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時代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研究
時間:2022-08-08 10:19:21
導語:經濟時代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民意識的培育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梳理我國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歷程,盡管成績突出,但仍面臨生態問題關注度低、生態道德意識薄弱、生態建設參與不足、生態消費意識淡薄等諸多難題。“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必須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通過激發公民生態問題關注度、提高公民生態道德自覺性、發揮公民生態建設主動性和樹立公民“生態消費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開創人與生態和諧、友好的新局面。
關鍵詞: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
生態文明意識是指在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方面關系時所形成的,能夠提前思考人類活動與自然關系、妥善處理人類活動與自然矛盾,積極總結人類活動與自然規律的思想、觀念、態度、價值、心理等。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旨在引導公民確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形成自覺的生態保護意識,提高愛護自然的思想覺悟,養成良好的道德文明習慣,并具備處理不同領域生態環境問題的水平和能力。
1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歷程
1.1國外公民環境教育歷程。現代環境教育培育伴隨著西方國家相繼進入工業文明時期不斷增強的環境保護理念而出現。通常認為,盧梭是現代環境教育的奠基人,他重視人的自然本性,闡述了自然教育的宗旨及其內在要求。真正意義上的環境教育則是社會學家古德森將流行于19世紀英國的“自然學習”引入鄉村學校教學,學生對自然現象認知的“環境學習”與學校的戶外教學,即為環境教育的前身。世界范圍內的公害事件促使環境意識不斷高漲。隨后的一系列國際會議,相繼正式使用“環境教育”概念、設立環境教育機構,環境教育如火如荼。隨著美國率先增設環境教育本科課程,環境教育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并逐步走向正規化、系統化和國際化。與此同時,國際環境教育也呈現出理念現代化、模式新穎化、操作規范化等趨勢,并推動可持續發展成為其主流教育內容。西方發達國家在該領域起步較早,經驗豐富,環境教育已經擺脫簡單獲取知識的局限而成為環境價值培育和環境倫理教育的一部分。另外,西方發達國家關于環境教育體系的構建、環境教育立法的健全、相關機構的設立和經費的保障以及非政府組織作用的發揮等,能夠為我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提供良好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鑒。1.2我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歷程。隨著現代環境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的重視和普及,我國開始在全社會樹立環境教育理念,開啟環境教育和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中國模式。從參與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關注環境意識培育開始,到環境教育思路的確定和框架的建立,再到特色及專業環境教育的實施,我國政府與國際社會共同奮進,始終走在該領域的最前沿,訴諸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完善的政策法規,使環境意識培育深入人心。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后,以可持續發展為內容的環境教育持續推進。自此,環境意識培育的形式更加多樣,層次更加鮮明,規格更加詳細,成果更加豐碩,并逐步向目標更高的國際環境教育合作邁進,不僅為新世紀環境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而且專業化和規范化程度日趨提高,在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同時,也使可持續發展意識不斷提升。生態文明思想汲取中國哲學所蘊含的生態理念,立足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結合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和目標,重構了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及其價值內涵,奠定了新時代態文明意識培育的基礎。在重要思想指導下,近年來各類環境保護專項整治活動不斷開展,生態文明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積極推進,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逐漸走向成熟。
2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現狀
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旨在引導公民確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形成自覺的生態保護意識,提高愛護自然的思想覺悟,養成良好的道德文明習慣,并具備處理不同領域生態環境問題的水平和能力。目前我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雖然成績突出,但仍面臨較多難題。2.1生態問題關注度低。目前公民對生態問題的認識和關注,基本上體現在宏觀政策層面、重視程度層面以及環保行動層面。不同部門和組織的調查結果顯示,公民普遍對環境問題較為敏感,對環境保護較為重視,對國家環保政策較為關心。但是,相比貧困、教育、就業等其他社會問題,公民對生態問題緊迫性的認識不足,重視程度較低。在社會發展目標的關注方面,公民對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社會公平等發展目標的關注遠遠高于生態環境保護,尤其是生態環境保護與其他建設的協調和融入,公民缺乏應有的認識。此外,公民仍將環境污染治理和環保專項行動視為國家層面的應對措施,認為其與自身環境衛生狀況的改善相距較遠,從而缺乏自覺行動、自覺保護、自覺監督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唯有公民個人利益受到侵犯時,主張和維護自身權益的環保行動才會出現。2.2生態道德意識薄弱。生態道德意識,即在生態環境保護中以提高道德認識和錘煉道德品行為主要內容的行為規范的自覺遵守,倡導培養對自然尊重的道德情懷,提倡道德地利用自然,確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形成自覺的生態道德意識,提高愛護自然的思想道德覺悟。調查顯示,公民能夠使自身行為完全符合生態道德要求的比例較低,且存在較為嚴重的城鄉不均衡,比如環保購物、垃圾分類等。公民關注的重點在于自身的環境健康,對與個人生活質量有關的日常行為,主動符合生態道德要求的比例大幅增加,比如家庭裝修、綠色食品等。這雖然能夠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動力,但仍屬于淺層生態道德意識,屬于自我保護型意識。公民缺少對氣候變暖、耕地減少、荒漠化等遠離日常生活的生態災難的憂患意識,缺少解決生態難題的責任感,而這屬于深層生態道德意識范疇。這也說明公民生態道德意識培育任重道遠。2.3生態建設參與不足。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積極關注生態環境問題和主動培育生態道德意識,更需要有效促進公民具體生態行為的實施。調查結果顯示,由于知識、認識、意識(簡稱“三識”)的不足,公民生態建設參與層次和水平偏低,主要表現在:缺少參與家庭環境、居住環境外周邊環境、區域環境和整體環境建設的主動性;缺少積極履行本職工作中關于生態建設的規定和義務;缺少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和對環境行政執法行為的有效監督;缺少支持環境公益訴訟的勇氣和環保非政府組織的發展的動力;缺少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和提高生態道德標準從而形成良好環保風氣的氛圍。另外,公民對污染生態環境單位和個人的首要處理方式為消極勸阻,其次為尋找媒體和政府部門。以上表明公民行為方式上的冷漠和參與生態建設力度上的不足,這不利于環保政策的實施和對環境違法行為的制裁。2.4生態消費意識淡薄。生態文明,既是人類存在的載體和形式,涵蓋人類關系的全部;又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方式,需要按照生態學規律,促進資源增值,實行適度消費,實現永續利用。但在現階段,推動我國公民“樹立生態文明消費觀,形成消費生態視野”的目標尚未完全實現。盡管隨著環保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和公民參與環保運動積極性的提高,“消費合理性”“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等理念日漸深入人心,但公民往往缺乏行動上自覺性。另外,公民對“合理”“消費”“綠色”等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差異較大,僅僅作為嘗試改善消費習慣的主觀努力,缺少外部約束和規制。在國家層面,生態消費尚未成為政府部門決策關注的重點,消費政策和經濟政策的協調度不足。對多數老百姓來講,生態消費仍只是部分人的吶喊而非日常行為模式。
