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網絡信息傳播的總體特征
時間:2022-05-04 05:54:00
導語:談論網絡信息傳播的總體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1998年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年會上正式提出的“第四媒’——網絡傳播的概念,網絡媒體指的是繼報刊、廣播和電視后出現的互聯網和正在興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網絡媒體屬于大眾媒體的后起之秀。進而還可認為,基于網絡媒體的網絡傳播屬于大眾傳播的一種。其呈現出特有的特征,本文就其特征做了綜合分析。
關鍵詞:網絡傳播;特征
互聯網的產生與發展,使人類信息傳播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互聯網作為網絡環境的一種基本形態,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互聯網成為國際國內信息流的基本載體,是各種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活動的信息平臺,也是人與人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一、高速度
互聯網以其同步實時傳輸功能令所有其他傳統媒體望塵莫及。只需輕點鼠標,用戶就可以在互聯網上任意鏈接自己感興趣的網站,數秒之內便能瀏覽到所需的網頁,同時也可以極迅捷地在網上信息。作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互聯網能夠讓用戶最快捷地獲知天下時事,并能幫助他們最快地做出反應。現在,網民們無需訂閱報紙、收看電視,便可以足不出戶地從網上得到相同或更多的內容,而且速度更快。原因有二:其一,網上信息的,無需經過常規化的有紙印刷、出版、發行及銷售等過程,節省了大量的在途時間。其二,網絡信息的數字化傳播方式,比傳統媒體的模擬化傳播方式效率更高,網上任何二個結點之間的物理距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并且,隨著各種相關軟、硬件技術設備的完善,網絡傳播的速度還會進一步提高。
二、大容量
就傳播的容量來看,傳統媒介傳播的內容是有限的,報紙無論怎么擴版,廣播電視無論怎么增加頻道,其能承載的內容總是有限的,況且擴版和增設頻道還要受到各種客觀情況的制約。而互聯網由于實現了所有聯網計算機資源的共享,信息可以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形容,其豐富性遠非任何一種傳統媒介可比。隨便在網上輸入一個關鍵詞,搜索出來的動輒就是成千上萬條信息。電腦擁有卓越的記憶存儲功能,一塊小小的硬盤就能載入一個圖書館所有書籍的內容。互聯網技術則更進一步:它將所有入網電腦聯結在一起,使得網上的信息量在理論上可以是所有電腦存儲量的總和。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傳播能力。可以說網絡是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的圖書館。電腦網絡還能夠在及時更新信息內容的同時,將已有信息全部保存下來,供用戶隨時檢索、使用。這也是網絡擁有極大信息量的原因之一。作為一種新興媒體,網絡具有極強的傳播功能,在同等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它比任何傳統媒體所能提供的信息都更多。
三、多功能
各種通信網技術的發展和完善,使得雙向、多點、多媒體的傳播成為可能。計算機和網絡不僅是數字計算工具和信息處理工具,它將嬗變為一個與報紙、廣播、電視一樣地位的“第四媒體”,它兼具書報、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幾乎所有的傳播功能:其一,便捷的通訊功能,如IP電話、E—mail等;其二,強大的瀏覽功能,在各種網絡協議的支持下,用戶可以瀏覽網上所有公共信息;其三,廣泛的共享功能,用戶可以從網上下載多種免費軟件、文本;其四,高度的參與功能,網絡用戶可以隨時參與網上的討論,發表個人見解,公開自己的技術成果,而不必受現實生活中時間、地點、身份的限制。總之,網絡使得人類第一次有可能運用同一終端、同一條線路、同一個網絡進行各種形式的信息交流。網絡辦公、網絡商務、網絡新聞、網絡圖書、網絡雜志、網絡出版、網絡教學,網上娛樂、網上聊天……,這樣一些基本活動將進入每個人的生活。另外,網絡多功能信息的開發使得人們在相等條件下獲得更為有效的信息服務。由于網絡多媒體技術把圖像處理技術、聲音處理技術、視頻技術及三維動畫技術統一到一個平臺上,為人們提供文字、圖形、聲音、數據和影像等綜合性服務,大大擴展了其信息傳播的原有功能,從而使網絡傳播的社會功能也更為豐富多彩。
四、可互動
