備生態文明知識,還必須具備將知識用起來的能力,即具備相應的生態文明技能。生態文明要求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產、生活、消費方式都要相應轉變。公民只有具備了技能,才能轉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才能在生活和生產中針對面臨的問題進行識別、分析、判斷、選擇并積極地探索解決方案,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態思維方式和良好的環境行為,最終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共同發展。2.2.3意志目標:強化公民生態文明意志意志目標是指讓公民能“自覺”地按照事物發展規律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乃至人與世界關系的目標。之所以強調自覺并設定意志目標,是因為這里的“自覺”有時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是要付出一些“代價”或者放棄一些利益的。譬如,工業生產中的污水直接排到河里是少花了錢但污染了環境,采用污水處理設備對環境有利但增加了成本,如果企業家是一名合格的生態文明公民,自覺選擇了采用污水處理設備,污水處理設備的成本就是保護環境的“代價”,也是自覺的“代價”。“代價”有經濟利益、便利、享受、舒適等多種形式,像在生活中放棄自駕而選擇公交車出行的“代價”便是舒適。意志是指人在活動中表現出有目的地、自覺地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并與克服苦難相聯系的心理活動過程。實用主義一直在我國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再加上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主義、功利主義、泛娛樂主義、新自由主義思潮的不斷的滲透,讓人們放棄一些利益或者付出一些“代價”而選擇生態文明的生活或生產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離不開意志的參與。新浪網的一項低碳生活方式的調查在問到“低碳生活方式是否容易堅持”時,一千多被調查者中有75%的人表示有難度,僅有10.3%的人認為容易。當前公民生態文明現狀中之所以存在著“知行不一”的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公民缺乏生態文明意志:沒有明確的生態行為目的,也不能自覺排除物質利益或便利等“誘惑”帶來的干擾。生態文明意志是成為一名合格生態文明公民的重要條件,小到生活中用不用塑料袋、大到生產中要不要污水設備、一塊土地是用來蓋房子還是作為耕地,這些都需要生態文明意志來發揮作用。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有公民的生態文明意志的參與,雖然國家立有相關的法律,但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規定人們生活和生產行為何為可為與何為不可為。意志目標是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的難點和重點所在。
3公民生態文明教育內容
3.1環境現狀。環境現狀主要是讓公民了解最新的全球和我國環境狀況和生態情況。環境現狀可以從四個方面來介紹。一是世界和我國的生態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如氣候變暖、酸雨污染、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喪失、水資源短缺、耕地資源短缺、森林資源短缺、土壤沙漠化等。二是資源應保持的正常的、合理的或必需的水平,如需要多少的水資源、耕地資源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三是我國與世界或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時間維度的縱向比較、與資源正常合理水平的比較結果。四是生態問題的影響,如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后果是什么,對人類有什么影響。環境現狀的教育讓公民了解目前世界和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增加公民對生態的認知、提高公民對環境的關注、引發公民對生態環境的危機感、激起公民生態文明責任感與使命感,有利于公民生態文明意志的養成。3.2生態文明理念。3.2.1生態文明內涵。公民只有充分理解生態文明,才能將生態文明落實到實處。在公民生態文明現狀調查中,大部分公民把生態文明理解為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生態文明是對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深刻變革。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是價值判斷的主體,人類的需求和利益排在首位,人類對自然的過度攫取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導致生態惡化,使發展變為不可持續。基于此,我黨提出了生態文明,將生態作為價值判斷的主體,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可見,生態文明的內涵是遠大于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的。生態文明,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有利于后代人的利益[2]。生態文明內涵的教育可以從生態文明提出的歷史背景、生態文明的含義、生態文明的意義三個方面展開。生態文明內涵的教育理清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間的相互關系,矯正了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讓公民明白人始終是自然界中的一員、人和自然同等重要、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始終是與自然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類必須友善對待自然。3.2.2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理念是關于生態文明的一系列思想和觀點的總和,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人類對人、自然和社會三者之間所持有的基本態度和觀點。生態文明理念涵括了生活和生產中的一切,如生態安全觀、生態文明哲學觀、生態道德觀、綠色科技觀、生態文明價值觀、生態消費觀、生態生產力觀等價值觀念。理念是行動的向導,有著生態文明的理念,公民才能內化成自己自覺的行動,能夠更好地處理好自身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公民生態文明教育要幫助公民形成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匹配的態度和觀點以指導公民的生產與生活行為。3.3生態科學常識。公民需要掌握一些生態的科學常識,諸如生活垃圾有什么污染、對人體健康有什么影響、大氣環境質量基準是什么、什么是大氣環境容量、長期處于90分貝的噪聲中會耳聾等等。生態科學知識的教育是讓公民了解自然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內在規律,了解自然界物質傳遞、能量傳遞、信息傳遞以及各種生物和各種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形成變化規律,這是成為合格生態文明公民的必要條件。3.4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生態文明建設最終是落實到生產生活實踐當中的,生態的生活方式也是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之一。報告中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種高級的、低能量、低消耗、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舒適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公民生態文明現狀調查中,僅有21%的被調查者表示知道低碳生活方式,有57%的知道一點,還有22%的不知道。公民生態文明教育應教會公民什么是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導公民在吃住穿行中使用生態商品、綠色產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的消費,加入綠色出行行列。3.5生態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社會生活所需物質資料的獲得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態的生產方式采用生態的工藝和生態的技術,不僅考慮技術和工藝的可行性,還要考慮生態的利益。公民了解生態的生產方式有利于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維護和推崇生態化的生產,像2017年的第19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中展出的“生物基無毒增塑劑及衍生物連續綠色制造”“將納米復合材料用于重金屬廢水處理和資源回收”等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生產方式都有必要廣泛傳播給公民[3]。3.6法律。法律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法律知識是公民生態文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生活在良好生態之中的生態權利是繼公民的第一代人權(民事與政治權利等)、第二代人權(社會與經濟權利等)之后的第三代人權[4]。在調查中,大部分公民都不知道用法律保護自己的生態權利,也不愿意參與環境之類的法律事務。法律的教育有利于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的提升:明確權利和義務并樹立起生態規則意識,能自覺踐行生態友好的行為,能自覺地應用法律手段抵制生態破壞行為[5]。教育的內容包括環境保護、循環經濟、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標準等國內法和聯合國制定的有關全世界空氣、海洋、生物等國際法。
參考文獻:
[1]李因蓮,王新華,楊璐.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常態化研究[J].教學研究,2016,(6):25-29.
[2]李霞.生態文明教育的功能價值與目標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3):148-149.
[3]鄢本鳳,宋錫輝.生態文明觀教育內容及其實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73-77.
[4]沙占華,劉月.文化維度的生態文明建設困境及對策探討[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5,(7):33-36.
[5]晏然,劉自斌.城鎮化進程中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J].企業導報,2015,(5):145-147.
作者:陳小榮 顧錦林 單位: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手術室護理管理與感染水平控制研究
- 下一篇:建筑工程款優先權行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