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發展的協調性研究

時間:2022-04-25 11:11:35

導語:城鄉統籌發展的協調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統籌發展的協調性研究

1統籌城鄉發展

1.1城鄉間存在的差距

我國城鄉差距主要是城鄉政治差距、經濟差距和社會差距。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出臺的政策以優先發展城市為出發點,因此在資源配置上國家重點扶持城市經濟,優先發展城市工業生產[3-4]。由于政策的偏導性,城市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忽略了農村的社會進步,農村與城市間的經濟差距也由此拉開。經濟資源和社會公共產品資源的不平衡加劇了城鄉之間的社會與經濟差距。城市擁有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良好的公共交通體系,先進的教育文化理念,這些系統的建立客觀上拉大了城鄉發展差距[5-6]。

1.2統籌城鄉發展的含義

統籌城鄉發展,就是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前提下,以城市工業經濟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逐漸縮小城鄉差距,以城帶鄉,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實現共同發展[7-8]。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關注的重點是城市與鄉村的協調和均衡,側重于城市與農村之間和諧與平衡。在建設新農村的指導下,城市與農村經濟上的相互促進,能夠加快農村的城市化進程,促進城鄉協同發展戰略的實現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城鄉建設,以先進幫助落后,讓城市拉動農村地區經濟,促進城市與農村協調、均衡、共同發展。

1.3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意義

統籌城鄉發展是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的重要任務,黨中央是在正確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矛盾、新挑戰及新機遇的基礎上,針對“三農”問題提出的,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創新性和針對性的治國方略,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9]。平衡城市與農村經濟發展,建設一個繁榮、穩定的社會是目前擺在執政黨面前最重要的任務。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實現均衡發展,為城市和農村建設一個均衡的發展環境,平衡城市化的內在要求、促進農村經濟良性循環,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農村與城市經濟發展相互關聯、相互依存,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離不開城市的發展與促進,因此統籌城鄉發展,不但能促進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更能反哺城市,為城市提供人力資源和原材料,實現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

2我國城鄉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與快速發展的城市相比較,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問題日益顯現。雖然我國城市化進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農村人口仍然占總人口的大多數,城市與農村發展缺乏協調,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生產力發展,農民生活質量無法得到提高,顯然也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10]。農村發展的滯后和農民收入增長的緩慢已成為影響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一大瓶頸。從經濟發面看,我國鄉鎮企業規模總體偏小,經濟實力和功能不強,中小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能力明顯不足,這進一步拉大了城鄉差距;廣大農村地區資金匱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嚴重不足;城鄉居民收入存在較大的差距,大宗消費群體集中于城市,廣大農民沒有享受到優惠資源所帶來的利益以及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性,進一步導致農村地區落后于城市。在就業方面,農民工待遇差,工作環境惡劣,農民工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干最苦最累的活,卻無法享受應有的工資待遇和社會保障。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備,無法滿足廣大農民就醫和社保需求[11]。此外,農村的教育資源匱乏,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遠低于城市,使得農村人口整體素質偏低。農村教學設施落后,教學質量不高,導致農民思想落后,無法接受新知識和新思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這些都加大了城鄉統籌的壓力,阻礙了統籌城鄉發展工作的開展[12]。

3統籌城鄉發展的措施與方法

統籌城鄉建設用工業經濟來帶動農業經濟發展,通過城市發展拉動農村發展,從而實現城市與農村協調均衡和共同發展。

3.1加強教育投入,提高人文素養

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教育事業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整個社會未來的發展前途,統籌城鄉發展與建設,最關鍵的是要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完善學校的硬件設施。只有提高了教學質量,培養出的學生才能為社會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社會才會不斷向前發展。教育事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一個國家公民的素質直接體現了這個國家的教育情況,提高了教學質量,就提高了公民的道德素養,也就提高了國家的整體實力。與此同時,要加強鄉鎮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不斷加強文化建設,加強農村文化事業建設,提高人們的文化程度,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大力倡導做個文明守法的好公民。

3.2加強政策引導,增加鄉鎮資金投入

在經濟發展方面,加強農村地區資金投入。廣開融資渠道盤活存量資產,促進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只有解決了投資問題,才會有更大和更強的行業出現并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實現城鄉良好互動,保持城市與農村平衡發展。

3.3加強農村耕地管理,嚴守土地最低紅線

農民所擁有的土地是農民的私人財產,任何人不得私自占用農民耕地,城市和農村經濟發展,不應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應受到國家的保護,盡量避免把農田變高樓的現象出現。如今在農村,大片的農田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工業固體廢棄物堆積場和工業污水排放場,導致農村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歐美發達國家曾實行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有了這個前車之鑒,就不能再重蹈覆轍走老路[13]。應加強耕地管理,實現農業種植專業化、機械化和規模化,鼓勵公司集約化經營土地,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3.4注重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

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人民群眾能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又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然而,如今的工作是一崗難求,就業形勢很不樂觀。在農村,農業種植需要機械化、專業化生產,從土地中釋放的勞動力需要尋找新的工作,而農村剩余勞動力,缺乏專業技能,他們的資本只有自身的勞動,沒有與大學生和工業技師競爭的資本,并且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和技師都是嚴峻的考驗,更何況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所以,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法規政策,讓農民擁有學習和掌握1~2門實用技術的機會,讓他們參加就業培訓,從農民工轉換為產業工人,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保障廣大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此外,還應在農村地區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吸收和接納更多的農民,最大限度地解決就業問題。

3.5完善農村社保體系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體系,要大力實施各種惠農政策,最大限度保障農民權益,實施各種新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在農村推行社區服務體系,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生產生活需要。適度推行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化建設,逐步擴充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為城鄉五保及低保和鰥寡孤獨等老人提供政府援助,實現社會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的普惠型轉變。要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加大對鄉鎮貧困群體的社會救助,重點解決失業人群和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逐步完善社會養老體系,提高社會福利,實現平等享受社會保障體系帶來的福利。促進鄉鎮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縮小城鄉醫療衛生和醫療設施差距,提高農村人民的醫療水平,從而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疾病的發生。

4結論

在經濟發展的新時期,統籌城鄉發展是實現我國繁榮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平衡城市與農村的發展差距是一項戰略任務。城市和農村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對城鄉間經濟和社會發展平衡作出整體統一規劃,在城市和農村建立互動機制,使兩者有機結合、共同發展,最終實現城市與農村合作雙贏的新局面。通過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國民經濟高速發展,以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作者:曹葉1梁峙1馬捷2梁驍3劉喜坤4工作單位:1.徐州工程學院2.中國礦業大學3.上海財經大學4.徐州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