網絡打破了以往人類多種信息傳播形式的局限,既繼承了以往大眾傳媒點對面和面對面的傳播方式,又實現了點對點的傳播方式;既擔任著作為大眾傳播工具向廣大受眾傳遞信息、傳授知識、引導輿論的功能,又充當著網上用戶之間進行人際傳播的工具。它把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融為一體,是一種全新的、特殊的傳播方式,網絡傳播不同于傳統傳播的最大的一點,就是它具有人際傳播的特性,實現了以往傳媒無法實現的互動。在互聯網上,每個使用者只要花少量的投資,就能制作自己的主頁(home—page),于是受眾成為者。在互動模式下,網絡用戶不僅具有主動選擇權,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對信息進行甄別、拒絕、選擇,而不再只是被動接受,Yahoo、搜狐等搜索引擎為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總之,在網絡這個無邊無際平行延伸的世界里,每個人都是處在同一平面上的一個小節點,無論性別、年齡、職業、收入,你只要輸入自己的代碼,點擊登錄到公共聊天室,成為其中的一員,那么在聊天室中每個成員的權力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自由發言,就當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發表評論,也可以自己最近所見所聞的事件。網絡給廣大網民提供的這個平臺,沒有傳者和受眾之分,沒有主次之分,也沒有中心和邊緣之分,它顛覆了傳統媒介以傳者為中心的線形模式,宣告個體性的互動模式的來臨。
五、跨文化
網絡信息傳播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糊了地域和空間的概念,帶來了不同國家不同社會文化的全方位開放。資深網民們往往感嘆,“網上什么都有”——不論背景如何、表現形式如何,任何一種文化都有機會在網上獲得展示空間。網絡包容了傳統文明狀態下所產生的一切文化因素,各種文化形式多元并存。全球網絡的開通,極大地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形態間的接觸、對話,可以形成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共享;信息網絡化還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文化參與的機會。互聯網在200多個國家、地區被使用表明了它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巨大影響力,尤其是網上語言的多樣化,更證明了網絡在文化交流方面的顯著作用。然而,信息網絡化帶來的全球一體化,使人們在感受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一個無奈——這是一個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統治的信息世界。因特爾在中央處理器方面占有絕對的優勢,而微軟在操作系統和大型應用軟件方面更是一枝獨秀。這些方面的優勢使美國在世界信息化的過程中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盟主。更重要的是,美國除了在信息產品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外,它還具有語言上的優勢,雖然有多個語言版本,但英語是唯一通用的,而且是基本的語言。而語言本質上就是文化的表達,因此懂得語言的前提就是懂得文化背景、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等,這就無形中加速了文化的滲透,而這種潛移默化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使民族文化發生無形的改變。因此,有人擔心世界文化將趨向于一體化,甚至可以說是美國化。辯證地說,信息網絡傳播文化全球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六、數字化
數字化是網絡環境中最重要的競爭力要素之一,數字化是把一個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的過程,數字化使網絡信息容量無限增大而存儲空間無限縮小。網絡信息經過數字化壓縮,其密度極高,幾乎很少占用物理空間,這具有無限優勢。傳統的傳播手段所傳播的信息,無論是面對面的交流,還是兩地問的電話或書信,無論是印刷媒介的文字、圖片,還是電子媒介的聲音、圖像,基本上都是模擬形式的,不同的信息形式之間不能夠方便地互相轉化。而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基礎上的網絡傳播的所有信息都是數字化的,不同的信息形式可以方便地互相轉化;數字化技術貫穿于信息的采集、傳送、制作、、管理、查詢等各個環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電腦、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數字錄音機、數字音頻工作站、非線性編輯機等新一代技術設備完全改變了媒體的工作方式,同時也使個人可以方便地上網他們采集的信息。網絡的數字化特點,還使人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在網絡中,人們找到了在現實中苦苦尋覓的平等感受。也許,享受這份平等,正是誘使眾多網民對網絡趨之若鶩的內因之一。在網絡上,流動和存儲的信息都是以數字的方式存在的,這種數字化的信息便于復制和運算;在其中活動的人,也是以一個符號為代碼而活動的,人同樣被數字化了。
七、虛擬化