3“新時代”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對策
生態文明思想汲取中國哲學所蘊含的生態理念,立足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結合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和目標,重構了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及其價值內涵,旨在生態與經濟目標的共同實現,是新時代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理論支撐和行動指南。在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應多措并舉,多方合力。3.1激發公民生態問題關注度。廣泛的政治參與有利于改變傳統政府主導的治理模式,提高公民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度,保障公民環境權利的履行,實現生態問題的友好解決。擴大公民政治參與,一方面要明確公民生態參與的作用,保障公民知情權,普及各類知識,奠定參與基礎,另一方面要規定公民參與方式和程序,建立參與獎勵機制,鼓勵生態環境監督,不斷提升參與質量。其次,注重開展公民生態實踐活動,組織各類主題的生態教育,鼓勵公民生態實踐參與,提升公民生態道德修養,激發公民生態情感。再次,引導公民加入環保非政府組織,支持公民投身環保志愿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激發公民的責任感,使環保非政府組織成為“政府”和“民眾”溝通的橋梁;最后,培養公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促使公民自覺遵守環境準則規則,自覺抵制環境破壞行為。3.2提高公民生態道德自覺性。生態道德自覺性培育根植于民眾并提高至可持續發展層面且融入公眾意識和習慣,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實現環保目標。首先,強化生態道德教育,突出人與自然關系的德育教育內容,注重教育的全面化和系統化,培養公民的理念和素養以及深層生態道德意識,通過自覺的生態道德實踐,促使公民履行生態道德義務。其次,提高管理者生態道德素質,切實關心民生,關愛環境,帶頭貫徹執行生態環保法律制度,創新生態環保考評力度,防止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再次,加大農村地區公民生態道德知識普及,采用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宣傳,營造生態道德環境,縮小城鄉生態道德要求的差距,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最后,加強企業生態道德教育,促使企業摒棄傳統“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樹立生態環保理念,積極承擔環境社會責任。3.3發揮公民生態建設主動性。公民不僅是生態建設的客體,更應當成為生態建設的主體,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共同構成生態環境治理網絡節點,發揮自身功能和作用,履行生態管理職責。在生態環境治理網絡中,公民、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生態管理主體地位平等,各方通過協商、對話的方式,承擔生態建設的各項任務。首先,公民生態管理中的基本義務。對政府所進行的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生態法制建設、生態管理機制完善等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事務管理,公民的支持、配合、協作即為生態建設主動性的發揮。其次,公民生態管理中的基本權利。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網絡節點之一,公民有監督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權利,對他們的不作為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控告,因此公民的積極監督即為生態建設主動性的發揮。最后,公民以生態管理為宗旨自發形成的環保非政府組織,具有傳達政府政策和聯系基層民眾的雙重作用,同時可以對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取證、曝光,是公民生態建設主動性發揮的重要平臺。3.4樹立公民“生態消費觀”。馬克思對“異化消費”,尤其是生產資料私有制所導致過度消費、超前消費乃至炫耀式消費等資本主義流行的消費模式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指出與工業文明相比,生態文明強調公民“生態消費觀”的構建以及人與自然關系模式的再處理和再塑造。首先,樹立循環可持續利用的理念。循環可持續利用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應積極引導循環可持續利用成為現性消費趨勢,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其次,培養勤儉節約的消費習慣。摒棄工業文明時代推動資本主義社會作永久性運行的文化價值認同體系———“三大拜物教”,傳承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質樸純真的優良傳統,使消費與生產發展、生態承載相協調。最后,推動綠色科技支撐。通過綠色科技改變工業生產模式和公民消費方式,大力倡導綠色辦公、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等價值取向,促進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的有效對接。
4結語
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既受個體因素制約,又受經濟、社會、環境、科技、管理、價值觀等因素影響。梳理西方發達國家公民環境教育歷程和我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成果,思想激發、自覺踐行、機制完善是培育的重要方式。隨著國家的不斷重視和公眾的日益響應,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發展勢頭強勁、趨勢良好。只要我們以“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結合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和目標,構建符合我國實際的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頂層設計和實施路徑,必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目標,開創人與生態和諧、友好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劉仁勝.生態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22-27.
[2]沈滿洪.生態經濟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11-14.
[3]姬振海.生態文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1-86.
[4]李榮娟.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我國生態縣建設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5-92.
作者:李榮娟 李冠杰 李高俠 宋敏 張會珍 單位:1.咸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2.咸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 上一篇:生態文明下城市河流的功能演變與開發
- 下一篇:省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發展規劃思考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