計算機技術的高度發展,使得人們已經能夠用電腦等基礎設施,對感官世界進行全面模仿,制造出與現實世界同樣逼真的虛擬世界,甚至能制造現實世界無法產生的東西。虛擬與現實技術這一有史以來最奇特技術的出現和逐漸成熟,催生出了網絡虛擬銀行、虛擬工廠、虛擬辦公、虛擬社區、虛擬圖書館、虛擬實驗室、虛擬醫院、虛擬游戲,甚至虛擬國家等等。或許,人們可以想象的一切,都可以在虛擬化的神秘外衣下誕生,并影響到我們實實在在的生存方式。網絡‘噓擬世界”還把人虛化為符號,具有了‘符號人”的特征。而作為特殊的‘‘虛擬符號”的人的存在,增加了網絡‘墟擬世界”的生動性,使網絡交往方式變得親切而不生硬、隨意而不拘束,帶有自然人的人性化交往特征。當然,難覓蹤跡的‘符號’的存在,也更易給網絡傳播造成巨大的、直接的負面影響,如個人網頁、BBS新聞組、聊天室等的信息言論,充斥著不確定性,雖然在網絡管理上有事前事后過濾、真名注冊等說法,但由于身份的隱蔽性,道德意識、文化修養水準不高的‘符號人’’,依然可以大量制造虛假信息、色情信息、不健康言論,腐蝕精神,敗壞風氣,甚至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至于網上侵權問題、網絡黑客的侵犯、網上色情活動給青少年帶來不利影響,更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成為網絡‘虛擬世界’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八、傳播空間完全開放
網絡是完全自由和開放的世界。開放性是網絡傳播最根本的特性。整個互聯網就是建立在自由開放的基礎之上的。互聯網上無國界,網絡傳播系統是一個高開放性的、全球化的系統,這是網絡傳播不同于傳統傳播系統的一大特點。網絡是虛擬的自由王國,人們難以區分網絡中人和事的真實情況和具體身份,無論何種身份、信仰和職業的人都可以用網絡來創造自己的生存狀態。網絡技術使人們的身份可以變成電腦上的一串字符。每個人在網絡上的存在都是虛擬的、數字化的、以符號形式出現的,人與人的交往也表現為符號與符號的互動。在虛擬的空間里,世界各地的使用者互相聯系,這些人在網絡上自由交流,交換信息,從事網上活動。在這里人們與世界的聯系變得非常便捷、迅速。他們可以經常訪問國外的網站,與素不相識的外國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討問題。這對于人們形成全球意識起著積極的作用。
九、傳播語言變異
在現有的網絡環境下,受網絡傳輸速度的制約,大部分的網上交流采用字符的形式。為了加強網絡傳播的效果,網民們在實踐中發明了一套獨特的網絡符號——“網絡語’。所謂‘‘網絡語言’是指那些在傳統語匯中不存在,首先在網絡上出現的語言運用符號,或者雖然是傳統語言符號,但在網上交流中卻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網絡傳播中的語言符號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與印刷媒介中的語言符號,規范的語言相比,出現了很多變異現象。
網絡語言是作為網絡的伴生物相應而生的,在使用過程中初步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化特征。經調查研究,現在中文環境中的網絡語言的構成比較復雜。
具體說來,按其組成方式可分為四大類了:
第一類,漢字新詞,是指由漢字構成的新詞。
1.“網詞”,是指一些說明網民與網絡或以網絡為媒介的網民與網民之間的關系的詞語。如:“網蟲”、“網友”、“網戀”等。
2.“童語’現象,是指網民用兒童式的重疊詞作為交際語言,典型的例子:把‘凍西’’稱為‘‘東東”把調制解調器(modem)音譯為‘苗”,或稱為‘貓貓”。
3.‘鍇音造詞”,是指根據詞語的原有讀音,新造或借用一詞來代用的方式。最典型的莫過于把E.mail(電子郵件)稱作‘,gr妹兒”。把‘妹’變成‘美眉”,‘‘大俠’變成‘‘大蝦’,‘‘版主”變成‘斑’等。
第二類,“表意數字’,是指用一系列的數字來表達特定的意思。
這也分為兩種情況:
1.‘數字諧音”,就是利用阿拉伯數字的漢語諧音來表示某種含義,如,“56”(無聊)、‘’345”(相思苦)、“886’’(拜拜了)等。
2.‘數字密碼”,是指通過阿拉伯數字的特別組合來表示某種含義,如“007”(我有秘密)、“10”或“100’’(你很完美)等等。
第三類,“字母縮寫”,是通過英文字母的組合來表達某種含義。
分為三種情況:
1.漢語拼音首字母,如用‘MM’指代‘妹’,還有“GG,’(哥哥)、“JJ,’(姐姐)、‘(TMD9’(他媽的)等。
2.英語單詞或詞組的大寫首字母,如‘’BB”(Bye-Bye.再見)、‘‘vG,’(verygood.非常好)等等。
3.英語詞語的諧音,如“eu,’(seeyou.再見)、‘’HRu’’(Howareyou?你好嗎?)等等。
第四類,“情意符號”
對于一個經常光顧BBS和聊天室的網民來說,對形形色色用字母、數字、符號組合成的表示說話人動作或心情的‘‘表情符號”,一定再熟悉不過了。真實、全面地分析和理解網民的語言現象,可以動態地描繪網民社會生活、文化結構的變化軌跡和現實狀況,從而更真切地了解他們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心態以及行為方式的演變過程。
網絡傳播的上述特征,在目前的網絡社會中,都體現于人們的網絡活動當中。人們既享受著網絡傳播帶來的快速、便捷的信息和交流,同時也被網絡傳播造成的問題所困擾。正確的對待網絡傳播的特征,有效的利用好它,才能更好的造福人類。
- 上一篇:質監創先爭優經驗交流
- 下一篇:怎樣了解Modem的協議和標準